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家世浅说(重新编辑)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24日 发帖者夏国初


夏丏尊家世浅说(重新编辑)
1楼
伪君子 发表于:2007-3-1 12:41: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60405205708361.jpg:



  关于夏丏尊这个上虞崧厦的乡贤,其人不用过多介绍,然其家世却很少有人提及,言及亦了了数语,“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为秀才”等等,记述最详的是新出版的《平屋主人—夏丏尊传》开篇所言“夏家之望”,但是其中有很多地方有误,今就笔者所知,权作抛砖之举。
 夏氏相传为大禹之苗裔,禹治水成功,地平天成,功垂万世,明德深远,后受舜禅而得天下。其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后夏为商取代,商又为周所灭,周武王封禹王裔孙“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今河南杞县)。公元前445年,杞国为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之后,给以采地,封以侯爵,以奉禹祀,称为夏侯,其后世子孙遂以夏侯为姓,成为夏侯氏。夏候佗传至13世讳“初”者复迁沛(今江苏沛县),其孙夏候婴佐刘邦起兵,从楚汉争霸,到平定三秦,屡建功勋,位列第八,封“汝阴候”,嗣爵三世。夏候婴之后,夏候氏人才辈出,出现了如夏候颇、夏候始昌、夏候建、夏候湛、夏候详……
  自佗公受封伊始至唐代,一直复姓“夏候”,那么究竟是谁改复姓“夏候”为单姓“夏”呢?目前全国各地的夏氏同宗谱有二个说法:一是江西、湖北等地为代表,奉“光庭公”为更姓始祖,光庭公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因上疏李辅国奸而退隐九江武宁,幼子洪(显清)迁德安县水落岭,四世“勰”迁德安长庆,九世孙
为北宋名臣夏竦,其后世系为:光庭——洪(显清)——思凤——勰——先雍——昱——奂——承皓——竦;二是以浙江、江苏等地为代表,奉“夏候显”为更姓始祖,唐会昌四年谏忤武宗,后退陷九江。其七世孙为夏竦。其后世系为显——相——忠——昱——奂——承皓——竦。究其何种为真,莫衷一是,从始修谱年代,资料详实度来看倾向于第一种,以“光庭”为始祖!但也不能简单排除夏候显是不存在臆造的,因为光庭和显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如果排除世系的代数,二人的官职、经历如同一辙,加之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文典脱落,资料散失,那么后人记忆出现错误几个人重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夏竦公前三代以后的世系比较清楚明白,没多少异议。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西德安人,北宋名臣。经史百家、阴阳律历、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以文学起家。其父夏承皓,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夏竦荫袭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登进士,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1033年)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颖、青等州及永兴军,任地方官多有治绩。如真宗时为襄州知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以救活贫者;仁宗时知洪州,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治军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庆历七年(1047年)为宰相,旋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
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夏竦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的支持建设者,在佛门更为推崇毕至。然夏竦与范仲淹等人政见不同,故而后世品评有失偏颇。
  夏竦因官河南遂占籍汴梁,长子夏安期,召赐进士出身,累擢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进枢密直学士,赠司空、封临川郡公。北宋仁宗致和二年出知延州,以疾卒,诏遣中使,获其丧以归,赐祭同葬父茔。夏安期生二子,长子伯孙,次子伯卿。靖康间,夏伯孙(经考证为夏伯卿)以耄耋之年护其子孙辈随赵构南渡居绍兴,曾孙夏荣再迁上虞。
  夏荣(1073~1146年),字子显,号遁庵,行荣十一,臂力绝人,少好左氏春秋。因时事多艰,投笔从戎,至张叔夜麾下,力助张叔夜在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擒收水泊梁山宋江。北宋末屡立战功授秉义郎,金兵入冦汴梁,力保康王赵构大败金人迁武经郎、后又与张俊平“苗刘兵变”封武经大夫,龙神四厢指挥使。建炎三年(1129年),护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入侵临安,追帝明州,赵构经鄞县仓皇逃至海上,夏荣协同杨存中在高桥迎战金兀术爱将阿里浦卢浑的4000铁骑,公身中18枪,血染甲胄而忠奋益勇大呼而进,士气大振,最终此战金兵大败而回。“高桥之役”成为宋代抗金史上第一次胜仗。高宗论功封赏,进封夏荣为两浙节度使,守越后封英国公。绍兴五年(1135年)夏荣以老上书乞骨致仕,高宗赐第上虞蔡林(又称为桂林)。绍兴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卒,高宗遣进士刘靖之于蔡林相地造坟,御葬谕祭,谥
“忠定”。明乡贤谢镋与田汝成评品上虞人物,推夏荣为豪杰之首,忠勇之特。夏荣生五子:梗、吕、圭、诀、壁。其后长子梗、次子吕又遵荣公之后命迁居余姚凤亭、壁赘余姚闻人氏。此为上虞崧厦蔡林夏氏由来。
蔡林夏氏以荣公为一世祖,传自第四世“纯”,字公粹,自少刻志力学,简黩凝重,师从上虞乡贤李光,弱冠两预乡贡。隆兴癸未(1163年)领乡荐授宜春尉迁丽水令,为政有绩,配李光仲子李孟坚之女为妻,生二子:武、礼。次子礼,字文珍,仪质俊伟,才识超轶,宋宗室汉王六世孙赵不抑来虞定居,慕文珍贤名,以女“温惠郡主”妻之。文珍生三子:邦直、邦定、邦达。邦直字以敬,学知经术,行著乡间,曾出粟米千石助饷,受“将仕郎”,淳熙甲辰(1184年)大旱,余姚乡民盗决夏盖湖水,致使虞北五乡水利失衡而竞于有司,公据理力争,慨然而受狴犴之辱。后为永久计,出资十万在夏盖湖建盖山、小越二闸,潭州佐司理参军厉居正撰文纪之于碑。邦达,讳“通”号选斋,资性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年十二三岁就能属文,其文雄健粹雅,因姻亲经略潘畴的引见,师从朱熹,专心正学,洞悉理奥,称理学名家。庆元初就试南宫魁多士,授国士学录。
  蔡林夏氏传之第七世,遂分七支以于便记,第七支谓“万十一公”支,“万十一公”名天迪,字惠甫,为邦达(夏通)公长子,随父宦游结交皆当世名士,。天迪公生二子,长子梦鼎,配宋宗室明王赵明緻之女“顺靖县君”为郡马,次子梦龙淳佑十年(1250)庚戌科方逢辰榜进士,以文学调义乌主簿不就,因母老循陔色养不就,以孝友德行入祀上虞乡贤。由梦龙传至22世谓“天英”者,始由蔡林迁居崧镇之东市头,是为崧镇夏氏之始。

  崧镇夏氏自天英迁居以来,家道贫寒,然自第三代讳“诒桂,字子香”者因贫居由戚属带到杭州习贾,数年后而成为杭城举足轻重的巨富,得到清廷的赏识和嘉奖。从而带动了整个崧镇夏氏的兴旺(所以崧厦夏氏一族科举都附籍杭州),夏氏一跃成为崧镇镇上财盛族众的大族,蔡林“族长”一职,业由崧镇一支担任。天英公生三子:文元、文正、文魁。长子文元公又生三子:如桂、秀桂、月桂。长子如桂公生二子:鸿绪、燕绪。长子鸿绪,字贻谋,是为夏丏尊公之曾祖,鸿绪19岁丧父,弟燕绪尚幼。公上奉母下抚弟,以孝悌闻。后得族叔子香公提掖,亦经商有成。燕绪公性慷慨,财有余则襄理善举。太平天国之乱后,乡间多流亡贫苦者,公节衣缩食以周济。晚年信佛茹素,数十年如一日,寿87岁,在崧厦享有很高的威望,清赠“奉直大夫”。鸿绪生四子:雨苍、雨田、雨玉、雨美。长子雨苍号沛然,国学生,自幼读书明大义,善理财,设肆武陵,重诺守信,有古君子季布之风,受到族叔祖子香公的大加赞赏。雨苍公生三子:德修、德显、德明。
长子德修是为夏丏尊之父,后更名寿恒,字心圃,杭州附贡生,中书科中书衔,广东候选县丞。寿恒公克承先念,缮修宗祠,续修宗谱,亲赴余姚韩夏共商合谱大计,于光绪33年,完成了续修了蔡林夏氏最后一次修谱。寿恒公生五子,三子谱名“乃钊”即夏丏尊是也。夏丏尊行“裕三”,更名铸,字伯勉,一字勉旃,别字闷广(音庵),杭州附生,按谱所排,夏丏尊为蔡林夏氏29世孙。


分享按钮>>国学鉴赏 -- 风云人物 -- 夏完淳
>>神舟归途守望者 总指挥夏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