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

    中华陶氏网 2009年2月9日 万家姓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南朝时期著名齐、梁两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

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逝世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终年八十一岁,谥号“贞白先生”。他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今江苏句容),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失传,后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传世。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其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逐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但未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里的“真消石”就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这说明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他阐述的“灌钢”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享按钮>>陶 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
>>陶铸--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乡榔树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