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赫氏宗谱文化的源流----何玉阁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6日 何玉阁


 

满族赫氏宗谱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满族历史演变发展中,重点处在金源文化和京旗文化时段,历史渊远,内容丰厚。
一、 满族赫舍里氏的历史源流
满族有多少姓氏,《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646姓氏,后又增补了33姓氏,共有679姓氏。这些姓氏是怎样确定的呢?有的以地理为氏,从山川、河流而定姓;有的以部族为氏,从部落名称而定姓氏;有的以姓为氏,多为金源时代女真人旧部中延续;有的为朝族所赐,即当朝皇帝赐予的姓氏;有的在历史进程中,因分居、承嗣、迁徙而改为新的姓氏;还有的随名而姓,更有的从祖父长辈名字中取其一字作为本支脉子孙后代的姓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改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为单音节的;更甚者,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各有不同的姓氏……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的故事,丰富着各自支脉的宗族文化内容。
赫氏,即赫舍里氏,满族的一大宗族姓氏。赫氏宗谱,即赫舍里氏这一满族的谱系。据文献考证,赫舍里氏,其先祖居于都英额地方(今辽宁苏子河流域)。赫舍里氏,这一姓氏按历史时段划分,远古为"乞"(古音为赫)是一古老的姓氏。辽、金为"讫"(古音为赫)。明初就已定为纳喇氏,明末清初登上历史舞台。在编制大清八旗氏族宗谱前而定为姓氏,后因历史政治等原因,其姓氏衍化为何、美、张、王、李、赵、赫、康、金等姓氏。
赫舍里氏,追其远古的源头,我们可以从整个满族有历史发展中去寻找。
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末(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后金皇太极主政时出现的。但从先秦古籍中,我们找到了满族最早的先人,那就是肃慎人。
公元前770-476年春秋时期左丘明着《国语》,记载居住在东北地区"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濒大海、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禹定九州岛时,息慎人进贡王朝。息慎者,即肃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肃慎人进贡"矢石"。成王时,肃慎人又派使臣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后汉书》载,周人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这可证明,居住在"白山黑水"的肃慎人已被纳入中原王朝大家庭中的一员。史书记载,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其活动区域与肃慎人相同;肃慎人和挹娄人代表了东北地区满--通古斯语族早期的民族共同体。北朝(公元386-534年)及隋(公元581-619年)唐(公元618-907年)的史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分别以"勿吉"和"靺鞨"两个名称,实为同一语词,乃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译字而已。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勿吉人推翻了夫余奴隶主政权,一部分勿吉人南迁到松花江中游夫余故地。勿吉初有数十部落,后逐渐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分,分布于东临海域,西至嫩江、南抵今吉林,北达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区。隋末,千余户靺鞨人迁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定居。七世纪初,高句骊强盛起来,靺鞨、白山、粟末诸都受其役属。唐太宗伐高句骊,高句骊战败。隋末唐初,靺鞨黑水部逐渐发展壮大,分为十六部落,散居在今黑龙江省依兰以北,爱辉以东,"北,东际于海",即黑龙江下游两岸的大片土地上。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黑水军,随又设黑水府,以黑水靺鞨部长都督、刺史,并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辽王朝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直(真)"(《辽史》卷1),此后,女真这一称谓逐渐代替了靺鞨。
辽王朝把女真人区别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以南,受辽的直接统治。"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北岸,黑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辽王朝对其采取加封本族首领官职的办法进行统治。北宋初,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在部长绥可的率领下,迁徙按出虎畔(今阿什河流域)定居,逐渐发展起来,经过频繁的兼并战争,到北宋末年,西起松花江,东迄乌苏里江,南到今吉林延边。1097年,完颜氏部落首领阿骨打(金太祖)统一了女真部落后称帝,国号大金。1115年,金太祖完颜旻建都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市阿城区白城)。1125年,金灭辽国。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金入主中原,迁都中都(后改大都,今北京)。金的统治区南达淮河,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海岸,西以"界壕"与蒙古族部落为邻。成为历史上与南宋并立的一个王朝。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34年(元太宗窝阔台六年),蒙古军与南宋军联合攻占蔡州,金朝灭亡。1264年,蒙古汗国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金亡以后,东北女真人地区为元朝辽阳街中书省所属。1683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国号明,定都京京。明朝在东北地区设辽东都司。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地区的女真部落出现了频繁地迁移。迁移后,明、清女真各部的分布是:
建州女真,又分为苏克苏护、浑河、完颜、董鄂、哲陈、鸭绿江、纳殷、珠舍里等部,分布在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
海西女真,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等四部(又自称扈伦西部),分布于开原,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曲折处。
东海女真,明朝称"野人女真",清代称窝集部,分为众多部落。分布于建州。海西以东和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
二、赫氏宗谱与拉林京旗文化
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女真奴隶制经济日益发展,奴隶主之间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各部要求统一的趋势"海西,建州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明史》卷222)同时,女真内部又呈现了"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建州的努尔哈赤在动荡年代里崛起,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大业。
努尔哈赤(1559-1662)姓爱新觉罗,1583年起兵,1587年在苏河子畔建佛阿拉城,"定国政,凡作乱、窍盗、欺诈,悉行严禁"。用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组织起来,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后金王国,自称汗号。后金的辖境东起海岸,西至辽东边墙,北抵嫩江流域,南达鸭绿江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兴兵向明朝发动进攻。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废除了诸申(女真)旧号(《清太宗实录》卷25)。从此,"满洲"、"清"的名称正式被沿用下来,历史上称之的女真人,也随之改为满族人了。
满族先人为肃慎。汉代、三国称之为挹娄,北朝称之为勿吉,隋、唐称之为靺鞨,辽、宋、元、明称之为女真,皆为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人,这是一脉相承的。赫氏,作为满族的后裔,其远源就如上所叙。
赫氏宗谱的近源,可定格在满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的大清王朝。清世祖顺治帝入主中原后,定都在北京。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旗主携家带眷,纷纷拥至京城,其它下五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等及其家丁都被派往边防,屯垦戍边。上三旗及家丁,逐渐形成了特权阶层,自出生后就享受朝廷恩善。1737年(乾隆二年),有人向朝廷提出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建议将居住京都的八旗闲散人员,迁居东北祖地屯垦戍边。既可解决生计,以防坐食山空,学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又可减轻国家负担,屯垦戍边,保卫国土安全,防止外来入侵。乾隆批准查访后定酌。之后,朝廷多次派大臣赴东北踏查,发现黑龙江地区的拉林河与阿什河流域土地平坦肥沃,且"山环东北,水绕西南",适宜移民屯垦,奏请后得到皇帝的同意。1744年(乾隆九年)首先从朝廷大臣家族中迁移1 000人赴祖宗发祥地之一的拉林、阿城屯垦戍边。之后几次又迁2 000人,共3 000余人。同治帝、道光帝时,又向双城堡、呼兰移驻京旗1 000户。
清朝历经130多年的京旗移民,从根本上打破了清王朝"封禁"、"恩善"两项国策。导致了东三省的快速开发建设,带来了先进的京旗文化和中原文化,促进了东北地区民族团结和融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1744年从京城北京顺天府宛平县移驻五常、拉林的满族同胞世代生息耕种,在清朝时期的东北移民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史学界称为京旗文化。
从新发现的《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所提供的线索,当年拉林阿勒楚喀地区的"京旗"满族村落,虽然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其北京旗人屯驻的村落布局,民族风俗基本保持着原貌,保留着浓重的京旗文化的民风民俗。东、南、西、北"四大旗"的村落布局,大体分布在今天五常市拉林满族镇、营城子满族乡、红旗满族乡、背荫河镇、牛家乡和阿城的杨树、蜚克图、料甸等满族乡。旗屯均按满人行军布阵形式坐落,每旗又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8个旗屯,这就是所说的"京旗32屯"置。后来随着旗民的增多,每个旗屯又分为头屯、二屯或三屯,还有的因为旗屯人口过多,在其左右两翼又分置小屯,俗称"挎耳屯"。
上述是赫氏宗谱文化近源的历史背景。现在赫氏族人仍保存着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赫氏宗谱的谱书、谱单、谱碟,清楚地记载着清王朝顺治、康熙帝重臣先祖索尼和索额图。家藏有乾隆九年从北京带来的索额图的画像。该画像纸本,绢裱,高3米,宽1.5米,系当时名画家用贵重颜料画成,经专家鉴定,属一级文物。
赫氏现存的族谱,其先祖索尼(?-1667)姓赫舍里氏,满族正黄旗人(今五常市红旗满族乡孤家子屯),父硕色,伯父希福。《清史稿》(中华收局1977年版)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有索额图列传。载其祖居拉林西正黄旗头屯(今五常市红旗满族乡孤家子屯),幼随清世祖顺治帝入关,初任侍卫。索额图于康熙七年1669年授史部侍郎,八年5月授国学院大学士兼佐领,九年为保和殿大学士,十一年加太子太傅,十九年8月授内政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待卫内大臣时,罗刹(俄罗斯)屡犯黑龙江边境,清政府派兵征剿,迫使罗刹谈判。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派索额图前往尼布楚,代表清朝廷与罗刹谈判。索额图力主正义,严斥罗刹,维护国威。1689年8月27日,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议定以额尔右纳河以及格尔泌齐河为界,从此,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以西的广大地尽归中国。以后的150年间,东北边疆获得了长久的安宁。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索额图随驾征噶尔丹得胜归京,立下了卓著的功勋。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因康熙诸子的权力斗争,索额图被拘禁,后幽死于狱中。
赫氏宗谱从索尼立谱已十四代,上溯索尼的祖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分享按钮>>“蜘蛛人”何玉阁与他的满族寻根网
>>女飞行员何晓莉获得第1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