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网新闻】青岛第一个姓王的人叫王吉

    中华王氏网 2013-8-28 9:52:39 半岛网


最新版“百家姓”,王姓以9500多万的数字,成为百姓之首。同样,在青岛第一大姓也是王姓。但903378名王姓市民是否知道,青岛最早姓王的人是谁?他为何来到这里?

  在即墨西皋虞村北,有一片墓群,人们称这里为王吉墓群,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博士谏大夫王吉就是青岛第一个姓王的人。他不仅开创了王姓时代,还让王氏家族成为中国第一望族:后代中,在朝担任宰相及同级别的高官有186人、母仪天下的皇后有36人、怀拥金枝玉叶成为驸马的有35人……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从这个墓群开始,说说王吉和他的王氏家族。

  这里是王氏家族的根

  这里是即墨市西皋虞村,我们要找的墓群就在村北的一片庄稼地里。1米多高的玉米遮挡住视线,放眼望去 ,只有绿油油一片,60岁的村民吕思连指着远处说:“从这里什么都看不到,走过去你就明白了。”吕思连说得颇有玄机,带着心中的疑惑 ,记者跟着他穿梭在狭窄的田间阡陌间。

  大概十几分钟后,在一片花生地面前,吕思连停下脚步:“到了!”边说边拨开遮挡在眼前的几株玉米,平坦的花生地仿佛瞬间变成最高点,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坟冢散落在田间,安静祥和。

  记者终于明白了此前吕思连所谓的玄机,背山面水,绝对的风水宝地。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支部书记张启阳说:“之前墓群前面还有一条河,大船可以直接开进来,南边就是浩瀚的大海。”据记载,王吉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余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群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里面祭祀着王吉祖孙三代的牌位。如今,庙早已不在,墓穴也成了一座座荒冢。

  荒冢看上去一片散沙,其实也是有讲究的。张启阳说:“以王吉墓为中心,墓群前七后八、左五右六,据说这是按照古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设立的。”这些年,谁也不知道究竟哪座才是王吉墓,却引得盗墓者翻遍了每一处墓穴。光看这墓群就可以想象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地位,但仅有风水宝地还不行,还得有一位能干的祖先,他便是周太子晋—第一个能预测自己终年的神仙人物。

  他是东周第11代国王周灵王的大儿子,名晋,字子乔。年纪轻轻便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国王赏识他,大臣也尊敬他。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去拜访太子晋时,问他,何为君子之德?太子晋从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阐述了“仁义为本”的观点,让师旷心悦诚服。这次交谈时,太子晋还预言,自己将在三年之后到玉帝之所,师旷当时很疑惑。之后的一件事,印证了太子晋对自己的预测。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水问题上发生分歧,也许言语有些极端,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其废为庶人,不到三年太子晋抑郁而终,年仅17岁。正因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为一位能预测自己生死的神仙。

  之后,东周多变故,太子晋的儿子也隐居乡野。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们为王家,后代也以王为姓,太子晋被封为王氏始祖。

  因几颗枣王吉休妻

  有这么优秀的基因,王氏后代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尤其是王吉的出生,让王氏出现了第一次辉煌。王吉,字子阳,西汉琅琊郡皋虞侯国(今属即墨)人。《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郞 ,补若卢右丞(主管库兵的属官),迁云阳令。”

  青年时期的王吉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那年他去长安求学,带着老婆孩子租了一套院子,这院子与邻居只有一墙之隔,邻居家有棵大枣树,长得非常旺盛,枝条蔓延到了王吉家。看着满树硕果累累,王吉的妻子便摘了几颗,拿给王吉尝尝,枣又大又甜,味道确实不错。后来王吉得知,原来这枣是妻子从邻居的树上私自摘的,便以她手脚不干净为由,当即写了休书。这事让邻居心里很内疚,枣树长到别人家,只不过吃了几颗枣而已,没想到会闹这么大。邻居一边劝说王吉,一边赶紧找人把枣树给砍掉。幸亏最后王吉听了众人劝,又把妻子接了回来。这件事情让人们对这位年纪轻轻的学者刮目相看 ,坊间也有了句民谣“ 东家有树,王吉妇去 ;东家枣完,去妇复还。”这种境界,与王吉崇信儒学有很大关系。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一书中记载:“王吉是今文《尚书》和《易经》《诗经》《齐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著名传授人。据《尚书综述·两汉尚书传授表》考证,王吉是今文《尚书》第六代传授人,其老师是鲁地大儒孔霸。孔霸先将今文《尚书》传授给王吉,后又传授给汉成帝。汉元帝时名儒丞相张禹,青年时曾随王吉学《齐论语》,是王吉的嫡传弟子。”有如此深厚的文化造诣,之后王吉平步青云,汉昭帝朝,王吉以名儒出任昌邑国(今山东巨野)中尉。

  劝说昌邑王被赏赐酒肉

  刘贺,汉武帝的孙子。此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差,是个不学无术、不理朝政的纨绔子弟,整日就知道骑马狩猎,作为他的中尉,可苦了王吉。搬出各种经典故事给他讲道理,屡次上疏,希望他能勤于政事。刚开始,昌邑王虽然听不进去 ,但也会表扬王吉忠于职守是个好官,甚至赏给他酒肉,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他不改,王吉就继续劝,弄得刘贺看见他就躲。

  这下,王吉郁闷了,想来辅佐昌邑王有所贡献,没想到遇到这么个难缠的主子。想着想着,一个人来到昌邑城一家酒楼喝起了闷酒。连续几杯下肚 ,王吉看到对面桌上有一位老者正向他微笑着举杯示意,虽不认识对方是谁,但他这会急需一个发泄对象,便将所有遭遇讲给那位老者听,还没等说完,老者捋着胡须说:“我都明白了,我送你三个字,保证你以后顺顺畅畅。”

  王吉一听:“哪三个字?”

  “言宜慢!”

  还没反应过来,老者已经飘然而去,王吉好好琢磨这三个字的意思。自此之后,虽然继续上疏,但他也留了个心眼,三思而后言。这三个字,确实帮他躲过一劫。

  昏庸的昌邑王刘贺已经无药可救,偏偏得到命运的垂青。公元前74年,年轻的汉昭帝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便与群臣商量,只能让昌邑王刘贺来当这个皇帝了。自己的亲人刚去世,刘贺应该非常难过才是,可让他当皇帝的消息传来,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关键时刻,王吉再次上疏。孙鹏介绍:“他规劝刘贺要力戒旧习,敬重大臣,勤于国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轻率从事。”但此时的刘贺,哪还能顾得上看这些奏疏啊,马不停蹄地往长安赶,一路上累死了数匹马。刘贺成为汉废帝,他的到来让霍光和大臣们后悔莫及。

  刘贺带了200多人来京即位,这些人都被封官进爵,虽然还在居丧期间,但他整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刘贺即位27天,就向全国发出诏令,干了1127件荒唐事。在此期间,当很多人都唯刘贺命是从,对他百般讨好时,王吉却三番两次上疏,屡次被拒之门外也继续坚持。

  终于有一天,霍光和大臣们废除了刘贺的皇帝位,很多旧臣不是被处死就是被关进大狱,“唯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曾屡次进谏,幸得免死,罚为城旦(服兵役)。”孙鹏说,刘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王吉去世在上任的路上

  汉废帝走了,又来了个汉宣帝,王吉被重新起用,先任益州刺史,后来又升为博士谏大夫。还是先通过《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汉宣帝即位之初,曾发动过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结果南匈奴归降汉朝,北匈奴西逃,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完全纳入汉朝统治之下。”从这一点看,汉宣帝确实做了些功绩,但自满的臣子们陷入一种极端奢侈的生活状态。王侯妻妾成群,少则数十人,多者数百人,高官富户都有自己的“三宫六院”,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做买卖,却都不缴纳赋税。这种状态长此以往,将威胁到汉朝的统治。王吉又站出来了,他劝汉宣帝要洁身自爱,更要及时遏制这种风气。此时的汉宣帝好像变了个人,对王吉的谏言不仅反应冷淡,还认为他“其言迂阔”。

  在此期间,民间还有个传说,前面我们提到王吉在昌邑时遇到位老者赠他三个字“言宜慢”,十年后他以高官身份回老家省亲时,路上又遇到这位老者赠与他三个字“心宜善”。为何会是这三个字呢?民间是这样说的:当大官后虽然王吉也能勤政为民,但偶尔也会动点私心,比如说长史赵珞,就因为与王吉政见不合,被王吉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此后,王吉严格按照“言宜慢,心宜善”要求自己,成为西汉一代名臣。

  好了,民间传说姑且说到这里,接着说王吉。他几次上疏力谏,都没有改变汉宣帝的想法,怀才不遇的他无法在帝王家施展抱负,只能告老还乡。此后的十余年间,在家乡传授儒学,求学者络绎不绝。王吉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他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这位推崇儒学的统治者刚即位就派人到皋虞请王吉回朝。接到朝廷的任命时,另一个地方有位叫贡禹的人也拿出官帽,掸掉上面的灰尘,家人问他要干什么,贡禹回答:“王阳(王吉)要去做官了,我也准备准备同去。”这就是“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来历,说明好朋友要进退相随。可惜的是,王吉因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贡禹赶到朝廷做了大官,也算是帮他圆了梦吧。

  这便是王吉的故事。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的儿子、孙子还有王氏家族的后代们,指引他们做出更大的成就。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