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根雕----活态的土家族民间绝技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20日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向国成 彭家红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处处弥漫着土家文化气息。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北省咸丰县,境内属喀斯特地貌特征,山奇岭峻,河谷幽深,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82.9%,是岩板茶、古杜鹃、野油茶、红豆杉、金丝楠、倒钩刺等根材生长的最佳环境。由于长年累月受风雨侵蚀,雪压霜袭,烈日暴晒,兽啃虫食,这些根块盘根错节、凹凸不产,疤瘤累累、生朽交辉,奇绝无比。根雕艺术家利用这些枯木杇根创作出来的根雕作品,化腐朽为神奇,艺术形象优美,耐人寻味,美仑美奂。千百年来,根雕成了土家族的一项民间绝技。咸丰何氏根雕是武陵土家根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何平亦是何氏根雕的主要传承人。何平的根雕作品尊重原根形态与人工技艺美的巧妙结合,无拼接,根味浓,不露刀凿锯痕,观之美不胜收,抚之光润如肤,闻之暗香隽永,集中体现了何氏根雕的“七绝”。

一、根材采集绝。一般是从峭壁上,凹岩嵌、天坑边、溪谷旁寻觅,从形态、色彩、纹理、疤瘤、皮质、根桠等方面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根材。从而决定是否采集。

二、根材选取绝。主要选择河塘阴沉木、岩板茶、红豆杉、金丝楠、古杜鹃、野油茶、倒钩刺等枯木朽根。尤其注重选择烂味充、根味足、呈S形态的根材,具有“扭曲、旋转、鼓包、镶边、空透、瘦皱”等效果。

三、根材处理绝。采用复合脱脂法:去油脂、定性、杀菌、稳定根材内部结构;防裂、防腐、防虫一步到位。脱脂时,将根材放入蒸煮锅内,用清水浸泡后,在高温的状态下蒸煮3-5天后出锅,再用铁挖耳、渣子签等工具将根材去皮、除杂、清朽,置于通风阴晾处晾干。

四、审根立意绝。对已处理过的根材进行反复、多角度审视,选择最佳角度立意,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巧妙构思,合理而慎重地取舍。对局部作少量地修饰和必要的雕琢,重点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茎、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然后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巧的加工,使之真正做到巧借天然,美为所用,使自然的“奇”与人工的“巧”有机结合,实现原定的创作构想。

五、剪截打坯绝。根据作品主题,用历史、美术、文学等综合眼光,巧借形、纹、节、疤、洞,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等创作手法,对根材进行锯、凿、剪、铲,削除多余,弥补薄弱,最终形成作品雏形。讲求顺其自然,注意“看菜下酒”、“量体裁衣”。

六、修光打磨绝。打磨是对作品雏形的再处理。基本方法是用修光刀对作品雏形如人物面部进行精雕细修,使之生动、形象。作品成型后,要进行后续工艺的处理以弥补不足;根据作品部位的精细变化及结构,采用什锦锉、平锉、半圆锉等工具进行粗磨,然后分步用各种规格型号的木沙纸、沙布、沙轮、沙片、沙球等对作品坯子进行由粗到细的打磨,直至手感细腻光滑,达到最佳效果为止。

七、涂刷抛光绝。涂刷实用新型环保根雕专用复合剂,使作品形成一层自然保护膜,既不破坏根材本身的性能,又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自然感观,达到防潮、防水、防虫、防霉的效果。对河塘阴沉木、困山木、油脂成分重的材质作品,用绸布着复合剂反复涂刷,直到复合剂完全浸入木质并在作品表面形成包浆效果为止。对金丝楠、古杜鹃、倒钩刺等材质作品,要放入复合剂桶中浸泡6-10天。如根材太大,则需反复浸泡、涂抹。出桶晾干后,用晴纶或涤纶布反复擦拭直至产生亚光。对作品凹处(如人物眼角、耳、鼻孔),需用小排笔反复点刷。后期养护常用粘有少许复合剂的绸布反复擦拭,直至达到奇、巧、坚、精、美的效果。

以何平为代表的土家根雕,选材、立意、打坯、磨光、涂刷、抛光独特奇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土司夫人》、《苗乡情》、《土家幺妹子》、《大江东去》、《司城熟妇》、《拓荒》、《小憩》等多件作品原根原味,古朴浑厚,土家民族特色鲜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何平现创办有“土家根坊”艺术工作室,利用这个平台,正不断进行根雕作品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致力于土家根雕这一活态的民间绝技的发扬光大。(作者单位向国成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彭家红咸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干部)


分享按钮>>土家根坊---何平根艺工作室
>>油画家何凤才画小区风景 长沙县湘滨社区为其办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