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泰,字景丰,又作觐风,生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卒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关于任氏的生地,《中国电影发展史》记为“沈阳人”,系误,当为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人。 任庆泰祖籍原系山东蓬莱,祖上何时迁入辽宁,待考。相传,任的祖上为当地缙绅,清末肃王耆善赴辽时“曾驻其家”。但他无意承继家业,“愤志士多趋学、仕两途,乃锐意经营实业”。这使他辍学私塾而习木工。 清同治九年(1870)前后,他去奉天(今沈阳)在富绅于某开办的一家照相馆中当伙计。不久又到上海一家外国人开设的照相馆里做镜框活儿,并偷着学了一些照相技术。清同治十三年(1874),他又自费去日本深造照相业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任庆泰从中受到不少启发,认定照相业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定会在中国有可观的前景,故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回国在北京开设了“丰泰照相馆”。“丰泰”并非如时人讹传的那样是所谓“中国的首家照相馆”,但它确系北京同行业中的由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地点设在琉璃厂土地祠(解放后南新华街小学设于此地,今原址已毁)。 就当时来说,“丰泰”的规模堪称不小,技师、学徒多达十余人,并兼营照相器材。它以拍合影和“戏装照”闻名京师,尤以摄制发售戏曲名伶照片为重头经营项目,颇受老北京人的欢迎。任庆泰因此而声名大振,还曾数次应召为王公贵族拍照,被慈禧赏赐四品顶戴。作为中国影业的肇始者,任庆泰不仅经营照相有方,而且对其它实业也怀有浓厚的兴趣。盛年时,他还投资创办了“保和堂”、“庆馀堂”,“老德记”等中、西药房,开过桌椅木器店和汽水厂(因此而有“嗬兰水大王”雅号),后来又经营过“东安市场”,从而使他成为清末民初北京的一位颇有影响的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今北京前门外新修的立体声大银幕电影院“大观楼”,其前身也由任氏所首创。关于“大观楼”的始建时间,目前说法不一。1988年3月12日和7月18日《北京晚报》关于“大观楼”修葺的报道中记为“初建于1913年”;1988年7月20日的《北京日报》发表的《大观楼观片记》一文也同此说。但一些史家对此存疑,笔者也认为此说不甚确切。因为任庆泰拍摄国产片的初衷首先是由“大观楼”征源匮乏而引起的,而他的第一部影片摄于1905年,那么“大观楼”的创设不应晚于这个时间。 任氏经营的“大观楼”,是由他投资的商场中的一间娱乐场所(可能叫“大亨轩”)改建的。这是北京第一家专门放映电影的“电影园”。它在剧场体制上对当时“茶楼式”的传统结构进行了改良,全部采用横式排座,并备有靠椅;同时,为适应当时男女不同席的习俗,实行男女分座,楼下为男宾席位,楼上则为女宾专设。据记载“大观楼”虽然“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但“每晚上座常满” 。然而,虽然生意不错,但任庆泰还是感到不甚满足,因为所放的几套“美人旋首微笑”、“黑人吃西瓜”之类的外国短片,既单调且与国情民俗有隔。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把戏曲的“静照”拍成戏曲的“活动照片”!于是,中国首批国产片就这样诞生了。 自1905年开始的四年光景中,任庆泰和他的照相馆一共拍摄了《定军山》等8部影片。直到1909年,一场起因不明的火灾致使“丰泰”元气大伤,任庆泰才终止了他的拍片活动。此后,任氏的其它营业也不甚顺利,虽欲图中兴而仍然境况不佳。晚年,他归赴法库休养,于1932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