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 (一)

    中华倪氏网 2009年3月3日 倪祥平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即今天滕州的版图,在古代曾包含了三个国家、五个城邑的疆域。“三国”分别是滕国、薛国和倪国(小邾国);“五邑”则是昌虑、灵邱、欢城、戚城(一说郁郎)和湖陵。清代滕县人王特选有诗云:“灵丘昌虑纷茅土,欢戚湖陵雉堞开。争似潺瑗梁水上,残垣夕照想黎来”。 在古老的滕州大地上,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大土著姓氏:滕、任、薛、奚、倪、颜等,滕州也成为这几大姓氏的最初发源地。但是,围绕倪国和倪姓的流源问题在学术界尚存诸多争议,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近年考古发掘的古郳国文物铭文,对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倪(兒、郳)字音义考



倪、郳,初名作兒(读音均为Ni,泥)。古文“兒”字,甲骨文写作“”,研究者根据其字结构有多种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兒,孺子也,从兒,象小兒头囟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以上几种说法,皆从幼儿角度作考释,似非“兒”字原始含义,康殷释此字为“麗”的简化,其上端如菌状双角的鹿形,用以强调角形,后来由丽皮之美转化为美丽之意的另文,篆省讹作“兒”【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据李锦山先生考证【《郳国公室墓葬及其相关问题》】,“兒”字最早是作为方国名或地名出现的,因而此字最初含义似与儿童无关,可能表示某一物定地域的原始习俗或崇拜观念,观其字形结构,下部为人,上部为臼。人头部顶臼,显然与崇拜某种事象有关,而这种事象又与加工某种谷物密切关系。《说文.臼部》解释:“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此字应为舂米之臼的断面,表示窝里存有加工的谷物。



鲁南地区是海文化区开发最早的农业种植区之一,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以坚实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郳地所在的区域正是北辛文化的范围,早在北辛文化时期,这里的原始氏族便从事类作物的种植,滕州官桥镇北辛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曾发现粟糠印痕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盘。至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定型化、专门化。在距郳城不远的西集建新遗址,还发掘出大汶口时期的水井。龙山时代,是鲁南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滕州庄里西遗址考古发掘时,在灰坑中浮选出许多炭化稻米,经鉴定属于米。任何一种崇拜,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习俗以及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兒”这个象形文字,反映了当地长期居住的农业氏族对农业的关注,对祈求农业丰收的渴望。“兒”即“郳”,郳为后出字,加“邑”部偏旁,表示国名、城名。凡本字右旁加“邑”部者,大都与古国有关,此为东周时期惯常用法。“郳”与“倪”又同相通,此字战国后成为姓氏常用字。



王献唐先生在其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的《出版说明》中云:先生通过考证1932年山东滕县出土的小邾国彝器及三邾氏族,揭示出“三代华夷之界,即炎黄二族之别”。《炎黄氏族文化考》曰:“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 。“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他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声之转,炎族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转字改判若不相涉。……夷邾二字同纽同转之谊。书邾、书夷实出一源,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国本为夷国,以国名证族名,所以为夷之故,思过半矣”。 “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也就是说,“凡东方人民悉呼为夷”。从发音上看,夷族之“夷”与“倪或郳”,读音相通或相转;况且,“倪”,普通话读“Ni,泥”,而在滕州相传几千年的方言土语中却读为“Yi,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东一带方言中均读“Yi,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这也佐证了倪氏与东夷之一脉相承。



二、“郳”字与“郳”地考



“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方面没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但在山东境内,兒(郳)的历史比齐鲁两个大国要悠久的多。学者一致认为,郳的前身是由东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国,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区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鲁南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文化积淀逐步发展孕育的部落方国。打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商时期中心区地图”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在山东南部分布的方国有奄、任、薛、兒(郳)、缯等。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举兵伐夷的记录,这自然也包括兒、缯这些东夷小国在内,然而终商一代,并没有将兒国灭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兒国的灭亡,与周公率师征伐东夷有关,当在成王即位后周公辅政期间。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做大诰。……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灭之,灭国者五十”,被灭的土著小国有江、黄、六、虎、徐、缯、郯、丰、奄、薄姑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兒国在内,至周宣王时,因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父于古兒(郳)地。



兒(郳)地,即郳国都邑的确切地望,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在今滕州城东数里。②在滕县昌虑故址东北。③在丞县境或今枣庄市西北。



1、滕州城东说。据万历年间《滕县志》载:“在县东一里,梁水东,周八里”。《古今图书集成》之《名胜志》云:“城东六里有郳城”。高士埼《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传说汇纂》、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等主张郳城在滕县城东六里。《兖州府志》则认为郳城在滕县城东一里。现城东荆水(古梁水)东有土城村(现称邾城街),其东北数里有“前梁村”,荆水沿村东北折西曲绕而南,自然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岸边因河水冲刷而形成断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层中含有陶器残片、绳纹,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见城墙残垣之迹痕。虽有文字记载,但无遗迹可考,至今未有定论。



2、滕县昌虑故址东北说。《春秋?庄公五年》杜预注:“东海昌虑县东北有郳城”。昌虑城在今滕州市东南60里。昌虑故城位于滕县东南约30公里,即今滕州羊庄镇境内,为三邾之一的滥邑所在地。昌虑为汉时所设县,辖于东海郡,后汉、晋因之,隋开皇六年曾于此处置滕县,后废。今山亭东江村恰位于昌虑故城东北,不但发掘出郳国公室墓葬,而且还钻探到一段古城址。经过试掘后对夯层、夯窝、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城墙构筑于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应即杜预所说的郳城。



3、郳城在丞县或枣庄西北说。宋代罗沁《路史?国名总二》“兒”条云:“今丞县。滕县南有郳故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郳城在丞县,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讹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说:“今兖州府滕县、峄县并有郳城。……则在峄者为近”。《峄县志?杂记》记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居人呼为盟台,……其旁有旧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峄县志?世家》载:“考峄东北境为鄫,西北境为郳”。经实地考察,现枣庄市西北约二十公里西暨镇东有一高台地,当地村民俗称“梁王城”,台地的断壁和地面上散见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简瓦等;土层中含有陶片、兽骨、红绕土和灰坑等。该遗址所北东江约10公里,西稍偏南据滥邑故址约11公里,恰又处于郳国都邑所治。另外,《峄县志》卷首《峄境舆地全图》,在西暨稍东位置明确标有“郳黎來城”,且县志曾收录唐马君碑(公元679年)载,与夫人“合窆于相宅东北二里郳犁城东”。据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带称作郳犁城。



纵观上述三址,学术界有的认为东江为郳城遗址,有的认为西暨为郳城遗址,有的则认为东江为小邾国早期遗址,后来迁都于西暨郳城(郳犁头城)。本人认为,这三处遗址均为兒(郳)地故址,且滕县东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东江次之,最后又迁都于西暨,其依据为:



学术界普遍认为“兒”在殷商之际就已存在,且殷墟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卜辞见有“兒人”、“兒伯”“师于兒”,更有著名的“兒氏”族谱卜辞等有关“兒国”在商代活动的记载。“库方二氏所藏甲骨”第一五○六版牛胛骨上的刻辞,被学术界称作“中国最早的家谱--牛胛骨上的兒氏家谱”(台湾学者张秉权)。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兒”器九种,均单铭一“兒”字,李白凤先生谓此铭:“应即‘鯢’之本字,……鯢,大鱼为害者也”。滕东古梁水所绕之兒城三面环水,且距邾国旧都今济宁城南10公里处的刘街村“刘林遗址”约60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盈,且与滕、薛呈绮角之势,滕国疆域踞今滕县城之西部,且古梁水河深水大,至今长年不绝,正符合“鯢”之生存特性。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治甲骨之学的孙亚冰博士所撰《浅论殷墟卜辞中所见东方和南方方国》考证,兒在商时其地望应在今曲阜附近。据考证,今滕州一带及其以西不远,夏商时期约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国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东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则在今滕州西北60公里的济宁南约10公里的“刘林遗址”(清代的济宁州邾瑕乡),这几个方国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断,古兒国在邾颜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当在今滕县城东古梁水旁,况且在80年代初,在滕县后荆沟曾出土青铜器一批(见《文物》1981年第九期,万树瀛:滕县后荆沟出土青铜器群),此后荆沟正处于古梁水附近,距兒城只有三、四公里,这充分说明商周时期此地存在古遗址,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荆河(梁水)多次因洪灾改道,遗迹不复存在无迹可考而已。东江郳城应是邾颜分封时邾友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公羊传》载:夷父颜被诛杀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让与颜的长子夏父。约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术来滥建立滥国,位于今滕州东南六十里羊庄镇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转)。而夏父之弟友父,则可能选择了离滥国东北约30里的东江建立郳城。一则此地远离邾国都城,二则原兒城(梁水东)水患严重,三则离叔术所建滥国较近,比较安全(叔术因让位于夏父而被称为贤人)。据考古确认此地应为春秋早期都城,从而推断东江郳城为小邾国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锦山先生考证,东江郳城废弃的时间,大概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东江郳城国破城废,南迁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称“郳犁来城”。


分享按钮>>倪氏家族姓氏来源   
>> 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