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近现代名人(一)

    中华方氏网 2009年3月2日 万家姓


方 恒:常州人。字子永。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举人。后执教天津永师学堂,积资保举知县,发江西治牙厘局。善文,对《仪礼》、《周礼》、《礼记》均有独到研究。善书法。著有《传注流别》、《双拙室遗著》、《食货志考》、《毗陵耆田传》等。

方厚卿(1863—1916)派名荣秉,字子均,亦号蛰庵,凤岗公三子,仲明公二十世孙。岳阳人。自幼博览群书,尤留心经世之学,清光绪乙酉(公元1885年)科拔贡,连捷乡闱。越己丑(公元1889年),钦取内阁中书,本衙门撰文,逾十年,委署侍读,补中书。适父朝议公逝世,母李太宜人年高,为禄养计,截取同知赴闽,补邵武同知。莅任三年,裁陋规,捐经史,增膏火以养士,宽亩捐以惠民,曾因减抽田捐,自输廉俸五百缗以足其额。政声卓著,保升知府,军机处存记。未赴任,适闽抚张公曾敡迁浙,坚留治章奏诸要政。才思敏捷,处事果断,廉洁奉公,不畏权势,深受浙人爱戴,尤以活金华李孝子、逐奉化扰民倭人、制勘苏抗甬路案著称(详见本支家乘)。亦极得大吏器重,巡抚张公曾以“操履峻洁,学贯中西”荐于朝,得旨存记,诰授朝议大夫。诗文并茂,诗宗杜韩,并承苏韵,所作多出入三家,且有其独到之境,彬彬乎大雅之林。著有《诗小记》四卷,《汉书订注》八卷,《读书杂记》二卷,《求志堂诗集》七卷。因兵燹频仍,幸存者仅《求志堂诗集》一部,系日寇侵华时,晚辈攻石涉险寄赠北京图书馆得以保存,扉页留有遗像。

方绍舟(1868—1940)名璧。安徽定远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绍舟出生于仕族家庭,在维新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与张润斋等在家乡创办了储才小学,并担任校长。1907年经人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和江淮地区同盟会员,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后,江淮地区同盟于11月3日发动以寿州为中心的淮上起义,绍舟等13人任国民革命军淮上军总司令部军统。绍舟负责率第一路军,光复皖东各县。革命党人柏文蔚率军追击清军将领张勋败兵到达滁州后,绍舟加入柏部,后以陆军少将衔任江苏省都督府高等顾问。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绍舟任安徽讨袁军第八旅高级参谋、补充旅旅长,参与讨袁。安徽讨袁失利后,赴上海避难。1914年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绍舟为讨袁皖北总司令,绍舟在寿县、凤阳、定远、滁县一带组织起一支几百人的反袁队伍,与北洋军阀作战再次失利。绍舟潜往上海,后又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回上海从事秘密工作。1924年,绍舟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在苏、皖、平、沪间从事联络工作。北伐军进入安徽后,他率领民国和红枪会协助攻城。曾任凤阳县县长。后因年高去职归田,在家捐资办学,致力于发展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年愈古稀的绍舟组织一支以红枪会为主体的农民抗日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月,驻守蚌埠的第五战区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任命绍舟为凤(阳)定(远)抗日别动司令。皖北沦陷后,绍舟率家乡子弟数千人与日寇血战于淮水之滨,大小战役数十次。据他所著的《芦沟桥事迹之役》回忆,从1938年2月下旬到6月初的3个时间内,规模较大的激战就有8次之多。他每战都亲临指挥,身先士卒,部下无不为之感动,奋勇杀敌。1938年元月,定远失陷,绍舟家中所有男丁都随军征战,女眷没有未得及逃出,于农历正月初五在凤阳县武店山马村遭日寇掳掠。绍舟弟媳唐氏、儿媳汪氏为保全气节,免遭凌辱,携5岁曾孙女投水自尽。此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各大报纸都有报道。国民政府以“坤维正气”四字匾额追赠其弟媳,以“义烈流芳”四字匾额赠其儿媳,以资褒扬。1940年春,绍舟受安徽省政府委托,回定、凤两县办理战区赈灾工作(时任省政府参议、赈济委员会委员)。不料,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队长曹世嘉与凤阳伪军头目叶茂才暗中勾结,想以谋害绍舟作为向日军献媚邀功的见面礼。探明绍舟的行踪后,曹世嘉以共产党游击队大队长的身份为掩护,以“拜访”为借口,于农历4月15日傍晚率领40多名武装人员进入绍舟驻地小营庄。因曹的叛徒面目尚未暴露,绍舟毫无戒备,被曹诱骗到卸甲店附近的麦田里开枪杀害。绍舟的牺牲,使定、凤两县抗日军民深感震惊和悲痛,国共两党分别召开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抗日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中全会后,由凤阳县政府和定远县政府共同为之修墓立碑,授予“爱国抗日英雄”光荣称号。


分享按钮>>方氏家传 (一)      
>> 方氏近现代名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