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无恨村卫氏宗祠

    中华卫氏网 2012年4月29日 中华卫氏


卫氏宗祠——乡土情

  卫氏宗祠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无恨村乾隆7年(1743)清政府为表彰无恨人卫哲池而修建,至今卫氏宗祠已度过261个春秋。特别是悬挂在卫氏宗祠大门楼上十分醒目的金字大牌匾“文元武帅”着实让世人赞叹。

  说到卫氏宗祠,自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卫哲池,卫哲池是清雍正皇帝时的进士,乾隆5年(1740)任浙江海洲的知洲。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治州有方,爱民如子,曾被海洲的黎民百姓誉为“卫青天”。乾隆7年(1743)被乾隆帝钦封工部尚书,清政府拨银在卫哲池的家乡破土修建了卫氏宗祠,于清乾隆9年建成,乾隆帝还御笔钦定金字大牌匾“文元武帅”这是无恨人的骄傲,也是卫哲池荣乡耀祖的见证。

  卫氏宗祠经过了大清帝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261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它不仅是集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道德之渊薮,也是汇集了黄河的历史文化、中国古艺术精华之宝贝,供世人观赏的旅游美景。

  卫氏宗祠的建筑作为融合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珍宝,深受世人的珍爱。

  卫氏宗祠仅大门的建造就气势恢宏,夺人魂魄。它的顶端是拱形的飞檐钻天顶,即五脊六兽;它如弓似月,腾空而起,雄伟壮观,也确带几分祥瑞之气。有这样一句名言“八字门楼张口兽,一看便知一品官”。卫氏宗祠八字门楼高大居中,由此,可知卫氏一门有卫哲池这一荣乡耀祖之子孙着实令世人羡慕。

  卫氏宗祠的楼门上方是木雕砖刻,工艺精湛,有花草鸟兽,可谓栩栩如生,独具匠心。大门的两旁各有一尊高过一米的花岗大理石门墩,东西两侧各有二间耳房,外观雄伟壮观,气势如虹。

  步入大门楼,5米有甬道,进卷棚,过通道进入后大殿。中堂卷棚五间,东西长15米,深8米;卷棚外观高大,宽敞明亮,它的椽为四方,双檐四节八槛,前门左右大窗上下两层,贯穿东西,前拖檐板以下,柱头斗拱,廊柱以上为画楣牵,宽二尺贯穿东西两端,上刻花草鸟鱼,飞禽走兽,人物云花,其名有“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象耕鸟耘”“二十四孝”等木雕图案。卷棚内雕梁画栋,结构美观,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形象逼真,富丽堂皇,古朴威严。更有浮雕、半浮雕、镂雕相互映衬,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堪称古建筑之珍宝,曾赢得不少国内外文物专家的高度赞誉。卷棚内八大玉柱亭亭玉立。东西两头山墙上各有砖雕花鸟,过卷棚通道就可进入后院。

  后院,有北大殿3间,东西各有耳房,北大殿属明代建筑,更为考究,属砖木结构,立柱支架,三级台阶,进深6米,房顶五脊六兽,挑角四方椽,双层檐,花窗东西贯穿,花门前檐有拖檐成走廊,护檐板下柱头斗拱,廊柱以上为画楣牵,宽二尺多,贯穿东西两端,上刻二十四孝,花草鸟鱼等木雕。内室有壁画图案,它不是唐朝唐伯虎的《上山老虎图》也不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没有宋代赵黻的《江山万里图》,悬挂在中堂上的是《二十四孝图》它是名师精绘而成。东山墙壁供着卫氏家族先人的家堂轴,西山墙壁上悬挂着卫氏家谱图。院内有东西厢房各3间,各有拖檐,青砖铺地,立柱支撑,护檐也是柱头斗拱,木雕工艺精湛,房深4.5米。歇山顶,单脊二兽,形态各异。

  卫氏宗祠的恢宏气势,像在告诉世人,从卫氏宗祠的大门楼至后殿各个木雕砖刻,花鸟虫鱼,殿阁图案,那一幕不是掩映迷离的诱人景象让游人留恋往返;它的精湛雕塑好像出于鲁班的丹青巨手,一斧一凿一笔一刀都是精雕细刻而成;最后做到倾金泼虹,一气呵成!这种气势,好像大清帝国乾隆在为他的一品大员工部尚书卫哲池炫耀荣辉。

  卫氏宗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气势与智慧的结晶。虽然它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乃至一雕一刻一砖一石,所体现的是封建政治文化的象征;皇家贵族的封建意识;它的建筑工艺确实精湛、壮丽、雄伟,它始终表示着设计师、建筑师、劳动创造者的一双巧手和中国建筑的个性、气质和才华;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爱美的力量;表示着建筑师的智慧和气势,把打造中华文化和艺术创作当作烩炙后人的景观。

  卫氏宗祠的整个建筑布局主次分明,规制严整,加上乾隆皇帝的御笔钦点“文元武帅”的金字牌匾,使卫氏宗祠更具威严肃穆之气势。

  卫氏宗祠的砖刻木雕尤为珍贵,建筑精湛,殿宇雄伟,规模宏大,制作恢宏,实属罕见,必定垂泽后世。

  □ 席腾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