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桥村何氏家族的烟云往事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7日 广佛都市网


 

文/ 佛山日报记者 吴英姿 通讯员 廖德山 
泛黄的牛皮纸上,古祠老榕、青砖板桥、水道环绕……一张《悠游烟桥最岭南旅游图》的手绘地图在网上疯狂转发,并引发热烈评论。
烟桥村位于九江镇烟南村委会,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建村,因桥而得名。如今古村规划严整,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村中以《周易》内容命名的元、亨、利、贞四巷道及烟桥正道静穆古朴;村外河涌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烟桥村虽然只是一个数百人的小村,但何氏六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兰桂坊古迹随处可见,无不显示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桥 :烟桥旧时为燕桥
选择清明时节进入烟桥村,更能感受到这条古村落雾气缭绕的景致。
从地图上看,村的布局如一只展翅飞燕,四周水道环绕,有护村河。
从龙高路拐进去,经过弯弯的小路,就见一座水泥拱桥横跨村口的小溪之上。烟桥村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总策划陈荣彪圈出了“古木桥”:旧时由三块长木板搭成,后来拆建成了现在的水泥拱桥。
因村的布局如燕,旧有燕桥村之称,因此村口这条长木桥原名“燕桥”,后又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 “烟桥村的得名也有这样一个说法,以前这是三条长木板搭成的活动桥,中间的一条桥木可以移开让小船通过。由于这木桥选用的木质非常好,虽上了年纪,但当人走在上面,木板就自然地上下晃动,不论人空手或挑着重担走过,它都弯得差不多,如漂浮于河上,因此村民调侃地说这木板很‘烟’,后根据谐音,改‘燕桥’为‘烟桥’。”目前,村里正计划将另建通车新桥,同时已找到原桥的木板,复原这条烟桥村标志性的古木桥,争取年底建成。而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策划与实操,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有计划地整合起来,吸引更多的人气、文气,让古村烟桥重获新生。
桥下是一条水道,环绕全村,坐着小艇顺着这条护村河可绕村一周,这条河涌也有一名称,历史上最早叫“里海”,是相对于防洪堤“外海”的称谓。
烟雨迷蒙中,一股历史的陈香从桥中悄悄弥漫而出,真有点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那“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味道,令人恍若置身历史画卷之中。
行走烟桥间,记者仿佛又看到古时村民站在桥上,在鸡鸣声中背井离乡告别亲人,踏着冷月寒霜赶路,跋涉于险山恶水,跨过一座又一座这样的村野小桥,驮着希望一步步向远方走去……
古榕: 一树成林代代传
烟桥桥边榕树遮天蔽日,俨然小树林。细看才发现八棵老树枝干虬结,冠盖相连,但再仔细看才发现,在这片茂林中,货真价实的只有一棵老榕树,其余七棵都是从它身上分长出去的大树。
原来竟是一棵树!榕树亭亭如盖下,盘结的树干有一部分在一座旧屋上,疯狂蔓延,只剩下窗框和门洞的青砖墙,透出着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榕树盘结着的“废墟”有种特别的吸引力,让人从中看到野生力量的入侵与文明痕迹的退让。其清冷的结局透着几分神秘,令人不能不牵挂它所衔接的前因。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村中“活宝”、60多岁的何忠鹰都与村中老者在这片数百平方米和古榕下“休憩纳凉”。事实上,老榕树的年龄比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还要年长很多,几百年的生命还在蓬勃地生长着。在那个遥远的农耕年代,考虑到鱼塘边上土地肥沃,水源又丰富,村民在此栽种一棵榕树,作日后乘凉用。 
何忠鹰称老榕树为“树祖公”, 榕树林由1棵母树和7棵子树组成,母树的一个枝丫搭下来正好覆盖一座塔。村中有重读书的传统,当年的读书人普遍认为把用过的纸张随便扔掉不吉利,有碍考取功名,故需建“焚字塔”,专门焚烧废纸。榕树很快长得枝繁叶茂,村民顺势引了一个枝丫到旁边的焚字塔上,结果形成今天树抱塔的奇观。
记者看到,有附近村民过来在榕树枝环绕的砖石塔里虔诚点香叩拜。
何忠鹰抬头指树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些有重大含义的词已在子树上被灵活应用。
“树祖公”又称“国事榕”。他介绍,因为每逢历史大事,村民便从树上把气根引下地面成树:1945年日本军投降,老百姓得以重新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为纪念这个转折性时刻,村民从榕树上引种一气根;新中国成立时又引一枝;1982年为改革开放的形势所鼓舞,再引种一枝;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5月村子遇上大水灾,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庆祝千禧年,都各引种一枝。
村民用类似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通过引种老榕树,把每一个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来。这便是迄今老榕树所有枝干的来源,村民用类似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通过引种老榕树,把每一个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来。
村中老少坐在树底下休息聊天的时候,他们感觉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树荫的阴凉,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记忆在树底下流动,历史因此跟随榕树获得了生命。
村落:燕子展翅凌云飞
榕树旁的“何氏六世祠”是烟桥村6间祠堂唯一保存的一间。大门梁柱上石雕、木雕、灰雕和砖雕搭配,样式乃清末典型繁琐而精致的风格。
村中大户人家住所随祠堂分布,村子的布局基本面貌仍在,“烟桥正道”贯通南北,乃全村之轴心,北端的门楼是村子正式的入口,麻石门的门楣上刻的是正楷字体,而字画已经模糊不清,样式朴素。
穿过门楼,便是村子的主干道。村民在巷道上进进出出,巷道两旁都住着人,远远看到一个老婆婆端着碗蹲在家门口吃饭,青砖大镬耳屋和脚下整齐的石板路,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眯缝着眼睛往上看,青砖老屋屋顶是拱背的龙纹灰雕,檐下涂黑,一面绘上朱红夔龙纹,一面饰花草灰雕。老屋没锁门,推开嘎吱作响的破木门,是一四方院落,壁上“天宫赐福”的灰雕还完好无损,室内堆满草秸,早已人去楼空。
村北,石刻“兰桂坊”的门楼赫然在目,记载着旅港商人在他乡奋斗的历程。此“兰桂坊”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建于光绪二十年。
一座花岗石雕筑的“旌表节孝”牌坊,孤零零地立在村中,昭示著“百世流芳”、恪守妇道的传统道德。何忠鹰说,村中原有四座牌坊,可惜至今只剩下建于清道光一年的这一座。幸好现在已作为文物被抢救性地保护起来了。在“旌表节孝”的麻石牌坊后,“元巷”、“亨巷”、“利巷”、“贞巷”呈东西走向的四条巷道并列分布。
烟桥村布局非常严谨。它的严谨,不仅仅在于它利用地理的象形来对应人脉的发展,还因为村子整体设计考虑周到,兼顾到排污和环保,而且防御能力一流。
旧时的烟桥村,造型就如一只展翅飞燕。烟桥是从河道进入村子的唯一通道,长长的桥身如燕子的嘴,河道两端设有两道闸门。村内“烟桥正道”贯通南北,北门外在与正道垂直的直道两端,各设有一个炮楼。从北门始,东西两边拖曳出燕子剪刀状的尾巴,与南部一起,组成何氏的居住区域。 
何伯自豪地说, 曾经燕子“尾巴”后有两排鱼塘,石板路覆盖着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把全村的生活污水集中到村后的池塘,所以村前的小溪得以常年清冽。这与现代污水处理厂的概念如出一辙。古人的环保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在村周有“护村河”把村子团团围起,水道与水道之间共种两层棘竹,厚密成墙。除考虑到挡风和净化空气等环境功用,水道和竹基还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工程。何伯说,当年日本人来到村外,炮轰烟桥村,隔着远远的河道,发射的炮弹根本没法到达村子中心,都是中途坠落到鱼塘中。宗祠坚固的五层瓦顶亦令所有从天而降的子弹束手无策。村民分散躲进竹基深处,让侵略者在村里扑了个空。可以说,烟桥村充满睿智的结构和布局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儒林:烟桥正道又逢春
烟桥村人口不多,现有人口640人,其中有620人姓何。可以这样说,烟桥村由何氏家族聚居而成,整个村落便是一个大家族。记者翻开何氏族谱时看到,何氏六世祖以捕鱼为生,寻至此地定居,至如今已经是26代了。
族谱把何氏源流及先人对后辈的期望交待得一清二楚:“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烟南村委会书记吴兆强对记者说,这条村庄曾很富裕,当时村里十户有八九户做药材生意,研磨药材大部分供给中药材铺。药制好后或挑或车运到城区。药品外销令每家都较富裕、时常有人家在城里卖完药后运些饰品或新鲜小玩意给女人孩子,村中一年四季静谧无扰。
“可惜战乱时期很多村民已迁徙,房屋一间间地空了出来。”何老眼神瞅向面前的房屋,是一排明清建筑,近年修复原貌。目前,该村为知名侨乡。
石板路旁偶然可见的“旗杆夹”石,仿佛向人述说着烟桥村昔日的辉煌。烟桥村历来所出人才不少,单清代年间就出了七八个进士或举人,其中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的何文绮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是最令烟桥村人感到自豪的历史名人。
记者在何氏宗祠侧面看到悬挂的何文绮及夫人画像,上记载何文绮是1814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受帝命为奉政大夫,后被奏准入祀乡贤。何曾执教广州,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鼓励各乡团奋起抗击,至今烟桥村还流传着他发动三元里起义的说法。何文绮告假返乡后主持族务,重修六世宗祠和申建节孝牌坊,以敦教乡人。
近代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也生于此地。有人说村里“烟桥正道”门楼下的清代壁画是他的手迹。当代画家则有何克敌,曾任职广东美院院长。
陈荣彪对记者说,何丹山作品中内容很多与烟桥村场景相似。正是这些乡贤用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托起了昔日烟桥村的辉煌。而这些乡贤的思想与所谛造的境界,不就是九江成为“儒林之乡”最好的佐证?

 

来源:广佛都市网 时间:2012-04-17 09:53


分享按钮>>何商传奇:何焯辉欲将全部家产捐给社会
>>《冲刺伦敦》第8期 蹦床天使何雯娜飞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