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堂,则源起于东汉中兴名臣邓禹的被封为高密侯。高密,也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就是现在山东省的高密县,凡是奉「高密」为堂号的邓姓中国人,不管身在天南地北,便都是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前邓禹的后裔。
先谈邓氏的南阳世系。
原来,肇建于距今三千七百四十五年前的殷商王朝,为了使国有长君,王位的继承,大都采行「兄终弟及」的方式。公元前一四三三年,殷商的第十四代君主祖丁去世,先由其兄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后驾崩,接下去,便轮到祖丁的长子阳甲接位。阳甲总共还有四个兄弟,依序为盘庚、小辛、小乙、曼,阳甲去世后,盘庚、小辛、和小乙,都先后继承了天下,可是,等到老四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后临终时,由于当时老五曼的年龄实在已经不小了,便没有传位于弟,而由其子武丁继位。这时候,或许为了安抚,继位后的武丁,便把叔叔曼封在河北的邓国,其后,曼的子孙便「以国为氏」而开创「这个中国人的姓氏非常明显,邓氏的得姓历史,巳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殷商时期所谓的「河北」,包括的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连河南地区,都在其范围内。而当年曼所受封的邓国,实际上就是古邓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邓城;便是古邓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其后,邓国的子孙日益繁衍,无不以这片土地为成长的温床,为了纪念自身的所来自,以「南阳郡」作为家族根源的表征,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古邓国的寿祚相当长,到了殷亡周兴,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小国,一直到春秋时期,传到第十九世吾离(宣)的时候,才朝观周天子,成为周朝的诸侯之一。不过,从吾裔再传三世,也就是传到第廿二世的明渊时,邓国便被楚国所灭了,其后,邓国的子孙便散居于南阳郡地区,日益繁荣茁壮,而于第四十七世的邓禹时,峰登造极,发展成为中原的显赫望族晋孝武帝的宁康二年(公元三七四年),当时已经名闻天下的南阳邓氏,曾经开风气之先,率先编谱,谱成之后,王义之曾亲为作序。这部完成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族谱,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贡猷的一部世系记录,只可惜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了。
第一世的曼,字德阳,.....第十九世宣﹔.....第廿二世明渊,邓国被楚所灭。 失国之后,传至邓通,是由于辅佐汉文帝有功,受赐铜山,筹造「邓通钱」而富甲天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把钱称为「通宝」,便是出于邓通的典故。 上面已经介绍过,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大家都知道,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我国的邓姓家族毫无疑问具有最为荣耀的黄帝世系。
邓姓的黄帝世系,在台湾的一项「邓氏族谱」上也记述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
一世黄帝,二世玄嚣,即少昊帝挚﹔三世娇极,四世帝喾﹔五世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围﹔十世冥﹔十一世振(核)﹔十二世微﹔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就是商朝的开国之主成汤﹔十九世太丁﹔廿世太甲﹔廿一世太庚﹔廿二世太戊﹔廿三世河?甲﹔廿四世祖乙﹔廿五世祖辛﹔廿六世祖丁。
依照上述的世系计算,非常清楚地,邓氏得姓始祖曼是黄帝的第廿六世裔孙,而东汉名臣邓禹,当然便是黄帝的第七十二世裔孙了。
此世系目前经多方求证,存在众多问题,本人作为2013年管理员,特别提醒,大家不要随便相信台湾的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