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樊氏族谱》部分世次简评

    中华樊氏网 2012年9月14日 万家姓


清丰《樊氏族谱》,笔者在《樊氏源流》第一、第二辑中已有编年表,对其中部分世次名讳,家门中有不同看法。本文结合族谱创修、续修、编修等过程,重点分析该谱书的框架构成,对其部分世次名讳的合理排列进行探讨。
一、 族谱创修、续修情况
要了解族谱创修、续修情况,则要看谱中序言记载。今先将谱书中序言目录以表格形式列出。
序言目录
序号 序文名称 作者 作序时间 备注
一 宗派源流序 樊继祖 嘉靖戊申(1548)孟冬 五世
二 郓邑樊氏世家渊源序 孔尚任 “崇祯”癸未(1643)重阳 孔子后裔
三 樊氏重修谱牒序 李梦兰 咸丰己未(1859)孟秋 邑人
四 重修谱牒序 樊若辉 咸丰己未(1859)孟秋 十七代
五 重修谱序 樊文耀 光绪丁未(1907)季秋 十七代
六 重修谱牒序 樊彭龄 光绪丁未(1907)季秋 十八代
七 樊氏族谱后序 潘守廉 民国癸酉(1933)夏五月 长葛知县
八 重修谱牒序 樊钦 民国甲戍(1934)季春 十七代
樊丰年 缮修 十九代
按序言内容叙述如下。
序言一谓:“宋末有远祖讳新者,祖居河南临章县。避宋乱徙东平之寿张,其子讳荣,后避元乱又徙徐之肖县。生子诚,字时中,遇元季大乱……徙济宁之郓城,始入籍为家,是为始祖。”其落款为“玄孙继祖谨识。嘉靖戊申(1548)孟冬下浣之吉”。由此可知,族谱创修于1548年,以樊诚为始祖。
序言三、四作于清咸丰己未(1859)年,序言四谓:“吾樊氏族谱,有明以前不可复追矣!”序言五、六作于清光绪丁未(1907)年,序言六谓:“吾族谱牒,自有明来迄今已历修五次矣!”序言八作于民国甲戍(1934)年,十七代文耀倡意,十五代为鹏校订,十九代丰年缮修。序谓“五世祖创修于前,用意深远,立法完善也。” 落款“十七代孙钦顿首拜撰”。
序言二需要单独说明。序言末记为“崇祯癸未(1643)重阳之吉”。序言作者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作家,在明崇祯癸未(1643)年尚未出生,这如何解释呢?序言中说:“有樊氏生子振者,侍郎公之云孙也。闻予修孔氏族谱成,访予于阙里,言其家谱已更数修,今族侄蕴发又缮而增之,乞予为序。”振即十世,蕴发即十一世。谱书中记载,蕴发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续修,十五世联奎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说明十世振请孔尚任写序言,是在蕴发续修完族谱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又比嘉庆修谱早百余年,后来编修者不察,将其当作蕴发修谱当年之序言。但是,孔尚任所写序言原稿应有纪年,改变纪年,除了编修者未及考察,还说明编修者的“意志”。谱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包括作序言者世次的改变,不再细说。序言中谓:“樊氏居郓,旧谱无所考,问其家世源流,仅得于墓碑、诰轴及当时显者之赠言,皆云虞仲支裔食采于樊,因以为氏。是益都侯子迟为开姓受封之始祖。”
序言记载说明,该谱自明嘉靖戊申(1548)年创修,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修,始终以樊诚、樊谨为一世祖而排世次,明朝以前“不可复追”。六修是该谱书记载的最后一次“复续”,今天看到谱书中的樊迟至樊诚、樊谨的世次名讳排列是怎么来的呢?樊诚、樊谨是怎么排在六十世呢?需要认真查对。
二、 族谱编修情况
今天看到的谱书是木版印刷本,没有刻字社名称及刻印年月,也无编者和出版者记载。族谱中大部分世次名讳,笔者曾根据传承关系、任事纪年、朝代干支、公元纪年进行过详尽讨论,当然不是结论。今从该谱构成框架角度进行探讨。
据鱼台《樊子世家》介绍:民国十八年(1929),樊文耀与世袭奉祀生樊景唐共同主持邀请各地派代表来武台共商续修宗谱。湖北恩施樊增祥、河南宝丰樊钟秀、山西解县樊象离、北大教授樊际昌(浙江杭县人)等都派员前来武台,共三十多人组班,分工采访、编辑、刊印。当时只采访了因战乱、灾荒迁徙到苏、鲁、豫、皖边区的族人,只刊印了“保护先贤樊子父墓”资料,其余因霍乱流行未果。景唐、文耀、增祥(1931年5月14日在北京)相继去世,续修宗谱面临夭折,湖北代表樊月清痛苦失声。最后他将部分族谱送给族人,换取生活费用。“如将湖北(咸宁)族谱送给江苏赣榆族人,给当地续修鉴真堂谱造成了误导,实在遗憾”。据了解,他还将湖北黄冈族谱送给郓城族人,其后果需要今人解析。
以后再未见修谱活动记载,即不知何时修成今天的谱。
序言七谓:“樊君(紫垣公)以其始祖先贤祠、墓等事见阻势豪,乞余主持公道,作将伯助谒余于济宁故里时,见樊君精神奕奕,性情淳厚,报本返始之心溢于言表;邀同多数耆宿共声义举,得告成功。”“樊氏族大人多,散处于鱼、邹、郓邑及大江南北各地者甚众。”这是民国时期南北各地樊姓联系交流的契机。
先贤樊子有三子:长子名旭,住邹县;次子名皋,字圣脉,居陶城,仕鲁为中都(治今汶上、梁山、东平间)宰,政声甚著;三子名绳,随父住鱼台,生子守吉,其父子三代墓葬均在鱼台。旭、皋、绳三支各有子嗣记载。据鱼台《樊子世家》介绍:“1940年前后,樊子后裔樊照坤举旗抗日,常带兵驻樊子庙府中,遭日伪忌恨,两次派特务将庙府烧了大半,所藏谱牒几乎焚尽。”“几乎焚尽”当然是“残缺不全”,是几乎难以连续。可能本地区还有类似鱼台谱系,如果有,当纳入后编谱书中。可知清丰谱书是1940年以后编修的。鱼台近年新修谱书前半部与清丰谱几乎相同。

现在谱书中外抄的序言有:
“樊氏族谱序”,作者会稽尤侗(1618-1704)。序言谓:“吾吴(苏州府)有樊氏,樊氏有昌甫先生者(崇明樊闇如),非今之(平常)人,而(似)古之君子也。一旦(1670)出其所刻族谱示予,而命之序。”
“题樊氏宗谱序”,作者龙图阁待制新安朱熹(1130-1200),南宋人。
“题樊氏宗谱引”,作者直秘阁修譔张九成。
“题樊氏宗谱引”,作者西山蔡元定。
以上序言均江苏、浙江诸樊氏族谱中均有记载。
现在谱书中的世次名讳,除了“序言一”上溯两代人荣和新、鱼台谱中旭、绳的部分后裔,樊迟至樊诚、樊谨之间,从黄冈谱和其他谱中抄来许多世次名讳和名人,编修成现在的族谱。谱中樊迟为一世祖,樊诚、樊谨排列为六十世祖。看族谱发现樊绳与樊诚之间缺代较多。一些段落,是以樊皋的后裔和其他名人为主体,樊绳的后裔随编其中。今仍尊重原谱的编排顺序,就框架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原谱中十四世樊重至十九世樊英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按照《樊氏源流》第二辑“樊迟-樊宏、樊仁世系对照简表”,樊重在樊迟世系中排在十八世。将樊重之后的世次按原顺序向下推移。这样排列的结果如何呢?可作如下检验。
其一,原谱二十世廷硕、廷谏等排为二十四世,与洪洞谱对照,是一致的,均为汉顺帝、桓帝时人,盈是献帝时人,193年后避梁州。
其二,原谱四十八世樊镇、樊知古(若水)等排为五十二世,与考证统一的湖北、江西、浙江谱是一致的。
其三,原谱五十二世京表等排为五十六世,与句容等地樊氏宗谱记载是一致的。其中有高宗南渡御营使樊斌、随驾南渡樊钝、樊锐、护驾樊允徽。
其四,原谱六十世樊诚排为六十四世,樊荣为六十三世。樊荣避元乱,从东平寿张徙徐州之肖县,生诚兄弟四人。元季(1351)大乱,夫妻双亡;樊诚带领兄弟又徙青州,洪武元年(1368)迁郓入籍为家。江西修水六十三世樊克洪避元乱,元至正十年(1350)携六子从画桥徙梁山,十二年卒梁山(今鄂州樊湖)。长子守兹土,其兄弟奔黄冈、枣阳、咸宁、江夏。东海县(今连云港云台山)六十三世樊重兴避元乱,于至正十二年(1352)举家徙赣榆莒城。江苏句容县六十五世樊舜臣,避元乱,于至正十五年(1355)携子弟徙崇明岛。浙江绍兴六十三世樊肇源(1317-1384)由元朝进入明朝。各人同处元末初乱、大乱,经历相似,世次吻合,均有谱牒。这不是巧合,是历史事实。
先贤樊子大德荫庇,使其后裔在齐鲁、豫、晋、江浙、吴楚的各大宗派世次趋于统一。
其余各世次的对照与调整,详见《樊氏源流》第二辑“清丰樊氏族谱编年表”。
为清晰易懂,将谱中樊旭、樊绳后裔合一单列,樊皋后裔单列,临猗等地樊姓后人(多在26世以后)单列,据此仅演示3~26世调整后的世次名讳于附表,以便醒目。()内为该谱中未有者。
附表
世次 旭 绳 皋 临猗等 备注
3 淇 守吉遵 长子建 Q404-Q384讲学
4 预 晋孚益 康、泰
5 利贞 谟、慧
6 濬、都
7 琅、权吉 琅创修世系图,1937年作考叙
8 宗简、广
9 炯 (泽) 洪 (澄) 於期 於期Q227自刎
10 嵩、贤 (珪) 药 (珏)
邦、治 (彪) Q230-Q221避乱
11 俊 (礼) 覵、哙(Q241-Q189) (鑛) 伉Q197-Q180
12 樸 俪光、辉光、伉、市人 (炳) 文帝Q179-Q157
13 通仞宫 (他广Q144降为庶民) (才) 市人?-Q150
14 基广 (洁身子梦吉) (城) 洁身?-Q108
15 良宗岩 (梦吉?-Q73,子廉) 本始二年(Q72)
16 显通亨 廉 廉 廉?-Q39
17 美玉 大强 继先号大强
18 重 号恭
19 宏 宏Q36-51
20 鯈、茂 晔、逮(游击将军) 晔少与光武逰
21 苞 氾、瑞 融 瑞81年光禄勋
22 准 (全礼全身全安) 118年光禄勋
23 英、 (启圣启贤)衍吉 127年聘处士
24 丰 (廷献廷柱)廷硕廷谏
25 缙绅
26 文宾雅 发(与峻之间缺四代) 193年盈避梁州

 


分享按钮>>江右樊氏先祖(一至八世)生辰殁庚辨析
>>全国樊氏一统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