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倪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倪氏论坛 >> 倪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倪氏子弟网上家园   其它姓氏资料收藏   倪氏子弟原创文学   倪氏子弟灌水贴图   倪氏各地分布图   倪氏新闻公告   倪氏源流    倪氏各地家谱    倪氏名人   倪氏企业   倪氏芳名录  全部分类
  主 题: 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已阅:10785 / 回复:25(楼主)

[align=center]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
倪祥平
[/center]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即今天滕州的版图,在古代曾包含了三个国家、五个城邑的疆域。“三国”分别是滕国、薛国和倪国(小邾国);“五邑”则是昌虑、灵邱、欢城、戚城(一说郁郎)和湖陵。清代滕县人王特选有诗云:“灵丘昌虑纷茅土,欢戚湖陵雉堞开。争似潺瑗梁水上,残垣夕照想黎来”。 在古老的滕州大地上,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大土著姓氏:滕、任、薛、奚、倪、颜等,滕州也成为这几大姓氏的最初发源地。但是,围绕倪国和倪姓的流源问题在学术界尚存诸多争议,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近年考古发掘的古郳国文物铭文,对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倪(兒、郳)字音义考
     倪、郳,初名作兒(读音均为Ni,泥)。古文“兒”字,甲骨文写作“”,研究者根据其字结构有多种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兒,孺子也,从兒,象小兒头囟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以上几种说法,皆从幼儿角度作考释,似非“兒”字原始含义,康殷释此字为“麗”的简化,其上端如菌状双角的鹿形,用以强调角形,后来由丽皮之美转化为美丽之意的另文,篆省讹作“兒”【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
      据李锦山先生考证【《郳国公室墓葬及其相关问题》】,“兒”字最早是作为方国名或地名出现的,因而此字最初含义似与儿童无关,可能表示某一物定地域的原始习俗或崇拜观念,观其字形结构,下部为人,上部为臼。人头部顶臼,显然与崇拜某种事象有关,而这种事象又与加工某种谷物密切关系。《说文.臼部》解释:“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此字应为舂米之臼的断面,表示窝里存有加工的谷物。
     鲁南地区是海文化区开发最早的农业种植区之一,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以坚实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郳地所在的区域正是北辛文化的范围,早在北辛文化时期,这里的原始氏族便从事类作物的种植,滕州官桥镇北辛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曾发现粟糠印痕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盘。至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定型化、专门化。在距郳城不远的西集建新遗址,还发掘出大汶口时期的水井。龙山时代,是鲁南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滕州庄里西遗址考古发掘时,在灰坑中浮选出许多炭化稻米,经鉴定属于米。任何一种崇拜,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习俗以及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兒”这个象形文字,反映了当地长期居住的农业氏族对农业的关注,对祈求农业丰收的渴望。“兒”即“郳”,郳为后出字,加“邑”部偏旁,表示国名、城名。凡本字右旁加“邑”部者,大都与古国有关,此为东周时期惯常用法。“郳”与“倪”又同相通,此字战国后成为姓氏常用字。
     王献唐先生在其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的《出版说明》中云:先生通过考证1932年山东滕县出土的小邾国彝器及三邾氏族,揭示出“三代华夷之界,即炎黄二族之别”。《炎黄氏族文化考》曰:“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 。“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他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声之转,炎族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转字改判若不相涉。……夷邾二字同纽同转之谊。书邾、书夷实出一源,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国本为夷国,以国名证族名,所以为夷之故,思过半矣”。 “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也就是说,“凡东方人民悉呼为夷”。从发音上看,夷族之“夷”与“倪或郳”,读音相通或相转;况且,“倪”,普通话读“Ni,泥”,而在滕州相传几千年的方言土语中却读为“Yi,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东一带方言中均读“Yi,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这也佐证了倪氏与东夷之一脉相承。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2:51)   回复此贴
  回复: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第 1 楼

二、“郳”字与“郳”地考  
    “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方面没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但在山东境内,兒(郳)的历史比齐鲁两个大国要悠久的多。学者一致认为,郳的前身是由东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国,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区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鲁南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文化积淀逐步发展孕育的部落方国。打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商时期中心区地图”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在山东南部分布的方国有奄、任、薛、兒(郳)、缯等。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举兵伐夷的记录,这自然也包括兒、缯这些东夷小国在内,然而终商一代,并没有将兒国灭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兒国的灭亡,与周公率师征伐东夷有关,当在成王即位后周公辅政期间。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做大诰。……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灭之,灭国者五十”,被灭的土著小国有江、黄、六、虎、徐、缯、郯、丰、奄、薄姑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兒国在内,至周宣王时,因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父于古兒(郳)地。
      兒(郳)地,即郳国都邑的确切地望,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在今滕州城东数里。②在滕县昌虑故址东北。③在丞县境或今枣庄市西北。
     1、滕州城东说。据万历年间《滕县志》载:“在县东一里,梁水东,周八里”。《古今图书集成》之《名胜志》云:“城东六里有郳城”。高士埼《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传说汇纂》、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等主张郳城在滕县城东六里。《兖州府志》则认为郳城在滕县城东一里。现城东荆水(古梁水)东有土城村(现称邾城街),其东北数里有“前梁村”,荆水沿村东北折西曲绕而南,自然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岸边因河水冲刷而形成断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层中含有陶器残片、绳纹,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见城墙残垣之迹痕。虽有文字记载,但无遗迹可考,至今未有定论。
      2、滕县昌虑故址东北说。《春秋?庄公五年》杜预注:“东海昌虑县东北有郳城”。昌虑城在今滕州市东南60里。昌虑故城位于滕县东南约30公里,即今滕州羊庄镇境内,为三邾之一的滥邑所在地。昌虑为汉时所设县,辖于东海郡,后汉、晋因之,隋开皇六年曾于此处置滕县,后废。今山亭东江村恰位于昌虑故城东北,不但发掘出郳国公室墓葬,而且还钻探到一段古城址。经过试掘后对夯层、夯窝、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城墙构筑于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应即杜预所说的郳城。
      3、郳城在丞县或枣庄西北说。宋代罗沁《路史?国名总二》“兒”条云:“今丞县。滕县南有郳故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郳城在丞县,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讹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说:“今兖州府滕县、峄县并有郳城。……则在峄者为近”。《峄县志?杂记》记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居人呼为盟台,……其旁有旧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峄县志?世家》载:“考峄东北境为鄫,西北境为郳”。经实地考察,现枣庄市西北约二十公里西暨镇东有一高台地,当地村民俗称“梁王城”,台地的断壁和地面上散见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简瓦等;土层中含有陶片、兽骨、红绕土和灰坑等。该遗址所北东江约10公里,西稍偏南据滥邑故址约11公里,恰又处于郳国都邑所治。另外,《峄县志》卷首《峄境舆地全图》,在西暨稍东位置明确标有“郳黎來城”,且县志曾收录唐马君碑(公元679年)载,与夫人“合窆于相宅东北二里郳犁城东”。据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带称作郳犁城。
     纵观上述三址,学术界有的认为东江为郳城遗址,有的认为西暨为郳城遗址,有的则认为东江为小邾国早期遗址,后来迁都于西暨郳城(郳犁头城)。本人认为,这三处遗址均为兒(郳)地故址,且滕县东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东江次之,最后又迁都于西暨,其依据为: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3:40)   回复此贴
  回复: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第 2 楼

学术界普遍认为“兒”在殷商之际就已存在,且殷墟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卜辞见有“兒人”、“兒伯”“师于兒”,更有著名的“兒氏”族谱卜辞等有关“兒国”在商代活动的记载。“库方二氏所藏甲骨”第一五○六版牛胛骨上的刻辞,被学术界称作“中国最早的家谱--牛胛骨上的兒氏家谱”(台湾学者张秉权)。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兒”器九种,均单铭一“兒”字,李白凤先生谓此铭:“应即‘鯢’之本字,……鯢,大鱼为害者也”。滕东古梁水所绕之兒城三面环水,且距邾国旧都今济宁城南10公里处的刘街村“刘林遗址”约60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盈,且与滕、薛呈绮角之势,滕国疆域踞今滕县城之西部,且古梁水河深水大,至今长年不绝,正符合“鯢”之生存特性。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治甲骨之学的孙亚冰博士所撰《浅论殷墟卜辞中所见东方和南方方国》考证,兒在商时其地望应在今曲阜附近。据考证,今滕州一带及其以西不远,夏商时期约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国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东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则在今滕州西北60公里的济宁南约10公里的“刘林遗址”(清代的济宁州邾瑕乡),这几个方国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断,古兒国在邾颜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当在今滕县城东古梁水旁,况且在80年代初,在滕县后荆沟曾出土青铜器一批(见《文物》1981年第九期,万树瀛:滕县后荆沟出土青铜器群),此后荆沟正处于古梁水附近,距兒城只有三、四公里,这充分说明商周时期此地存在古遗址,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荆河(梁水)多次因洪灾改道,遗迹不复存在无迹可考而已。东江郳城应是邾颜分封时邾友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公羊传》载:夷父颜被诛杀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让与颜的长子夏父。约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术来滥建立滥国,位于今滕州东南六十里羊庄镇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转)。而夏父之弟友父,则可能选择了离滥国东北约30里的东江建立郳城。一则此地远离邾国都城,二则原兒城(梁水东)水患严重,三则离叔术所建滥国较近,比较安全(叔术因让位于夏父而被称为贤人)。据考古确认此地应为春秋早期都城,从而推断东江郳城为小邾国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锦山先生考证,东江郳城废弃的时间,大概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东江郳城国破城废,南迁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称“郳犁来城”。

三、倪姓与兒(郳)国考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国名纪》、《万姓统谱》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证,即倪姓、邾姓、颜姓皆源自曹姓。王献唐先生认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为夷人。夷族,是古史中黄帝一族,自西往东,驱逐炎帝一族的后裔。我国古史论述中,均谓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即晏安、曹安),为曹姓。周武王封其裔孙曹挟(或作侠)于邾。历七世而至夷父颜(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滥相继从邾分出(即史家所称“邾分三国”)。春秋时期邾、郳、滥号为三国,但溯及血缘关系,当为曹姓同宗。依照古史传说,曹挟上世累代相传,其谱系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晏安(曹姓之始),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武辛……生曹挟,是为邾国始封君。其后,由邾之曹姓又分化出邾(朱)、郳(倪)、颜三姓,及至后来,三姓分化出若干姓氏,支脉繁盛,苗胤不绝。
     “郳”本作“兒”,商、周时如此,而至春秋战国则缀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汉字特别是姓氏沿用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阶段现象。从古文字演变及其含义分析,邾、郳均为国名,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古时流行以国名或邑名冠为姓氏风气,凡以国、以邑为其姓者,必待其国、其邑而后有其姓。至于朱、倪,虽然晚于邾、郳,虽然音同,但已淡化地理概念,而专注于姓氏,这就是古时“去邑为氏”之通则。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4:22)   回复此贴
  回复: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第 3 楼

关于郳国国君之姓氏,目前学术届多种说法,或谓曹姓、或谓邾姓、或谓郳姓、或谓颜姓,以至不少资料载为郳国灭亡之后,其后代才以郳为姓,为避仇又改为倪。然而,事实或不如此。按照史料与出土文物考证,除郳国始封君友父仍姓邾外,后世历代郳君都应姓郳,这是典型的以国为姓的实例。2002年6月,在山亭东江1号墓出土的4件铜鬲铭文均为“邾友父”,另一件铜瓶铭文是“霝父君友父”。前者显示其姓名,后者则显示名号。由于友父为郳国始封君,由邾国分生,所以习惯上以邾为姓。2号墓出土的一对铜壶各铸有对铭,曰“邾庆君”,4件铜鬲,口沿上铭文皆为“郳庆”。3号墓出土的一对铜鬲以及1件匜鼎,款识皆落名“郳庆”。铭文中君称与姓名互见,“邾庆君”与“郳庆”为一人,前者表明作器者为邾国国君名曰“庆”,后者表明作器者姓名曰“郳庆”。这说明第三代郳君仍自视其国为邾,而无小邾自称。“郳庆”二字则传达了明确信息,这代国君已经不姓邾,而是以郳为姓。《公羊传?庄公五年》:“秋,郳黎来来朝”。郳黎来晚于郳庆,此处的郳既是国名,又可视为国君之姓。《左传?昭公二十年》:“宋华、向之乱,……郳甲出奔郑”。郳甲为邾穆公次子,郳为其姓,甲为其名。这又说明,不独郳君姓郳,其家族成员亦以郳为姓。因此,可以明确地说,郳国(小邾国)始封国君友,仍以邾为姓,即邾友,其后代则姓郳。
      郳为泗上小国,属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史记?秦本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史记?张仪列传》载,仪游说楚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索隐》:“十二诸侯,宋、鲁、邾、莒之比也”。胡三省《通鉴注》说:“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间,齐威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这其中还应包括费、任、邳、缯、颛臾、偪阳等小国。从地理位置看,郳国北部有齐、鲁、邾以及颛臾、费,东部有莒、缯、向,南部有偪阳、邳,西部有宋、滥、滕、薛、任。
     武王克商后,曹侠封于邾,下传七世邾武公(夷父颜),因邾武公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分封邾武公的次子邾友到兒(郳)地,故而《左传?庄公五年》云:“郳之上,出于邾国”。根据邾武公长子夏父接任邾国国君时的情况推算,邾友父被邾武公封于郳邑的时间,大概在周宣王三十年(约公元前798年)。史料记载,邾友父至少有二子。唐代因亮撰《颜鲁公集行状》说:“武公名夷甫(父),字颜公。……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以其附庸于鲁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何谓王父?王父就是祖父,也就是说夷父之孙以祖父的“颜”字为姓,而以颜为姓的支脉并不居住倪,“多仕鲁为卿大夫”、“代代事鲁” 。明代吕兆祥所撰《陋巷志》记载:友子曰志,亦小邾君,次子名爽(改姓颜,仕鲁),《陋巷志》云:“友庶子爽,因王父字始以颜姓,仕鲁为大夫”。 据此,第一代以颜为姓的人名曰颜爽,他是夷父颜孙子,友父次子。由于没有资格承袭君位,入鲁仕为下大夫,爽之后代世居鲁国。所以,颜爽才是名副其实的颜姓第一人。
     从2002年6月山亭东江古墓发掘出的铜器铭文初步判定,第三代国君应为兒庆,出土的兒庆鬲、兒庆匜鼎也基本上证明了邾君庆(兒庆)为友的孙子。《公羊传?庄公五年》载的“郳黎来来朝”的郳黎来,则应为郳国的第四代国君,郳黎来来朝在公元前689年。照此推算,自邾友受封到郳黎来来朝,郳国历四世,约110年。公元前653年,《春秋?卷五》云:“夏,小邾子来朝”。杜预认为这是郳(邾)黎来始得王命,进爵为子,一时名显于诸侯。从郳黎来至郳(邾)穆公,衔接时间失考,若从公元前653年到前566年算起,约88年,至少有两世。按照史载测算,郳(邾)穆公继位时间约在公元前566年(周灵王六年),结束时间约在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在位时间约44年,是郳(邾)国在位时间较长而又比较辉煌的一位君主。穆公以下至惠公缺考,但在公元前522年,发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的事件。至穆公之孙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郳(小邾)国亡国时间,大约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为楚考烈王所灭。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5:03)   回复此贴
  回复: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第 4 楼

关于倪国的国名,王献唐先生在《春秋邾分三国考》中指出:“小邾一称,亦非国名之正。立国不自称小,邻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时人以非旧邾,而原出于邾,于邾上加小为别。习俗相沿,史家因之,遂号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即非正名,又无定名,故在受爵以后,春秋或仍称郳,……。邾友父鬲之友父即夷父之子初封于郳者。又称邾,不称郳。其称郳者,沿郳国旧称也;称邾者,沿邾国旧称也”。近期出土的东江铜器铭文称兒,曰兒庆;或称邾,曰邾友父、邾君庆、邾公子害等,从不称“小邾”。这也充分证明了王献唐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传统的“名从主人”的原则,并考虑到与其母国邹城之邾相区别,当时之郳(邾)国之人,大概自称其国为“郳国”也。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倪姓出郳国,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为邾友之子,郳(邾)国的第二代国君倪志;考古可以证明的郳庆为志之子,为第三代郳(邾)国国君。郳(小邾)国从邾友父受封郳(兒)地到被楚国灭亡,存国时间约为538年(约前798年—约前261年),传世约为15世。

四、倪氏迁徙考
     《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倪氏世居郳地,避何人之仇?国迁何处?为何改倪?这也要从郳国在先秦春秋时的纵横联合说起。
     历史上,中华民族各集团、各族系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融合于一体化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夷夏集团便在不断冲突碰撞中促进了氏族和文化的交融。郳国虽由东夷土著文化发展而来,但深受周鲁文化影响,周王朝衡量列国顺从与否的标准便是礼。遵周礼为用王命,否则即属不用命,不享,会招致诛伐。在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出现社会政治大动荡、大改组的大环境中,大国争霸越来越紧张,形成以大国为核心的若干个文化圈,地处齐、鲁、楚、吴、宋等国间的郳国,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被迫参与各国间的征战与会盟。一是频繁参与诸侯盟会。如襄公二年冬,鲁、晋、齐、宋、卫、曹、邾、滕、薜、小邾会于戚,在虎牢筑城守以逼郑。襄公十一年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襄公十四年春,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吴于向。襄公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叔孙豹、晋、宋向、卫宁殖、郑公孙、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襄公二十二年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襄公二十四年八月,会盟于夷仪。次年再次会盟于夷仪。襄公二十九年夏五月午,还是这些国家共同筑城于。襄公三十年十月,会盟于。昭公四年夏,楚、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宋夷会于申。昭公十三年秋,鲁、刘、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于平丘。八月甲同盟于平丘。昭公三十二年冬,上述各国为成周修筑城墙。二是郳国曾多次派军队加入诸侯之师的军事行动。据春秋经传记载:鲁公九年冬,鲁、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郳)联合伐郑。“人、郳人赵武、魏绛斩行栗”。公十年春,鲁会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齐、吴于“夏五月甲午,灭逼阳”。当年秋,诸侯联军再次伐郑。公十一年夏,郑公孙舍之帅师宋,鲁会、晋、卫、曹、齐、邾、滕、薜、小邾出兵援宋伐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公十四年夏四月,又是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组成诸侯之师伐秦,以报之仇,但无功而返。公十八年冬十月,鲁会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之师,围齐军于平阴,“齐人多死”,“齐师夜”,齐侯脱逃。鲁定公四年三月,鲁会刘、晋、宋、卫、陈、许、曹、邾、顿、胡、滕、薜、小邾、齐于召陵,谋划伐楚。春秋无义战,大国为了各自利益,分分合合,刀兵相见,使处于夹缝中的小国左右为难。郳国之所以派军队参加诸侯联军征伐达八次之多,当然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一方面,它不敢得罪卧塌之侧的几个大国,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助泗上诸侯间的联合,参加会盟十七次,同强敌抗衡。郳国国小势微,和齐、鲁、楚、宋、郑等大国关系免不了失调,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 与晋、齐、宋等18国商伐楚大计,定公四年,“侵楚”,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发生了宋国“执小邾子”事件,与宋交恶;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小邾国大夫射叛变,携句绎奔鲁,又与鲁交恶。郳国大约在公元前261年为楚所灭(《楚灭国考》)。上述交恶大概就是由“郳”改“倪”的避仇原因。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5:47)   回复此贴
  回复: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倪祥平) 第 5 楼

郳国灭亡前后,倪姓族人就因各种原因迁徙各国。公元前522年,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这是史载的倪氏迁徙第一人。“郳右冶戈”于战国齐境出土,时代为战国晚期,这说明郳国在战国晚期为齐之地,亡国后曾有一大批郳氏族人或被齐虏迁,或逃迁齐地,这也许是史书的“望出千乘”之说的来源(千乘郡,在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同时,在战国时,大国征服弱国后,也往往采取迁君移民的办法,防止其复国,以绝后患。例如,据史载齐曾灭莱并“迁莱于郳”(襄公六年十一月),笔者认为,齐君“迁莱于郳”的地点应是古郳之疆域,即距西集古郳城西约15公里的木石镇的莱村,这也说明在齐“迁莱于郳”之前(公元前567年),郳就已被征服或臣服于齐。目前,我国北方倪姓聚居地多在古齐地(即山东中东部地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据文献载,郳最终亡于楚,楚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遗民南迁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胆地推测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现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苏、浙、赣、鄂等地。
 
二、倪氏家族郡望堂号

  郡望 ——千乘郡  汉置千乘郡,现在山东省高青县。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经锄堂   锄经堂   带经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本源堂  天宠堂  忠孝堂承德堂   合一堂   贞一堂   建本堂   报本堂   崇本堂 笃庆堂爱日堂   宁远堂   永思堂   集义堂   继善堂   乐善堂 雍睦堂   遗安堂   诒  堂   培德堂    种德堂   敬业堂 宝经堂   敦义堂   中兴堂   敦伦堂   积厚堂   育德堂 诒谷堂   禄申堂   宁一堂   翼善堂  

三、富春倪氏家族暨倪毓佩本支世系

第 一 世        大始祖  黄帝   父为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姓公孙;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长子)、玄嚣、龙苗;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   八月既望,帝崩,葬陕西桥山。   黄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岁。   赞曰: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 第 二 世        昌意公。系黄帝长子。   昌意公生于黄帝廿九年。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公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公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 第 三 世        颛顼帝。 颛顼帝生于乐水 (今四川荥经县一带) 都高阳(今杞县)居帝丘(今濮阳西南),号高阳氏。二十岁时,得黄帝传位,在位78年,寿98岁。 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诞辰 颛顼帝创制了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创制了第一首国歌《承云》,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创 第 四 世        称公。 第 五 世        老童(卷章)公。    配女娇氏 子二: 黎;吴回。 第 六 世        吴回公。 子一: 陆终。   吴回公在舜帝时继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正黎有罪被诛,吴回公继任祝融氏。   葬于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第 七 世        陆终公。   终公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由于终公在陆乡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的功绩,遂将终公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公娶鬼方部落女女gui(女贵) 生六胞胎:长昆吾,其国卫;二参胡,其国韩,三彭祖,其国徐;四会人,其国郑,五晏安,  其国邦;六季连,其国楚。


作者:tsccwjx (2007/2/1 15:37: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5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倪氏论坛  执行时间:2,611.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倪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