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洋村何恭房:深山中何氏家族的耕读乐园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15日 网络摘编
儒雅洋村位于象山西周镇一个四面环山、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素有“天然氧吧”之称。这样一个处在深山之中的小村子,为何有如此“儒雅”之名?
日前,当我们走进这个小山村时,发现这一世外桃源般的村子,竟拥有一个奢华而又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以何、王、陆、赖、应等姓氏划分区块,无论是群体还是单个院落,都建有很高的围墙或院墙,每个院落有2至4道大门,门道曲折,筑有防火马头墙;同姓的建筑往往门道相通。其中,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何恭房,像是一个迷宫。
儒雅洋原名树下洋,因村在小盆地中间,山上树林茂盛而得名。早在唐中期,这里就有了古人的痕迹。宋朝时儒雅洋成了西向的交通要道。清中期鼎盛,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如今西沙岭还留有驿站,西沙岭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欧阳桥就是去丹城的必经之路。据过去的《象山县志》记载:“欧阳桥,县西35里,西沙岭下县西四十里,旧名儒雅洋桥,成化时重修,同知欧阳懋过之,适遇交桥,里人请名,因改名”。
从“树下洋”雅化为儒雅洋,与村内何氏家族关系最大。“入则为农,出则为仕”、“择业士农为上,工商次之”,何氏一族历来重世德不重世禄。何氏祖训特别强调“无赖子弟勿使近亲戚之家,非秉礼守义者勿使数游”,以正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约束后辈子孙。数百年来,耕读世风在何氏家族内传承,也影响着儒雅洋村民,儒雅之风由此弥漫。
最让人们称道的则是何恭房主人——何涵。何涵(1845年-1923年),以兴教为己任,勇倡风气之先,创办了象山第一所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学员不论年龄一律免费,四乡求读者50余人。此后,何涵又建家祠(承志堂),祠堂旁又建藏书楼、书房,供何氏子侄辈修学进业。
如今,广志女校已经无迹可寻,但作为传承耕读家训的何家宗祠“承志堂”依然完好。从过去的私塾到后来的小学,贯穿着祠堂演变的整个历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批学生才离开。
儒雅洋村的“儒雅”,从其整体布局也能看出耕读世家的风格。以何恭房、友房为主体的建筑群,在中心街北侧,南侧则是外姓和何氏分房建筑。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似:四合院,木雕精细,且雕纹绝少雷同。在友五房还有一幅长达几十米的“渔樵耕读图”壁画,通过它能够一窥象山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及耕读文化。
名村小贴士
儒雅洋村周围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清乾隆以后,世居于此的何氏家族发展鼎盛,较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传统院落,村口建有碉楼和团练武装用房。2005年,儒雅洋村被授予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信奉“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的儒雅洋村至今仍保留着诸多古朴的习俗。
何恭房祠堂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东北角,又称“承志堂”,亦称“新祠堂”。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祠堂原有假山、石桥、亭子、藏书楼等皆毁,现仅存祠堂屋一座,保存完整。中轴线布局为大门、操场、祠堂池、门厅、天井、正堂。门厅与正堂两侧都有侧室,天井两侧建厢房。厢房与侧室间都设有小天井。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该祠是县内现存占地面积最多,规模最大的祠堂。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何恭房祠堂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东北角,又称“承志堂”,亦称“新祠堂”。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祠堂原有假山、石桥、亭子、藏书楼等皆毁,现仅存祠堂屋一座,保存完整。中轴线布局为大门、操场、祠堂池、门厅、天井、正堂。门厅与正堂两侧都有侧室,天井两侧建厢房。厢房与侧室间都设有小天井。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该祠是县内现存占地面积最多,规模最大的祠堂。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分享按钮>>抢救先祖猛公陵
>>何氏太始祖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