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妈妈何淑娟,为女儿续命20年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13日 腾讯专稿


 

新快报2011年11月报道(记者 潘芝珍 实习生 庞宇) 娟姐叫何淑娟,1965年出生,住在广州番禺。1991年11月,26岁的娟姐诞下女儿Lily,但命运弄人,粉琢玉雕般的女儿在一岁时检出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整整20年,娟姐满怀母爱,昂首站立在风雨中,呵护女儿艰难前行,至今不辍。为了生存,她扫过大街、做过家政,在丈夫离开后的13年里,她靠打散工养活女儿,以羸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希望,许给女儿一个未来。

2008年,娟姐正式成为广州市注册义工,随后参加广州YMCA地贫援助项目小组、广东地贫防治协会家长会,并任广州家长会会长。10多年来,她穷尽心力,搜集到200多个广州地贫患儿的信息,将这些不幸的家长组织到一起,互助抗“贫”。如今,草根公益已发展壮大,参与地贫援助的义工、志愿者多达数千人,越来越多的人因娟姐认识地贫、抗击地贫、预防地贫,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娟姐的感情,用“总舵主”的称呼表达对她的敬意。

初见娟姐,很难将之与单亲妈妈、病儿母亲联系在一起,她眼神清亮,笑容明媚,眼神里时时透出坚毅。与重型地贫抗争了20年,娟姐已百炼成钢,她内心的强大远非常人可及。“经过苦难,才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果不是女儿,我也许还是个小妇人,只知道看好自家。”她笑得很爽朗,也很亲切。

母爱如山独扛一肩风雨

20年前,女儿Lily降临人世,未及细品初为人母的欢欣,娟姐就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很苍白,也爱哭,食欲很差。”她攒着眉说,女儿7个月大时已住过两次院,直到1992年,女儿第三次住院,才被确诊为重型地贫。详细了解了地贫,娟姐欲哭无泪。更让她心碎的是,大难临头之际,丈夫却欲舍其而去。

彼时,娟姐为照顾孩子已辞工数月,一人守着孩子,她一遍遍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没有答案。浑浑噩噩中,她只想解脱。“吃过药,割过腕,跳过江……糊里糊涂,干了很多糗事。”娟姐摇头叹息,“看着女儿,觉得自己好自私。孩子已经出生了,她有生存的权利,我不能放弃。”为了救女儿,娟姐也曾尽最大努力挽留丈夫,想冒险再要一个宝宝,用新生宝宝的脐带血救回Lily。但丈夫未给她机会,也未给女儿机会。1998年,经过七年痛苦的挣扎,娟姐不再挽留去意已决的丈夫。

没有父亲,母爱亦如山。娟姐自此放下心结,挺身直立,扛起一肩风雨。

女儿自己打针自己排铁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娟姐坚守在女儿身边,陪伴她一路走到今天。20年来,Lily坚持每月输血,每日打排铁针,10岁那年,还切除了肿大的脾脏。娟姐计算过,到女儿30岁时,治疗费将达到200-300万元,累计输血14万毫升。“如果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关怀,女儿不可能活到现在。”娟姐动情地说,Lily血管里流淌着爱,所以懂得感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志愿者参加“抗贫”活动,用自己的笑容告诉社会,因为有爱,地贫儿同样活得很精彩。

Lily10岁时已学会自己打针。每天放学回家,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针头插在肚皮上,背好排铁泵,然后再写作业、吃饭、睡觉,直到第二天6时,拔下针头,卸下泵,完成11小时的排铁。“步步小心,但她体内还是沉积了太多的铁。”娟姐告诉新快报记者,Lily的心脏已被黑色的铁围住,不得不休学静养,“去年本该参加高考,现在要等9月份复读了。”她说,Lily的梦想是考入星海音乐学院。

她的事业就是抗争地贫

地贫家庭的辛酸,娟姐了解,她希望所有不幸的孩子,能像Lily一样活着,她说这就是自己的事业。2008年,娟姐正式注册成为广州YMCA义工成员,随后参加广州YMCA地贫援助项目小组、广东地贫防治协会家长会,并任广州家长会会长。她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地贫家庭,寻求社会帮助。截至目前,家长会已有200多个成员,他们定期开展活动宣传地贫防治,互帮互助,抱团抵御病魔。

与地贫纠缠了20年,娟姐有很多思考。她说,广东是地贫高发区,每9个人中就有一位地贫基因携带者,如果夫妻均为携带者,每次怀孕,宝宝有25%的几率成为重型地贫患者。“如果做好婚检、孕检、产检,完全可以避免地贫儿的出生。”她说,经10年努力,深圳已没有新增病例,但在广州,最小的地贫患儿只有几个月。“对地贫的宣传工作,政府应投入更多。”

对话娟姐

“社会不该遗忘他们”

新快报:女儿的出生曾给你很大打击,你怎样迈过自己心里的坎?

娟姐:20年前,女儿错误地来到这个世界,这不是她的错,是我们的错。没能给她健康的身体,我对不起她(流泪)。她的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是灰暗的,如果没有社会的帮助,我和女儿没机会走到现在。因为这些年我做义工去帮助其他人,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我也变得积极乐观。

新快报:你做公益的目标是什么?

娟姐:与地贫的抗争,是我下半辈子的事业。我想帮助地贫家庭,尽自己的力提高地贫孩子的生活质量。援助小组登记在册的广州地贫患儿有200个左右,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生存的权利。父母不该放弃患儿,社会也不该遗忘他们。新快报:地贫家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娟姐:钱。地贫患儿必须靠输血、排铁维持生命,这两项费用每月要4000元左右,18岁以上的大龄患者费用更高,如果规范治疗,一个月要过万。虽然广州医保已将地贫纳入“门特”项目,每月有3000元可以由医保基金支付,但对于普通家庭的长期治疗,这远远不够。我知道有家长不堪重负,放弃孩子,眼看着他们脾脏肿大压迫心脏,眼看着他们喘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走掉……

新快报:怎样才能提高地贫患儿的生活质量?

娟姐:我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广州地贫的零发病率,对这些已出生的孩子,能全免费救治。这是最终目标,我知道很难,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实现,我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即使今生看不到。

女儿的信

“能活着很美好”

我叫Lily,1岁时被查出患有“重型地贫症”。我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因为有这个病,我的体质比其他人要差得多,连急救室我也进去过。10岁时,因为肝脾脏肿大,压迫着心脏,导致呼吸也有困难,而不得不做了“脾脏全切除”手术。

我从小就需要每月定期输血排铁延续生命,生活,除了上学就是输血打排铁针,比起同龄人,少了很多欢乐。

但是我很感激,因为妈妈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的生命才得以维持到今天。我非常感激所有给予过我鼓励、帮助的热心人,我也很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医生曾经说过,这种病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持输血排铁治疗,我最多活不过20岁……所以我一直都很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努力学习,努力生活。从小学开始,我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了。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轻易放弃,我的梦想是考上星海音乐学院,以报答爱我的妈妈和社会的好心人。

(这封信是Lily17岁时写给其他地贫儿的,娟姐一直保留至今。这封信也成为了娟姐的力量之源。)

娟姐一路走来

●1991年诞下女儿Lily。

●1992年女儿被查出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

●1998年放弃挽留丈夫,独力抚养女儿。

●2001年女儿切除肿大脾脏,学会自己打针。

●2008年正式注册成为广州YMCA义工成员,参加广州YMCA地贫援助项目小组、广东地贫防治协会家长会,并任广州家长会会长。

 

2012年05月10日15:41腾讯专稿
 


分享按钮>>何博远:让亿万人士都爱穿
>>782万!何海霞《唐骊山避暑图》春拍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