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上大禹陵 (夏坤仁 )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2日 发帖者夏国初


会稽山上大禹陵

夏坤仁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麓,距绍兴市中心约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

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在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洪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后来,“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会稽山,原名茅山,据《越绝书》记载,大禹“忧民救水至大越,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据《史记.夏本纪》载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墨子》载:“禹葬会稽,衣领三裘,桐棺三寸。”

《周礼·夏官·职方氏》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

汉代道教兴起,将禹陵所在宛委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洞天。

隋代,会稽山被称为“南镇”,列入我国“四镇”之一。唐代时,又封霍山为中镇,与五岳并举,称为“五镇”,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司马迁约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大禹陵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陵区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高低错落,山环水绕,气势宏伟。



整个大禹陵,有以下重要景点:

大禹陵牌坊、步行神道、祭禹广场、水上祭坛、禹贡桥、陵道甬道、禹祠、咸若古亭、碑廊、菲饮泉亭、照壁、峋嵝碑、午门、祭厅、碑房、大殿、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及大禹铜像等。

路径:入口→九龙坛→牌坊→神道→祭禹广场→禹贡桥→青石棂星门→甬道→大禹陵碑亭→禹祠→咸若古亭→碑廊→岣嵝碑→午门→拜厅→大殿→窆石亭→菲饮泉→出口



九龙坛:是一个被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着的圆坛,上下是雾状喷泉,四周清水泛流而下。传说当年九条蛟龙在人间兴风作浪,使华夏大地洪水为患,勇敢的大禹降伏了蛟龙,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地生活在这个地方。九龙坛的左侧向北沿伸的水道称为“无极水道”,它是一条通往南镇庙的“虚拟”水路。

·热门回顾
没有找到帖子




-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楼
大禹陵牌坊:牌坊位于大禹陵入口处。石牌坊左右两侧为眠犬山与眠牛山,北南对峙,构成大禹陵景区的天然大门。

据悉,在附近曾有一陵坊古物,在清末塌毁。目前的牌坊,是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禹陵大典”前新建。

国家主席江**于1995年 5月15日亲谒禹陵,返京后为牌坊手书“大禹陵”三字,现刻于牌坊之上。

牌坊古朴浑厚,威严壮观。牌坊高12米,宽14米。柱顶为鸠乌,柱中是应龙,枋是双凤朝阳。枋下两旁设有椒图作守卫。柱下立一双辟邪作为镇墓,此悉遵古规。

牌坊前横卧“龙扛”,“龙扛”是用青铜所制的,两侧的“拴马桩”,供官员拴马之用。按古代帝王陵寝之制,文官必须在此下轿,武官须在此下马,徒步进入神道,以祭拜陵寝。



神道:穿过大牌坊,即入大禹陵神道。神道建于1995年,长350米,自牌坊至禹池西岸,青石铺地,林荫夹道。

神道两旁原有五对石像牲。2003年大禹陵扩建时,增至十二对。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神兽。

十二神兽均帮助过大禹治理洪水。黄熊是大禹自己,应龙是大禹的儿子,九尾狐是大禹的妻子,野猪帮过大禹照明,因为当时大禹要穿过一个山洞,而洞内却是一片漆黑,就在这时一头嘴含明珠的野猪出现在大禹的面前,帮助大禹顺利地穿过了这个山洞。


http://xkr.5ilog.com



发帖时间:2007-7-20 20:23:47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3楼
祭禹广场:神道尽头便是巨型的广场,这里是举行祭祀典礼活动的地方。从2004年起,每年阳历4月20日的祭祀典礼,改在祭禹广场举行。

整个广场投资为1.2亿元人民币。从1995年起规定每年一次小祭,五年一次大祭,十年一次公祭。2007年首次由国家文化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公祭典礼采用了我国古代最高祭礼——“禘礼”,升为国祭。

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钟敲打13响代表了13亿中华炎黄子孙,鼓敲打56下代表了56个民族。

广场还设有九鼎台,九鼎台的浮雕墙分别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如禹行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

地面上有三幅铜雕,分别是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是道教的太极八卦图。

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就是祭坛。祭坛四壁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祭坛左侧有三根气势雄伟的石柱是图腾柱,它们由花岗岩制成,高约8米,石柱上盘龙环绕,向上翻转,就像翻腾的洪水,顶端雕刻着的云龙,威严肃穆。


http://xkr.5ilog.com



发帖时间:2007-7-20 20:25:33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4楼
大禹陵碑:也就是大禹下葬的地方。“禹葬会稽”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和《吕氏春秋》。

从大禹陵牌坊进入神道,过禹贡桥、青石棂星门,拾级而上,越百米甬道,便到达大禹陵碑亭。

大禹陵以山为陵,坐东向西,卯山酉向,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现已废。

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字体雄健有力,漆以朱红,十分鲜艳夺目。

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重修大禹陵碑和亭,断裂处改用不锈钢和环氧树脂填补。

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四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

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禹穴辨》一文为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所作。

禹陵左侧为禹祠,右侧为禹庙。

http://xkr.5ilog.com



发帖时间:2007-7-20 20:26:05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5楼
禹祠:禹祠为姒氏之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
据记载,祠始建于夏朝少康时期,为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是用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

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粉墙青瓦,简朴无华。

禹祠的匾额,由著名画家吴作人所题写。

禹祠门柱两侧,蓝底金漆刻有一幅门联:“削平水土穿沧海,畚插东南尽会稽”,为唐朝李绅《禹庙》中诗句,由绍兴书法家周康村所书写。

祠分前后两进,三开间。前进左右置“大禹治水”、“计功封赏”砖雕。后进中间立着一尊大禹塑像,由白石雕就而成,比常人略高,戴笠持耒,是根据山东武梁祠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大禹形象而塑造的,是大禹治水时的形象。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一些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

祠内有一井,称为“禹井”,相传为大禹穿凿。

在大禹陵前有一个小村落为禹陵村,又称为守陵村。村中人均为姒姓,是大禹裔孙无余之后。专门在此守护禹陵,祭祀大禹,现已传至146代。
禹祠前有一个水池,一泓池水,悠然如镜,以前为鉴湖的部分,唐贺知章乞此湖为放生池,即成禹庙之构,故又名“禹池”,也称“放生池”。

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1995年曾作修理,为满足进出游客的需要,桥面较原来有所扩大。

http://xkr.5ilog.com



发帖时间:2007-7-20 20:27:34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6楼
咸若古亭: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

“咸若”二字,出自《尚书·皋陶谟》: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大禹铜像:建在石帆山顶上。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建成于2001年,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为了便于人们登山瞻仰,又修筑了4级台阶步行山道。


碑廊:位于咸若古亭右前方,最高大的碑叫“会稽刻石”,又称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据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清秀贺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原碑在秦望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刻石山上,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毁灭。现存此碑是清乾隆年间绍兴知府李哼特根据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上去的。

还有明成化年间所镌刻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均弥足珍贵。“水利碑”,据说是最早的一块治水的图。关于这块治水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绘的是绍兴境内的两条江:曹娥江和浦杨江;另一种说法是,这张图是全国地图的一部分,这两条江就是长江和黄河。

http://xkr.5ilog.com



发帖时间:2007-7-20 20:28:05
发贴者:夏坤仁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7楼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禹王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禹王庙之照壁

与南墙相连。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景色秀丽。

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



照壁:在岣嵝碑的后面,又称为贪兽追日。

http://xkr.5ilog.com


分享按钮>>[古今与夏氏有关的建筑] 夏曦墓
>>明末名士、著名文学家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