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委恩平何氏后人欲募捐重建百年失修秋澄何公祠
- 中华何氏网 2011年12月16日 广州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04:10:10 来源: 广州日报
坐落在恩平市沙湖镇蒲桥蓢的“秋澄何公祠”,始建于1885年,何应钦曾题写“秋澄何公祠”大字。为了保护该古祠堂,何门寡妇及其后人当“祠堂公”守护祠堂60多年。据了解,当年的何公祠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被恩平文化部门列入政府文物保护名录。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年久荒废失修,何公祠已变得破败不堪。记者获悉,由当地后人成立的家乡理事会,发出重修秋澄何公祠倡议,号召海内外恩平籍何氏宗亲慷慨解囊。旅委恩平籍何氏宗亲获悉后,马上响应家乡人的倡议,成立“委内瑞拉何氏宗亲捐款支持家乡重修沙湖秋澄何公祠筹委会”,并向旅委何氏宗亲发出捐款倡议,募款修葺祠堂。
文、图/记者 华莹 通讯员 黄健能
何秋澄祖公是栗祖世系从新会司前何村鹤边里(明朝1360年间)迁入恩平市沙湖何氏宗亲之始祖,“秋澄何公祠”坐落于恩平市沙湖镇蒲桥蓢,与开平市一水之隔。
何公祠有120多年历史
据祠堂守护者、现年83岁的何林球及其74岁的三弟何林俊介绍,120多年前,恩平沙湖塘口村何氏已开族了12条自然村,族人商议后建起一座祠堂纪念其开族始祖何秋澄。族人在蒲桥蓢购地,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兴建,建至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时进火大吉,以后每逢正月初七拜祭。
在“秋澄何公祠”内,何林俊指着右侧青砖墙壁上高低不一的五行毛笔字对记者说,这些都是祠堂被曾经洪水浸淹的历史记载。
经辨认并用钢卷尺丈量,被洪水淹浸最深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廿七,2.7米,其次是1998年6月25日的2.36米,再次是1968年四月廿七的2.30米、民国廿五年(1936年)七月二十五日的2.15米、1951年五月四日的1.96米。何林俊说,这些民间水文记载,为官方补充本地历史水文记录的不足。
何门寡妇当上“祠堂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洋谋生的何氏族人在海外陆续汇款回来,在祠堂后面建起一条三四十户人家的华侨新村。
民国时期,华侨新村的何氏后裔大多出国了,村中几户人家因不堪贼匪骚扰和洗劫,只好舍弃新村返回各自的旧村,剩下一片残墙断壁。
何林球和何林俊告诉记者,由于祠堂有人守护,避过了被他人拆毁的命运。1935年,历经半个世纪的何族祠堂重修了一次。
重修祠堂时,由沙湖镇锦岗村籍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旅美华侨何宜华,请与一起参加辛亥革命、时任国民政府要职的何应钦题写“秋澄何公祠”大字,镶嵌在祠堂门口正上方。
何林球说,小时候父亲因瘟疫病故,母亲成为寡妇。1944年,拖儿带女的何母捡拾的碎矿无人收购,断了生活来源。
孩子饥饱无常刺痛了何母的心,她瞅准本族有两亩旱地可耕作。每五天有一斗米(约10斤)公偿报酬的“秋澄何公祠”管理职位已空缺三年的机会,向族长提出令族人震惊的要求,愿意当“祠堂公”管理祠堂。
在那个年代,女人主动提出当“祠堂公”是不合乎常理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寡妇。
经过多番请求后族长终于同意了,何母于是带着孩子当上了“祠堂公”,吃、住在祠堂,负责祠堂日常管理和清扫,还负责何氏子弟读书成绩公榜等仪式。
何家后人守护60多年
十年动荡时期,“秋澄何公祠”曾受到多次冲击,虽然何氏后人全力保护,但祠堂内的屏风、椅桌等能搬动的物品都被一扫而光。
1981年,享年86岁的何母当了三十五年“祠堂公”后谢世了,何家兄弟扛过“祠堂公”的旗帜又走过了三十年。
十多年前,何家三兄弟分别在祠堂侧边、县城建起了小洋楼,与后辈住上了新房。
何家大哥至今已去世多年了,年迈的何家大嫂无法割舍对祠堂的感情,至今独自坚守在祠堂内。
如今,何林球和何林球说,他们都分别从各自的工作单位退休了,还是与晚辈们一起继续担起“祠堂公”的职责,无怨无悔。
何氏族人欲向宗亲募款重修
当地有威望的长辈何卓平表示,“秋澄何公祠”的整体建筑物,祠堂内三只标示着“庐江何秋澄堂”、“光绪乙酉始建”、“恩邑蒲桥蓢处”字样的云石香炉,以及1935年重修祠堂时,何应钦的“秋澄何公祠”题字、祠内墙壁的装饰字画等,都是恩平比较罕见的历史文物,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文物登记、评估鉴定,目前已列入政府文物保护名录。
日前记者获悉,何氏族人有意面向海内外的何氏宗亲募集善款,用以修葺百年历史的何氏祖祠。据了解,重修经费经过家乡理事会核算,共约需要100多万元。
分享按钮>>“探寻岭南文化印记”活动 走近九江烟桥何氏六世祖祠
>>“马路天使”车流中护送学童 何东娇十九年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