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县康氏族人迁徙考证

    中华康氏网 2012年7月26日 万家姓


据现存的河北省行唐县《康氏宗谱》记载:行唐康氏始祖康成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至河北省行唐县北桥村(直隶真定府玉山庄),至今已有600多年。这期间,康氏祖先在行唐这块热土上,世代耕耘,辛勤劳作,已传至26代,据新修《康氏宗谱》不完全统计,当地康氏人口已有5000多人。但由于朝代更换,水灾饥荒,连年战乱等历史原因,明、清时期有不少康氏后人又从行唐迁移到外省、市、县的周边地区,外迁康氏后人融入当地社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并在当地扎根开花结果,繁衍生息。

根据地方志和家谱等文献记载,结合考察走访康姓宗长得到的信息,对行唐县康氏后人移民进行了研究考证,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躲避战乱饥荒,投亲靠友。每逢乱世,民不聊生,再加蝗灾、水灾、连年饥荒,康氏族人和其他民众一样,为了求生活命,只有流亡外地,或逃荒,或投亲靠友,躲避战乱和饥荒,如康氏第六代祖康计洪迁居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大营村(现为大营镇),第十代祖康仁勇迁居石家庄市灵寿县大夫庄,又迁居阜平县麻棚村,第十二代祖康士华迁居石家庄市灵寿县磁峪镇等均属于这一类。

二是躲避官府追杀,流亡外地。明清时,人们信奉白莲教的较多,多次引发白莲教起义,朝廷严令各地官府镇压,一时间大批教徒被捕,有的敎首被处死。据康氏后人康寅未听祖辈讲,康氏第十三代祖康汝生、康汝堂、康汝登兄弟三人因系白莲教一般头目被官府通缉,而流亡外地。《康氏宗谱》记载:大门之后,仍剩三人,后未查明传至何处。

三是正常迁移,移居到条件较好地方。正常情况下,从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移民到条件优越的其他村庄生活居住,是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存能力的本能。《康氏宗谱》记载:第十三代祖康谨、康清臣三子分别移居本县大王阳关、霍口村,第十六代祖移居羊柴村,以及南股康氏后裔移居南贾素村、西股康氏后裔移居南龙岗村等均属于此类。现在南龙岗、南贾素的康姓后裔均成为当地的大姓,在当地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国家需要,移居到城市工作生活。从战争年代开始至今,特别是建国后,大批的行唐康氏后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有的扛枪从军,有的南下、北上干革命,有的赴外省市求学就读,这些康氏后人学有所成,干有佳绩,在全国各地落户,在各条战线大显身手。据不完全统计,除现已征集到的1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外,行唐康氏后人在各省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有一千多人。

从宗谱记载印证,建国前,行唐县康氏移民从第六代到第十六代外迁有十余次,除迁往本县其他十余村子外,迁往县外或省外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移居省外、县外的由于历史原因均失去联系。为了弘扬和征集康氏族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行唐县康氏文化研究会已在百度、河北康氏文化博客刊登联系信,并公开登载《关于征集康氏家族人物资料的说明》,正在加紧联系迁往外地的康氏后人,力争尽快续接族谱,征集家族人物资料,以告慰逝去的名人志士、先进模范,同时教育后人,为中华康氏文化研究做出贡献。(康笑丛)

 


分享按钮>>山西省繁峙县《康氏世谱》
>>河北鸡泽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