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已阅:4836 / 回复:6(楼主)

济公妙对戏秦桧:
    济公幼年十分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十五岁时,就将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等一些古书背得滚瓜烂熟;作的诗文,气势宏大,很有感染力。同时,也极善对句,还学得一手好医术。一次,宰相秦桧的儿子病了,他屈驾亲临灵隐寺求刚刚出师的道济和尚诊治。济公这时才十六岁,但对这位朝中佞臣早已心怀不满。他来到秦府,看也不看秦家公子,就大大咧咧地说:“我和尚得吃饱喝足了,才能瞧病。”虽然此时济公出语鲁莽,可为了治儿子的病,秦相生怕怠慢了和尚,只好忍著气儿屈从,忙吩咐家人设宴招待。可是,酒足饭饱了,济公还是只字不提给秦公子瞧病的事,却要秦相出对凑兴解酒。秦桧看了看济公,不屑一顾地问:“你会对吗?”济公一傻笑:“会呀!”然后,漫不经心地昂起头,嘘了口气,又补上一句:“略知一点。”秦桧接著说:“既是这样咱们就对对子,不过要赌个东西。”“行——!行——!”济公拖著长长的音调回答。秦相又问:“赌什么呢?”济公略一沈思,说:“这样,我对上了,赢你一百两银子;对不上呢?我就将寺院裏的大匾送给大人!”济公夸著海口。秦桧听罢,出一上联:“幽齐。”济公盯著秦桧冷笑一声,随即对出下联:“茅庐。”秦桧见济公答对敏捷,对得可以,接著又出一上联,还是两个字:“开窗。”济公把头一偏,又是一冷笑,脱口对道:“闭户。”济公仍对答如流。于是,秦相再出一联:“读书。”济公仍是不假思索,冷冷地一笑,对道:“写字。”这时,秦桧提高嗓门,十分肯定地说:“我这是一句话。”接著,将他前面的出句连起来念道:“幽齐开窗读书。”济公痴望秦桧一眼,又是一声傻笑,说:“我这不也是一句话吗?”遂有声有色地吟道:“茅庐闭户写字…”秦桧无话可说,就这样,输给了小和尚道济一百两银子。秦相不服,不相信就难不倒、赢不了这麽个蓬头垢面的小和尚。于是,赌著气说:“我再出一个拆字对儿,还赌一百两银子,怎麽样?”济公歪著脑袋瓜儿,眯缝著一双小眼,嘴里像炸豆子一样蹦出了两个字:“请讲。”秦桧思索一会儿,出联曰:“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李太白怀抱酒坛在山坡躺,不晓他是醉,不晓他是睡;”济公略一思索,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朗声对道:“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手捧大肚在满院逛,不知她是胀,不知她是胖。”秦桧听了济公的这个答对。连连摇头摆手,说:“小和尚真淘气!这个不算,我另出一个。”不容济公争辩,秦桧又吟一上联:“佛祖解绒绦,捆和尚绑颠僧;”“你秦相要解绒绦捆我和尚绑我颠僧吗?”济公毫不留情,接口对道:“天子抖玉锁,拿佞臣擒奸相。”济公拉出“天子”,且“拿”且“擒”,物件就是你“佞臣”、“奸相”秦桧,不予宽容。秦桧又输了一百两银子,不得不服了这“疯和尚”,连声称赞道:“真乃奇才!”济公酒足饭饱了,见秦相对句认输,才慢慢地站起身,连打了两饱嗝,又“哈哈”地向上张开两手伸了个懒腰,足足的把个身子骨儿舒展了一下,然后,才把手一挥,说:“为秦公子看病去。”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0:54)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第 1 楼

秦大士愧姓秦: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状元秦大士,早年曾因咏秦淮河绝句中的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诗名大起。一次,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桧,不由得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发现秦大士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桧跪像题对联。秦大士虽很不情愿,又不便发作。还是袁枚来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于宋后羞称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从而秦大士自己秦朝自己解了围。后此联由秦大士书写,至今尚存。后来,人们都说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乾隆大帝耳朵里了。一次秦大士陪乾隆大帝闲聊。乾隆大帝突然问:“人家都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话当真?”秦大士没说别的,只答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大帝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1:54)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第 2 楼

秦大士撰联自误:状元秦大士当了十年官后,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请长假回江宁原籍省亲,从此不再出山,其时尚不足五十岁。他用积蓄所得在武定桥畔买下一处园林,此园林相传是明朝尚书何汝宠的故宅。他很喜欢这座园林,特地给它命名为“瞻园”,用的是宋代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园中有一座东山楼,他又自撰长联一副曰:“辛勤遥此庐,抽身归矣,喜鸟鸣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茅檐晚日;萧闲无闲事,闭户恬然,对茶热香温,一编独抱,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上联说自己夺得状元,为官一场,好不容易挣下了这座园子。这就够了,可以抽身而退了。以后在这幽雅的园子里夏日凉阴,冬天晒太阳,厌倦仕途之心溢于言表。此句“簟”,竹席的意思。下联表明自己虽是名人,却不希望门庭若市,还是关起门来,热茶一杯,好香一炉,以读书、著述自娱。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2:20)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第 3 楼

病入膏肓:源于《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渤海郡鄚人(今河北沧州任丘)。于是景公派使者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秦伯就让扁鹊去医治晋景公。在扁鹊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对另一个说:“扁鹊是著名的良医.如果他到来,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逃跑吧。”另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和你分别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没办法奈何我们。”晋景公醒来以后,觉得很奇怪。扁鹊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晋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你患的毛病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膏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了。”晋景公听扁鹊说出病的根源,恰恰和梦中两个小孩所说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礼品给扁鹊,送他回去。“膏肓”,中医学中人体部位的名称,膏指心脏下面的部分,肓指心脏和横隔膜之间。旧说膏与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2:44)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第 4 楼

秦琼与义马:秦琼勇力超群,无人能比,他所使用的枪要比普通人用的枪重若干倍。早年,秦王李世民曾围困王世充于洛阳城。秦琼出场交战后,随意把枪插入洛阳城下,然后回到自己阵前。敌方城中出数十人,一起拔枪竟不能动之分毫。秦琼再次骑马返回城下,轻举枪,扬马而去,众人皆惊之。秦琼的马号“忽雷较”,常常以酒为水,到每月十五的时候,它的脖子上会竖起三领黑毡。“忽雷较”颇通人性,随秦琼出生入死上百次。秦琼因病亡故后,“忽雷较”则再也不肯进食,最后嘶鸣而亡。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3:12)   回复此贴
  回复:秦姓典故--济公妙对戏秦桧 第 5 楼

秦桧与“油炸桧”:
    油条是很多人爱吃的早点食品。说起它的来历,还和秦桧有关呢。油条也称油炸烩、油炸鬼。它是南宋时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制造假证评诬陷岳飞,日夜逼供严弄拷打,还叫手下人将岳飞衣服剥夺掉,把鱼胶涂在身上,粘上麻皮,残忍地撕下一块块血淋淋的皮,使岳飞几次昏死过去,最后将岳飞害死在杭州狱中。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个个都义愤填膺,对秦桧、王氏深恶痛绝。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想“你秦桧残害忠臣,我也叫你油里炸,为民族英雄出出气。”于是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个个心里就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小贩也跟着做起来了,因此做法越来越简单,成为一种条状的油炸面食,后来干脆叫它油条。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油炸桧”流传到今天,许多地区已改称“油条”,但仍然有些地方叫“油炸烩”或“油炸鬼”。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5:13:5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秦氏论坛  执行时间:921.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