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西 傅 氏 源 流 初 探

    中华傅氏网 2009年5月15日 网络


江西在中华民族播迁史中的独特地位

江西在夏商时期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楚交接地带(吴头楚尾)。秦设九江郡,汉设豫章郡。三国时属东吴。西晋设江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将道增加到15个,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古称江右,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湖泊众多,为鱼米之乡。发达的农业经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唐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人民大举南迁,连通长江和大运河的赣江,为移民迁徙提供了方便。现在赣闵粤地区的客家人就是沿赣江流域南下的。现在台湾的大陆古代移民,祖地多为河南固始,其迁徙路经就是从淮河,转大运河,经长江,再沿赣江南下,到赣南后转经福建漳江到东南沿海,后再移民台湾。

据史料记载,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有三次。西晋末年,由于永嘉之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使得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下,这时江西不仅北部鄱阳湖平原及赣江南北通道沿线地区,而且边缘丘陵区带也广泛开发,陆续设置县治。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此后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与江浙大致相仿,明显领先于附近的广东、湖南。

江西古代与中原就联系紧密,经济和文化自古就有很好的基础。中原人民南迁,更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唐宋时期,江西经济富裕,文化发达。通过运河北运的粮食,有很多来自江西。文化方面更是人才辈出。据《赣谱信息》资料记载,两宋时全国共有书院515所,江西就有170所,名列第二的浙江只有86所。据光绪《江西通志》记载,宋代江西共有进士5145人,其中北宋1745人,南宋3679人,约占宋朝进士总额的1/6。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各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244人,其中江西籍48人。到各地为官的江西籍人士,有的就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其后裔繁衍昌盛。

江西人也善于经商。现在遍布全国的数以千计的“万寿宫”,就是江西人到各地经商的佐证。“江右商帮”,在全国的实力处第三位,仅次于“安徽帮”“山西帮”。据史料统计,明代各地在北京的会馆见于文献者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占34%,居各省之首。清光绪年间,北京的会馆有387所,江西为51所,仍居各省之首。各地经商的江西人,在当地落地生根者,后代也都很兴旺。

元末明初,残酷的战争使湘鄂川渝人口锐减,江西成为向这些地区强制性移民的主要人丁来源。明末清初,饱经战乱的四川,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江西又成为向川渝地区大移民的主要地区。现在川渝各地的方志和民间族谱记录下了这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人们在研究我国南方籍领导人和著名人士(如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的家族历史时,惊奇地发现,很多人的祖籍都在江西。其实,就是西南地区的平民百姓,如果查查族谱,有许多都来自江西。

清朝末年,江西曾是湘军和太平天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因而损失巨大。人口从1853年的2450万人急剧下降到1873年的1770万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影响,解放时江西人口仅有1200多万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战争、灾荒、疾病,成为民族生存的三大杀手。在和平年代,在经济繁荣的盛世,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口快速增长。在战争时期,在严酷的自然灾害时期,大批百姓死亡,人口锐减。江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享按钮>>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民政局副局长师石柱
>>江西傅氏的源流和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