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伟业 宋氏荣耀

    中华宋氏网 2012年8月16日 万家姓


始于战国吴越,开凿于隋而盛于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勾连着我国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汗水结晶,在其建造后的长时间内,对中华南北文化,南北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运河之南旺段,为大运河水脊咽喉,由明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而修,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运河大部不能行船。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朝廷,说旧会通河四百五十多里,至淤塞者有三分之一,竣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转输之劳,其国家无穷之利。明成祖采纳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同知周长疏浚会通河。宋礼征调河工十六万余人,自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全面疏浚,河深一丈三尺,宽三丈二尺。其中汶上袁家口至寿张沙湾一段,废弃元代旧河,东移二十里另开新河,南北两端接旧河。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虽开新河而水源不足。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礼贤下士,“布衣微服,至汶上城东北,访白英与彩山之阴。”宋礼私访时,白英见其态度虔诚,便根据自己十多年时间观察的汶上、东平、宁阳、兖州、泰安等20个县州的地形水势,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堵泉、修水柜”的建议。宋礼欣然采纳,并请白英协助他共建这一工程。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纪念“引汶济运”的功臣,明正德年间奏请建宋公祠、白公祠、分水龙王庙于南旺汶运交汇处的运河右岸。明清时期“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水利专家白英疏竣运河,使其成为明清两代南北唯一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其品质高尚、为国利民。宋礼能“上体国忧、下悯民困,劳心集思,广询博采”,白英则“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

南旺分水枢纽是被文物、水利等领域专家公认的整个“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南旺“引汶济运”水利工程,以漕运为中心,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蓄水济运、泄涨保运、增闸节流,科学地解决了引汶、分流、蓄水等重大复杂的技术和实践问题,从而保证了大运河畅通无阻。即使在今日,也仍不失为妙手之作,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具有永恒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其建坝设闸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以及我国兴建的葛洲坝工程都有相似之处,其历史的评价是“真令唐人有遗算,而元人无全功。”就连精通水利知识的康熙皇帝也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曾无比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目前,山东济宁市已将保护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纳入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了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南旺分水龙王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9日,引汶济运分水工程被列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向社会公布,分水龙王庙等古建筑群作为抢救性文物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2011年6月11日,引汶济运南旺分水工程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接点,在汶上县南旺镇古运河遗址上,设立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分会场。

 


分享按钮>>宋志强、宋智勇慰问族谱编修人员
>>紫荆关外宋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