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樊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樊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樊氏来源|历史|名人|典故|文化 已阅:24456 / 回复:67(楼主)

樊氏狗肉的来历
樊氏狗肉,亦名鼋汁狗肉,俗名沛县狗肉。煮好上市的狗肉呈棕红色,色泽鲜亮,气味浓香,味道鲜美,入口韧而不挺,烂而不腻,既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又有助消化的药用功能。沛县狗肉和外地的相比,有着独具一格的色、香、味,历代名人,如北周庾信、南宋文天祥、明武宗朱厚照等过沛,皆以品尝“狗肉佐美酒”为乐事。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世佳话呢。
秦末沛邑城郊的乌龙潭边,住着一个少年名叫樊哙,以屠狗为业。他用乌龙潭的水冲洗狗肉,再用潭边的井水去煮,狗肉味道异常鲜美,当时就颇负盛名。不久,刘邦从丰乡中阳里村流落到沛邑城,结识了樊哙。刘邦初来乍到,没有正业,除结交邑令衙门的吏役喝酒闲聊外,也常帮樊哙屠狗、晒狗皮、烧火著肉。
樊哙每天晚上将狗肉著到一定火候,边焖在锅里,第二天一早捞出,到市上摆摊叫卖。刘邦早年是一名酒徒,喜食狗肉佐饮,但苦于囊中羞涩,往往先到酒店向掌柜的赊一碗酒,然后到樊哙的肉摊上要些狗肉下酒。顾客随后相继而来,樊哙的狗肉便很快销售一空。
刘邦天天来吃狗肉,从来不负分文,天长日久,樊哙便感到不快,但二人是好友,又不好说出有伤情面的话来。樊哙于是心生一计,提前把狗肉煮好,四更天捞出,用担子挑着,乘船过泗水到河东夏阳(今山东省微山县夏镇)去卖。
刘邦来到市上,东寻西找,不见樊哙的踪影。仔细打听,才知道樊哙的去向,便匆匆寻踪追来。到了泗水河边,不见樊哙,却见河宽、水深、流急,一时又无船渡河,刘邦心急如油煎火撩,便在河边搓脚拧手东张西望起来。忽然他看见一只比簸箕还大的老鼋向岸边游来,刘邦很感惊奇,就戏呼到:“老鼋,你能驮我过河吗?”老鼋点头翘足,随即将身子靠岸,刘邦拔腿跳上鼋背,竟安安稳稳的过了河。
刘邦来到夏阳镇上,看见樊哙正满头大汗地叫卖狗肉,走近摊前一看,狗肉还原封未动呢。刘邦抓起狗肉就吃,顿时顾客蜂涌而至,你称我买,不一会一挑子狗肉卖个精光。樊哙心里很感奇怪。
后来,樊哙得知是老鼋天天驮刘邦过河,心里想,如把那只老鼋捉来钉子杀掉,岂不顶得几条大狗?主意一定,就背着刘邦,带着打狗套索到泗水河边呼唤:“老鼋,刘邦叫你驮他过河。”老堍游到岸边,樊 哙冷不防将打狗绳索紧紧套住老鼋的脖子,用力拉上岸来,拖回了家。樊哙将老鼋宰掉与狗肉放在一个锅里煮,不料煮熟的狗肉浓香扑鼻,更鲜更美。以后,樊 哙就用鼋汁汤煮狗肉,味道竟然鲜美异常,樊 哙的鼋汁狗肉因而名闻全邑。刘邦知道樊哙杀了才能鼋,认为他太不够朋友,做了泗水亭长后,借故把樊哙的屠刀没收了。樊哙卖肉无刀,只好用手撕碎狗肉去卖,说也怪,用手撕的狗肉反而别具一番风味。所以直到现在,沛县狗肉还是采用当初樊 哙老鼋汤煮肉的做法,卖肉也还保留着不用刀切用手撕的老习惯。这就是沛县狗肉为什么称樊氏狗肉、鼋汁狗肉的来历。
樊氏狗肉的做法原料:健壮活狗1条(约25千克),优质野生甲鱼1000克,上好香辣料,各种调料适量。  
制法:1、选健壮,7月龄2500克的狗,致昏、放血、剥皮、开膛、修整胴体,冲净备用。
2、选1000克左右活甲鱼一个,断头放血,沸水烫3分钟,去内脏,洗净。将狗肉分成4大块,反复洗刷,放入老汤中,添加清水,大火烧沸,加入甲鱼及各种上好香辛料,1小时后下少许硝精排去污物,放精盐,不断翻动,1小时后熄火,盖锅焖炖4小时后捞出、晾凉,或淋上少许麻油,拆骨包装或直接上市销售。  
特点:味道鲜美,咸淡适中,香气浓郁持久,肉质松散,熟烂不腻。

作者:樊姓 (2007/8/20 1:48:25)   回复此贴
  西安的老字号“樊记”有什么传说? 第 1 楼

相传,唐朝长安城东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一年陕南发大水,许多灾民选列长安,樊家开仓放粮,并曾资助一青年葬母安业。10年后,这青年靠经营腊汁肉成为富户。为报恩,他借樊老爷80大寿之机,用百株花椒木做一上等棺木,再从10头生猪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制成上等腊汁肉放进棺内,密封后送进樊府。樊老爷因客人甚多没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后院柴房,一放就是几年。后来,樊老爷被削职为民,一病离开了人世。没过几年,家产变卖一空,生活艰难。这时,家人禀告柴房内有一棺木,可变卖度日。樊夫人叫人打开察看时,却见满满一棺木腊汁肉,香气四溢,色泽鲜嫩。她让家人拿一些上街去卖,一时就卖 完了。消息不胫而走,登门买肉的越来越多。眼看棺木中的腊汁肉即将卖完,樊夫人又买鲜肉,用棺木中的肉汁煮成新的腊汁肉,结果味道仍很鲜美。于是,樊家开起肉铺,经营起腊汁肉 来,名气越来越大。及至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祖籍“烹饪之乡”陕西蓝田的樊炳仁在西安南院门卢进士巷 (今卢荡巷)经营起腊汁肉。他继承唐代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进,在诸多腊汁肉铺中独树一帜,名噪古城。1926年,他把在北京从厨的儿子樊凤祥叫回参与店务,并把儿子的别名 “茂春”用在店名里,取名“义茂春”。从此,挂起了“义茂春腊汁肉”的牌子。当时,南院门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不说白天的闹市,每天晚上戏散以后,商号的掌柜们总要打发学徒到“樊记”腊汁肉铺买些腊汁肉夹馍,以供消夜。特别是每年端阳节,无论是商号的老板还是一般市民,总以互赠 “樊记”腊汁肉引以为荣。当时,樊家备有用猪血涂抹内壁的木藤条篓作为包装,远近的食客买上一篓肉,用红纸贴于封口,以此馈赠亲友,使“樊记”腊汁肉走州过县,带向全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腊汁肉在炎热的夏季仍能贮存数月而不馊。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陕西代表团就曾以“樊记”腊汁肉作为礼物赠送外国友人,备受欢迎。  
  1982年,樊家第三代传人樊少华等为继承烹怔传统与祖业,在家母的指点下,在西安市老店新开,恢复了“义茂春”老字号招牌。经营中,除严格按照祖传技艺制作外,为方便顾客和适应当代人的饮食时尚,增加了卤味 (卤鸡、卤鸡蛋、卤豆腐干)、馄饨、酒水等。慕名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1989年,“樊记”腊汁肉荣获国家商业部金鼎奖。
  “樊记”腊汁肉选料精细,配料适宜,制作不同一般。它用的全是一级硬肋肉,并以丁香、草果、寇仁、良姜、八角、花椒等为作料。汤为陈腊汁汤,不加生水,着糖色,不放酱油。所以,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食后久觉味郁浓。

作者:樊姓 (2007/8/20 1:49:24)   回复此贴
  庄王台和樊妃墓的传说 第 2 楼

庄王台,又名钓台,位于纪南城东南的郢城附近,系楚庄王所建之台。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登基,在位23年。庄王即位之初,整日耽于声色,不思朝政,直言上谏的大臣也被无辜处死。庄王为显示楚国兵力强盛,庄王下令士兵和百姓到千里之外去运石头,筑以大台供阅兵只用,一时弄得天怒人怨。当时有个叫诸侯已的农民冒着杀头之危,赶到郢城进谏,历数前朝兴衰旧事,引导庄王改邪归正。在臣民的一片劝谏之声中庄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任用贤才,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很快使楚国发展成为“问鼎中原”、好令诸侯得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宋、鲁、陈、郑等国纷纷脱离晋而归附楚,但各诸侯担心自己的国家被楚吞并,个个都忐忑不安。庄王为安抚各诸侯国,采取以德感人之法,下令筑起五仞(1仞约2.6米)之台。庄王曾反对建筑高台,并规定建台必须“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客晏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国语-楚语》),所以筑起德庄王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宽六丈,东西长九丈,是一座高不过纪南城,大不过宴宾客的土台。台成之后,庄王诚邀各国诸侯来此赴宴,大国小国,一律以礼相待。庄王还亲自为他们把盏,称自己是薄德之人,谦逊之态使得诸侯心悦诚服,共推庄王为盟首。从此庄王威名日深,楚国更加强盛。楚王筑此台为使诸侯归心,后人因而说此台是钓诸侯之台,故又名钓台。
樊妃墓
樊妃系楚庄王宠妃。其墓葬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外东北约4公里处。
樊妃虽然身为宠妃,但并无骄奢之气,她生活简朴无华,还经常向庄王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以助于庄王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庄王即位之初,爱去云梦泽打猎游玩,樊妃屡加劝谏,甚至以不食禽兽肉进行抗议,终于使庄王收禽罢猎,勤于朝政。所以这墓又叫“谏猎墓”。庄王原先的宰相虞邱子,尽推荐他的门生和族人做官,樊妃对此颇为忧虑。有天庄王罢朝回宫,错过了吃饭的时候,樊妃迎上前问道:“你饿了吧?”庄王喜形于色地说:“跟闲人交谈,肚子也不觉得饿了。”樊妃问贤者是何人。庄王说:“除了虞邱子,还会有别的人吗?”樊妃一听,不觉掩口笑道:“我说是谁,原来是虞邱子。你说他贤,不过他向你推荐的不是他的门生就是他的本家兄弟,没听说他进一贤能之士,退一不肖之宫。”庄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将这段话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面红耳赤,于是推荐贤士孙叔敖代他为相。
楚国当时能称霸中原,与樊妃的贤淑不无关系。历代诗人游历至此,多有作诗称赞樊妃的。后人为了怀念樊妃,便年年给樊妃冢培土,使冢又高又大,故又名“九垒冢”。

作者:樊姓 (2007/8/20 1:49:55)   回复此贴
  樊哙庙田列斩大蛇的传说 第 3 楼

汉初,北朱营村出现一条大蛇,据说那妖蛇“长七十余步,粗盈三尺,行则生风,卧如盘龙,吞吃人畜,吐骨成山”。相传,当时这条蛇常出没在该村,横截村中大路,村民牲畜伤亡甚多,地方官吏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申报于汉高祖刘邦,请求为民除害。  
汉高祖刘邦看了申报后,即决定派大将樊哙去斩蛇。樊哙在七万大军中,挑选了四十名彪形大汉智勇双全的武士,个个披盔戴甲,手执尖刀。跨马将要上阵时,军中一个不满三尺的瘦小汉子,名叫田列,听说樊哙领兵斩蛇,他急急忙忙跑到樊哙面前跪禀:“我也要随军斩蛇!”  
樊哙见他身小力单,不让他去,田列恳求说:“我家祖辈玩蛇,我也是自幼就好玩蛇,深知蛇的习性,我一定要随你们去为民除害!”  
樊哙见他斩蛇意志坚决,就准许他同去,却又给他限制了三个条件:一不准他披甲戴盔;二不准骑高头大马;三不准与斩蛇军同行。三个条件田列都同意了。樊哙率领四十名斩蛇大军,威风凛凛出发了,田列身穿便服,骑一头小毛驴,腰中插一把不足一尺的短刀,尾随于大军之后。  
北朱营村村民闻斩蛇大军到来,早已跪在村外夹道欢迎。  
斩蛇军一到,村民纷纷哭诉,有的说蛇口如血瓢,吃人是囫囵吞,有的说蛇目如铜铃,光照数里,有的说只见过蛇头没见过蛇尾,不知到底有多长┅┅以樊哙为首的斩蛇队,还未见蛇,只听了村民们的哭诉,个个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樊哙把队伍整好,开始进村找蛇。四十个武士把胳臂互挎起来,结成一个整体,战战兢兢,一步一抖,慢慢向村中移动。只有小个子田列不与他们挎臂,而且还跳跳蹦蹦跑在斩蛇大队的最前边。  
樊哙命田列鸣炮惊蛇。炮声刚一响,就是一股怪风袭来,村中树木花草突然摆动。还未来得及眨眼,大蛇腾空由树上而来。田列在队前一蹦跳,被大蛇连人带刀吞入腹中,此时此刻,田列不知死活了,他在蛇腹中拼命用刀刺了一下,蛇一疼,又把田列由腹中吐了出来,一吐就是数丈远。  
这时,大蛇在地上胡乱翻滚,尾巴不停摆打,把树枝、乱石、人骨,打得噼哩啪啦乱响。那边的斩蛇队,以为大蛇发狂,他们死死挎紧胳膊,害怕得不停地发抖,刀碰刀发出的响声,他们全然不知,一边的田列,知道蛇腹内被刺,他站立一旁,看蛇翻滚的动静,蛇的翻滚越来越小了。  
半个时辰过去了,大蛇便不再动了,斩蛇队四十个人还挎着胳膊发抖。田列告诉他们,蛇已经死了,你们不要颤抖了。  
樊哙一伙人,受惊方定,还是挎臂小心翼翼走到死蛇近处,一看,个个目瞪口呆,如此大蛇,世所罕见。  
回朝后,樊哙把除蛇的情况向汉高祖刘邦作了回禀,汉高祖对田列起了疑心,要殿见田列。田列到殿,汉高祖问:“你为什么敢斩那么大的蛇呢?”田列想了想回答:“效法我主当年斩蛇之勇 (刘邦当年斩过蛇)”。刘邦听了田列这么一说,心中越发起疑,心想:“好家伙,一个小小田列,平头百姓,竟敢效法我,必有谋权篡位之心。”立即喝刀斧手,把田列推出斩首。后人有诗一首:  
可怜田列去斩蛇, 一曲冤歌款人间。怀川大地肥劲草, 古今佳话代代传。  
北朱营村的村民,为什么不建田列庙,要建樊哙庙呢?因为田列成了汉皇帝的仇人。
北朱营村建的樊哙庙,很是宏伟,有舞台,有献殿,有塑像,每年的古历二月初五是樊哙庙会,十分热闹。

作者:樊姓 (2007/8/20 1:50:26)   回复此贴
  樊迟学信礼 第 4 楼

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  
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  
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  
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身居高位的如果能做到知书达礼,诚实守信,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领着妻子儿女来投靠他的。”  
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弟子就学习礼,学习信。”

作者:樊姓 (2007/8/20 1:50:52)   回复此贴
  樊迟三问 第 5 楼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离我不远,仁在人心中,求仁而得仁。然何为仁?这却不是能够轻易说清楚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按《论语集注》,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尽管如此,《论语》中还是有很多处谈及“仁”。这倒也不矛盾,因为孔子确实极少主动正面解释“仁”,多是弟子问而他答。可是每一次回答又都不相同。其中尤以樊迟问得最多,一共三次。
(一)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这里兼言仁与知,侧重于二者之不同,恰可与紧接着一段相印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而知与仁之分立见,诚如吕氏所云:“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先难”之谓,按《论语集注》,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既以“克己”解之,又可与《颜渊问仁》章对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之“克”,多解为“克制”,一时也无从反驳。又曰“为仁由己”,似乎要自己克制自己了,还是要仔细斟酌的。至于程朱,自然是要将其发挥为天理人欲之辨的了。

作者:樊姓 (2007/8/20 1:51:4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7 每页5条 当前1/12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樊氏论坛  执行时间:457.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樊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