【赵氏文化古迹】福禄岩“读书门第”的文化底蕴

    中华赵氏网 2014/1/20 18:57:01 赵宗良


   “读书门第”即读书世家。是具有诗礼传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福禄岩“读书门第”即赵氏读书世家。位于四川省旺苍县双伍村祠堂西侧的金帽山。这里依山傍水,福地洞天,是学子居家读书的好地方。相传,至清同治年间,这里曾出了9个“顶儿客”。

     当年的“读书门第”是四水归堂的房子,东面的门廷,是用龙骨石精雕细刻而成的。如今,只剩正堂三间,街沿石院及石雕门廷。

    从残存的遗迹,不难看出:赵氏先祖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他们所秉持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念以及学识、精神修养,可以上溯到几千年以前。

    不必说房屋的建筑格局和艺术构思如何精妙,也不必说院墙、门庭的石雕艺术和人物战场如何精美,更不必说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如何吸人眼球,给人神清目爽的艺术享受。单说门庭内外的石刻对联,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东面进入读书世家,必须经过石雕门庭。由远而近,需上五级台阶。抬头可见正门上方“读书门第”四个石刻鎏金大字,字体刚健、大方,有羲之之神韵。正门,左柱书“勤俭裕后万亿斯年”右柱书“忠孝传家百世不易”。正门的左右两边是反八字石雕影墙。正门与影墙构成了扇面石雕墙体,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读书门第”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影墙两边各有对联一副,分内外两楹镌刻。内楹左刻:“以为黼黻文章”,右刻:“修其孝弟忠信”;外楹左刻:“叙天伦之乐事”,右刻:“会桃李之芳园”。

    赵氏“读书门第”,未进门,就可看到这三副对联,正门联,倡导“勤俭裕后”、“忠孝传家”。

    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勤俭节用的思想出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固”要他注意节俭,认为只有俭约节用,才能永久地维持王业。到了西周,辅国名臣周公总结吸取商纣奢靡败国的历史教训,担心周成王执政后,重蹈覆辙,“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告诫周成王,杜骄奢,绝淫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用思想则是各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一目。道家始祖老子。曾指出为人处世须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也把“俭”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宝”。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去认识。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倡导下,崇尚俭约,反对奢靡。成了华夏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直到今天,习总书记仍把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作为治国的重大策略。正如对联中所写的,用“勤俭”的思想“裕后”,“万亿斯年”。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即人生八德。
    忠,是八德之一,是尽忠的意思。即为国家尽忠,这是作国民的责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对人要忠诚。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对国家尽忠,也是大“孝”。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重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猪狗,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读书门第”把“忠孝”作为传家之宝,并且“百世不易”,这种道德观念,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承袭的美德。

    “以为黼黻文章,修其孝弟忠信”这是“读书门第”廷门影墙的内楹联。这原本是一副官联,挂在清朝京城内正黄旗官学的教室门旁:上联:业精于勤,修其孝弟忠信;下联:学优则仕,以为黼黻文章。原意是:要勤修美德,苦读诗书,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追求。“读书门第”的赵氏先祖,将这副官联稍作取舍,上下联一颠倒,意思就变成了:赵氏先祖认为最美、最华丽的东西(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本指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这里引申为最美、最华贵的东西。)莫过于修炼“孝弟忠信”。也就是说,“读书门第”之所以能出九个“顶儿客”,最宝贵的经验就在于修“德”,修炼“孝弟忠信”的美德。

    “孝”和“忠”前文已有论述,这里只说“弟”和“信”。“弟”与“悌”想通,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广而言之,就是说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孔子有“入则孝,出则弟”的言论,意思是说,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和睦朋友。这是做人的美德和品性。
     “信”是信用、诚信。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这也是做人的优秀品质。
     “读书门第”的先祖,把这四个字,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并且认为是最美、最华丽的宝贝。可见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品德教育,难怪会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

    “叙天伦之乐事,会桃李之芳园”这是“读书门第”廷门影墙的外楹联。这两句出自李太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天伦,旧指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文中主要是指兄弟之间。原句是“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意思是说,相聚在开满桃花李花的园子里,畅谈兄弟之间欢乐的事情。这里把上下句一颠倒,意思却深化了:“读书门第”的父子、兄弟们经常在一起畅谈他们之间的开心事,这就是优秀人才在美好的家园聚会啊!表明“读书门第”人才辈出,个个优秀。

当你进入门庭后,左右两边是两道内影墙。墙面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边精湛。内影墙与外影墙相对称。仍分内外楹柱各刻一副对联。

内楹联为:“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名句。原意是:登上东面的小山来抒发心声,站在清澈的小溪边吟诗作赋。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回归自然时,心境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读书门第”镌刻这副楹联,表明了“读书门第”的“顶儿客”像陶渊明一样,不愿与世俗和贪官同流合污,追求高洁的生活和自然的雅趣。可见“读书门第”的顶儿客们,境界是何等的高远啊!

同时,从这副楹联中,还不难看出:吟诗作赋与自然山水密不可分,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作品,往往给人天人合一之美感。只有当作者的心境十分美好,融入山水之间,才会写出经久不衰的传世精品。人是自然的一份子,顺乎自然规律,修炼融自然人生为一体的高洁雅趣,才是回归人生的真谛。这里也间接的告诉我们:好书、好作品是自然天成的。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景,将情景、风景与心境融为一体,揭示人生真谛、抒写人生感悟、蕴含人生哲理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

      外楹联为:“书不读秦汉以上,心常在山水之间”这副阐明读书方法的对联。古人原联是:“书不读秦汉以下,意常在山水之间”这是因为,秦汉以后没有了“百家争鸣”,却有了太监。于是乎,“太监文化”一天天成长起来。中国的灿烂文化大都在先秦,那时的许多部书至今都令全世界信服,甚至震惊!

      ——比如说:一部《易经》说尽天人奥秘,那神秘的八卦语言居然与几千后的电脑语言不谋而合!还有《黄帝内经》说是医书却说出永恒哲理!更不必说那一部部无法超越的《孙子兵法》、《道德经》、《南华经》……

      有位朋友说的好:《周易》读深了,人生的道理也就解决了,搞不好还能知天命;《论语》读透了,中国人的性子也会懂得透彻些;《老子》、《庄子》读一读,心胸自然开阔;《韩非子》看一看,中国人该怎么管也会有所借鉴;《太公兵法》,《孙子兵法》有空就该翻一翻,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于省吾(1896—1984,辽宁海城人,字思泊,号夙兴叟,斋名双剑誃、泽螺居)先生也改过类似的对联:“书不读秦汉以下,志常在名利之间”这是因他的职业铸就了他这样的读书观念。

      而“读书门第”的这副改联,却有独到之处,反其意而用之。认为:秦汉以后的许多书籍才是可读之书。只有读这些书,心灵才会与自然合一,与山水共融。难怪他们崇拜陶渊明。其实,秦汉以后,有许多歌咏山水的散文、小品文以及山水田园诗歌,都是可读之精品。《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与朱元思书》、《三峡》等名篇都是经久耐读的国粹,还有《徐霞客游记》是专门描写山水的名著。

    此外,秦汉以后的名著很多。如《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白居易集》、《柳永集》、《苏轼集》、《历代名赋集锦》、《历代骈文集锦》、《历代散文集绵》、《唐诗菁华》、《宋词菁华》、《元曲菁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官场现形记》、《镜花缘》、《荡寇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品花宝鉴》、《绿野仙踪》、《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可读之书。
      “读书门第”的读书理念还具有创新意识。不读秦汉以上的书,是因为朝代久远,文字艰深,不易理解。秦汉以后的书,传承了古文化的精华,离我们很近,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读起来轻松愉快,易生好学之心,易发阅读之趣。这种读书理念在清同治年间,应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

      总之,福禄岩“读书门第”的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厚的。给我们提供了持家育人之宝、做人之德和读书之法。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思考、品味,才会领悟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