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历】中华独有“傌”字村列入非遗名录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记者于荣花
惠民县辛店镇有一个村子叫傌家村,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mà),而“傌”字在字典里根本查不到。在傌家村村支书傌守信拿出的一本《中华姓氏谱“马”》的书中,记者才看到了关于“傌”姓由来的一种说法。
1984年进行地名普查时,为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相关机构批准了傌家村的村名,傌家村正式标记在我国标准地名地图册上。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录进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傌”姓来历
已说不清
在惠民县东南有一个村子——傌家村,曾经有人写文章称这是“中华独有‘傌’字村”。
在这个900多人的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而“傌”姓在新华字典中查不到,是中国独有的“傌”姓家族。
5月13日,在傌家村村委办公室里,村书记傌守信给记者展示了一本名为《中华姓氏谱“马”》的书,该书由现代出版社和华艺出版社出版,在此书第21页最后一段写到:关于“傌”家姓氏的来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书中记载:山东的傌姓,原为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将其改姓为“骂”,世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去掉“骂”字上的两个“口”,在一旁添上“人”字旁,成为“傌”。
对于“傌”字的来历,村里也流传着三种说法。
说法一:相传该村以前叫骂家,顾名思义该村有好吵骂、打群架、爱告状、打官司的陋习。后来一县官发了怒,“去掉双口脱缰马,加上单人勒马行”,于是将“骂”改为“傌”。从此该村又逐渐形成了讲文明礼貌、团结友善、仗义行事和见义勇为的美德。
说法二:傌家村人为人仁义厚道,爱助人为乐。但是人丁一直不旺。邻村人受恩于傌家村的帮助,就通过各种渠道将此事给皇帝反映。皇帝了解情况后,将该村的“骂”字姓去掉双口,添上单人。“皇上赐给的‘人’,可能有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预示着祖祖辈辈能够繁衍不息。再者,按照传统风俗,去掉口,也避免了病从口入,避免了病灾导致的人丁不旺。”傌家村原支书傌吉柱说。
傌吉柱给记者讲述了一段故事。有一天,傌家邻村陷棣州一农户家里的牛走失,着急之下,该农夫就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傌家村村民听说此事后,所有壮丁都出来帮助丢牛的农户寻找。最终将丢失的牛送至陷棣州该农户家中。这个事迹在七里八乡一直传为美谈。
说法三:傌家村村支书傌守信提供的“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谱》中记载,“傌”氏子孙在第七世前都用“骂”姓,到了七世时,家族只剩7人。当时,族人非常惶恐,就请风水先生来破解。风水先生告诉他们是姓氏的缘故,于是将“骂”姓改为“傌”姓。
至于哪一种说法才是真实的已经无法考证,村里人谁都说不清。傌家村几位村民都表示,真实的来历是什么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保留下来的这些传说,需要及时记录下来,“没有后人记录,说不定哪一天连这些传说也听不到了。我们这样一个齐心的‘傌’氏家族那该多惋惜呀。”
“傌”姓原非
傌家村独有
记者在傌家村“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谱》里看到这样一段修谱序言:“吾傌氏族原籍即墨崂山傌家洼,大明洪武二年,奉召迁移至直隶枣强转移于惠邑原籍”,由此推断,“傌”姓早在氏族定居惠民之前就有了。
迁至惠民陷棣州一带后,傌军佐及其后代在此住下来繁衍生息,傌军佑携带自己的家属迁至直棣南皮(现在河北省境内),村名为“祃家口”。
傌守信介绍,现在村子现有的人口中,有“希彦克吉守洪林(鹏)腾起飞”这些字辈,其中“林”字辈也叫“鹏”字辈。
傌吉柱回忆,大概是1960年之后,有河北祃家口的人也来过。当时傌字姓的族谱只到“守”字辈。这位河北人来了之后才重续了“洪林(鹏)腾起飞”五字辈。
“寻根问祖的这个河北人很热心,和村里人之间因为祖脉相连,也有一股亲热劲。”傌吉柱说。
1988年前后,从河北来了一个50岁上下的男子,“祃”姓“科”字辈。“他老家也是河北祃家口的,是傌军佑的后代。”他来是要重续族谱,傌吉柱说,千里迢迢来寻根,让人觉得非常亲近,“年代久远的同宗人,让人说不出的感慨。”
在现今的姓氏中,“傌”氏已为傌家村独有,那分化不开的历史渊源,让现如今的傌家后人更有凝聚力和家族荣誉感。
傌家神庙
见证历史
从青岛迁至惠民后,傌军佐的后代在傌家村世世代代定居下来。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明末清初(也有一说是清朝)的时候,傌家人在村子里修建了一座神庙。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傌家神庙的旧址。傌家神庙房檐的角落里或者梁椽纵横间依稀可见破败的痕迹。
神庙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左右,“以前以神庙为中心,是一个很大的院落,比这要大得多,之后墙被推倒,被改造为住宅,只留下了这一座神庙。”
据惠民县史志办提供的信息,“傌氏宗祠又称傌家庙,位于傌家村西隅。傌氏宗祠是明代建筑。此庙坐北朝南,为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此庙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飞檐翘角,两山饰以吻兽;东西两山墙外上端方青砖砌成,上有浮雕图案。此庙雕刻细腻,古朴大方,小巧玲珑。该建筑为鲁北地区仅存的明代建筑珍品。”
老村民介绍,“这是典型的四梁八柱,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神庙还是雄姿屹立。”村民傌吉华介绍,在他年幼的时候,依稀记得房梁上还有好看的画,“画得非常精致,都是彩色的,好像是油彩,画的也像是人物。”后来经历了一些变故,梁上的画儿都被破坏了,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傌吉柱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说:“这个神庙最早的主人是一个和尚。”
传说神庙最初的主人叫云光和尚,这个和尚的道行很高,平常也总会给村民一些惊喜。这天,老云光和尚坐在傌家神庙前和村人闲聊,这时,从南边路上走过来一位农夫,推着车子艰难地往前走,老云光和尚指着推车农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村人说,“我可以让这个人省省力。”说着,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这时,村人再抬头一看,推车的农夫真的不见了。云光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去庄北看看吧!”几个孩子跑过去一看,推车农夫果然走在了庄北的小道上。
在场的几位村民介绍,关于老云光和尚的故事不少,但时间过去这么久,村民能记起并耳熟能详的,也只有这一个了。就现在看到的一层的神庙,据说以前曾是二层小楼,后来因为黄河决堤,下面的一层被埋在地下了。
这座庙宇在2010年11月21日被惠民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惠民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都是我们傌家村的根,以后我们会对这座神庙好好地修缮。”在谈起傌家神庙的时候,村支书傌守信告诉记者。
现今傌家村
民风很淳朴
因“傌”字在普通字典中查不到,电脑里在早年也没有录入,傌家村村民户口本上的姓氏都是“马”字加一“人”字旁。去年,村里人向派出所申请,才将此字改正过来。
“许是独有姓氏的缘故,村子人心很齐,在七里八乡都是很有名的。”村支书傌守信说,村里人的大事小情,互相都喜欢帮忙,遇到有人受欺负,村里人也总是喜欢主持正义。
“村子的风气也一向不错。”宋桥社区包村的工作人员王德华告诉记者,“夜不闭户也不会出现偷盗的事情,这是民风淳朴的一种表现吧。”
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村支部负责人决定在村委会前面建造一座娱乐场所,“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傌守信说。
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录进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1984年,在进行地名普查时,为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报经省地县地名机构审批、国家地名管理机构备案,将这延续六百多年的傌家村名,正式标志在我国标准的地名地图册上。
惠民县辛店镇有一个村子叫傌家村,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mà),而“傌”字在字典里根本查不到。在傌家村村支书傌守信拿出的一本《中华姓氏谱“马”》的书中,记者才看到了关于“傌”姓由来的一种说法。
1984年进行地名普查时,为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相关机构批准了傌家村的村名,傌家村正式标记在我国标准地名地图册上。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录进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傌”姓来历
已说不清
在惠民县东南有一个村子——傌家村,曾经有人写文章称这是“中华独有‘傌’字村”。
在这个900多人的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而“傌”姓在新华字典中查不到,是中国独有的“傌”姓家族。
5月13日,在傌家村村委办公室里,村书记傌守信给记者展示了一本名为《中华姓氏谱“马”》的书,该书由现代出版社和华艺出版社出版,在此书第21页最后一段写到:关于“傌”家姓氏的来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书中记载:山东的傌姓,原为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将其改姓为“骂”,世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去掉“骂”字上的两个“口”,在一旁添上“人”字旁,成为“傌”。
对于“傌”字的来历,村里也流传着三种说法。
说法一:相传该村以前叫骂家,顾名思义该村有好吵骂、打群架、爱告状、打官司的陋习。后来一县官发了怒,“去掉双口脱缰马,加上单人勒马行”,于是将“骂”改为“傌”。从此该村又逐渐形成了讲文明礼貌、团结友善、仗义行事和见义勇为的美德。
说法二:傌家村人为人仁义厚道,爱助人为乐。但是人丁一直不旺。邻村人受恩于傌家村的帮助,就通过各种渠道将此事给皇帝反映。皇帝了解情况后,将该村的“骂”字姓去掉双口,添上单人。“皇上赐给的‘人’,可能有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预示着祖祖辈辈能够繁衍不息。再者,按照传统风俗,去掉口,也避免了病从口入,避免了病灾导致的人丁不旺。”傌家村原支书傌吉柱说。
傌吉柱给记者讲述了一段故事。有一天,傌家邻村陷棣州一农户家里的牛走失,着急之下,该农夫就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傌家村村民听说此事后,所有壮丁都出来帮助丢牛的农户寻找。最终将丢失的牛送至陷棣州该农户家中。这个事迹在七里八乡一直传为美谈。
说法三:傌家村村支书傌守信提供的“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谱》中记载,“傌”氏子孙在第七世前都用“骂”姓,到了七世时,家族只剩7人。当时,族人非常惶恐,就请风水先生来破解。风水先生告诉他们是姓氏的缘故,于是将“骂”姓改为“傌”姓。
至于哪一种说法才是真实的已经无法考证,村里人谁都说不清。傌家村几位村民都表示,真实的来历是什么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保留下来的这些传说,需要及时记录下来,“没有后人记录,说不定哪一天连这些传说也听不到了。我们这样一个齐心的‘傌’氏家族那该多惋惜呀。”
“傌”姓原非
傌家村独有
记者在傌家村“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谱》里看到这样一段修谱序言:“吾傌氏族原籍即墨崂山傌家洼,大明洪武二年,奉召迁移至直隶枣强转移于惠邑原籍”,由此推断,“傌”姓早在氏族定居惠民之前就有了。
迁至惠民陷棣州一带后,傌军佐及其后代在此住下来繁衍生息,傌军佑携带自己的家属迁至直棣南皮(现在河北省境内),村名为“祃家口”。
傌守信介绍,现在村子现有的人口中,有“希彦克吉守洪林(鹏)腾起飞”这些字辈,其中“林”字辈也叫“鹏”字辈。
傌吉柱回忆,大概是1960年之后,有河北祃家口的人也来过。当时傌字姓的族谱只到“守”字辈。这位河北人来了之后才重续了“洪林(鹏)腾起飞”五字辈。
“寻根问祖的这个河北人很热心,和村里人之间因为祖脉相连,也有一股亲热劲。”傌吉柱说。
1988年前后,从河北来了一个50岁上下的男子,“祃”姓“科”字辈。“他老家也是河北祃家口的,是傌军佑的后代。”他来是要重续族谱,傌吉柱说,千里迢迢来寻根,让人觉得非常亲近,“年代久远的同宗人,让人说不出的感慨。”
在现今的姓氏中,“傌”氏已为傌家村独有,那分化不开的历史渊源,让现如今的傌家后人更有凝聚力和家族荣誉感。
傌家神庙
见证历史
从青岛迁至惠民后,傌军佐的后代在傌家村世世代代定居下来。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明末清初(也有一说是清朝)的时候,傌家人在村子里修建了一座神庙。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傌家神庙的旧址。傌家神庙房檐的角落里或者梁椽纵横间依稀可见破败的痕迹。
神庙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左右,“以前以神庙为中心,是一个很大的院落,比这要大得多,之后墙被推倒,被改造为住宅,只留下了这一座神庙。”
据惠民县史志办提供的信息,“傌氏宗祠又称傌家庙,位于傌家村西隅。傌氏宗祠是明代建筑。此庙坐北朝南,为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此庙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飞檐翘角,两山饰以吻兽;东西两山墙外上端方青砖砌成,上有浮雕图案。此庙雕刻细腻,古朴大方,小巧玲珑。该建筑为鲁北地区仅存的明代建筑珍品。”
老村民介绍,“这是典型的四梁八柱,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神庙还是雄姿屹立。”村民傌吉华介绍,在他年幼的时候,依稀记得房梁上还有好看的画,“画得非常精致,都是彩色的,好像是油彩,画的也像是人物。”后来经历了一些变故,梁上的画儿都被破坏了,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傌吉柱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说:“这个神庙最早的主人是一个和尚。”
传说神庙最初的主人叫云光和尚,这个和尚的道行很高,平常也总会给村民一些惊喜。这天,老云光和尚坐在傌家神庙前和村人闲聊,这时,从南边路上走过来一位农夫,推着车子艰难地往前走,老云光和尚指着推车农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村人说,“我可以让这个人省省力。”说着,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这时,村人再抬头一看,推车的农夫真的不见了。云光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去庄北看看吧!”几个孩子跑过去一看,推车农夫果然走在了庄北的小道上。
在场的几位村民介绍,关于老云光和尚的故事不少,但时间过去这么久,村民能记起并耳熟能详的,也只有这一个了。就现在看到的一层的神庙,据说以前曾是二层小楼,后来因为黄河决堤,下面的一层被埋在地下了。
这座庙宇在2010年11月21日被惠民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惠民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都是我们傌家村的根,以后我们会对这座神庙好好地修缮。”在谈起傌家神庙的时候,村支书傌守信告诉记者。
现今傌家村
民风很淳朴
因“傌”字在普通字典中查不到,电脑里在早年也没有录入,傌家村村民户口本上的姓氏都是“马”字加一“人”字旁。去年,村里人向派出所申请,才将此字改正过来。
“许是独有姓氏的缘故,村子人心很齐,在七里八乡都是很有名的。”村支书傌守信说,村里人的大事小情,互相都喜欢帮忙,遇到有人受欺负,村里人也总是喜欢主持正义。
“村子的风气也一向不错。”宋桥社区包村的工作人员王德华告诉记者,“夜不闭户也不会出现偷盗的事情,这是民风淳朴的一种表现吧。”
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村支部负责人决定在村委会前面建造一座娱乐场所,“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傌守信说。
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录进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1984年,在进行地名普查时,为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报经省地县地名机构审批、国家地名管理机构备案,将这延续六百多年的傌家村名,正式标志在我国标准的地名地图册上。
2012-05-21 14:42: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按钮>>科西嘉对抗赛落幕 侯逸凡获胜展现大将之风
>>湖南安仁身残教师侯茂文坚守大山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