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秦姓-迁徙分布 已阅:5233 / 回复:5(楼主)

迁徙分布:

古时西域各国多称中国为秦国,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四百三十二万余人,占全国人口的0.27%。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37:43)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迁徙分布 第 1 楼

1.魏、晋以前: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秦姓从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最早的秦姓人即帝颛顼嬴姓的后代,主要生活在当时的西北一带,黄帝姬姓后代,多在东方。到了战国时代,秦姓人开始北上,其足迹到达今河北省境内。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六国旧贵族及一些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靖除各地地方势力,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把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迁徙到关中,以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迁徙人数大约有二十万之多。其中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部),后来发展为大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秦姓或迁入甘肃、或迁入江苏、或迁入四川、或迁入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后来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晋南北朝,部分秦姓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时期,伯禽裔孙受封于鲁国秦邑,其后人便以邑为姓氏,于是产生姬姓秦氏。这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的秦姓,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迁。战国时期,又北上播迁到今河北省境内。到战国末期,姬姓秦氏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广为分布。总的看来,活跃在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秦姓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姓一支发源于甘肃天水的秦故地,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大多多居陕西。秦姓另一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发展成秦姓主流。这支秦姓最初播迁于陕西及湖北境勺,战国时又北上迁至今河北,至春秋战国,已遍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秦末有秦同,随从刘邦击项羽,被封为彭侯。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西汉初,高祖刘邦为消除由方贵族和豪强势力,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将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强迁至关中,其中便有秦姓一支豪强家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部),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朝有秦袭等五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后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与些同时,甘肃、江苏、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姓迁入。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一支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逐渐发展形成太原郡望。秦姓南迁始于秦朝以前。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38:29)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迁徙分布 第 2 楼

2.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动荡时期,政权频繁交迭更替,战争芝绵不断,百姓往往随着战争的情势而不得不四处迁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迁到了山西,并在那里生根发展,形成后来秦姓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与此同时,甘肃省境内的诸秦氏族人,由于相对远离战火中心地带,得以较充分的发展,秦姓的另一大郡望即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国时的东吴辖区相对北方来说,战争的灾祸小一些。到了西晋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门贵族跟随晋元帝司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马睿依靠他们在南方建立政权,谓之东晋;凡是与他们一起过江者,被当地人称为“侨人”,其中不乏秦姓人。从而以江苏、浙江两地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来。就居住人口而言,无锡、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南北朝时,南方依旧相对稳定,秦姓人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且影响深远,后来的许多秦姓人杰就多源于江南。

巍晋南北朝时,北方伐乱不息,秦姓族人因避乱再度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秦姓已分布于工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无锡,浙江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38:56)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迁徙分布 第 3 楼

3.唐、宋、元、明时期:

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39:17)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迁徙分布 第 4 楼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及民国时期的省会都在该地。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晋朝人认为,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39:52)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迁徙分布 第 5 楼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敦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肃雍堂:资料有待补充。

归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石研斋:资料有待补充。

裕宗祠:资料有待补充。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4:40:1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秦氏论坛  执行时间:6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