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包氏宗谱源流初探(四) 已阅:2001 / 回复:3(楼主)

建昌,即南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南唐置建武军,以南城县为军治,宋灭南唐,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将建武军改名建昌军,军治仍在南城县。所谓建昌包氏,即南城包氏。抚河的中上游名盱江,流贯南城,因而南城包氏又称盱江包氏。祥符庚戌,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包播来任建昌军通判,因而定居下来。序言中又说:“包氏自祥符迄今为年者凡二百,为世者十有一,为家者逾一百,为人者逾万”,发展成为南城县的一个望族。南宋后期的包恢,官至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度宗把他比为二程(程颢、程颐),谥文肃,是包氏子孙的佼佼者。到明代,包家的外甥罗汝芳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因而,包氏后人自诩说:“包氏之于建昌也,富贵功名居其半,道德文章冠其首。”
    据现在所知,有关包氏祖先源流的记述,当以包逊的序言为最详细,时间也最早;丹阳包氏宗谱自咸公至今世系不乱;合肥《包氏宗谱》中只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旧序,宁波《镇海包氏宗谱》中也只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旧序,与南城的嘉泰四年旧序相比,相距500余年,在溯源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较为简略。在没有发现更早的包氏宗谱或谱序之前,包逊的嘉泰序实为正宗的包氏历史资料,而唐末五代以来的包氏长房子孙居住在南城.。包播(988—1060),是包树德的长子。包拯(999一1062年),是包树德的幼子。由于南城包氏的繁衍,也由于社会、仕途、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南城包氏先后有大批子孙迁居临海,宁波及其他地方。据史籍记载,首先在浙江产生成巨大影响的是包恢。《宋史•包恢传》载,他“通判临安府”、“知台州”期间,诛捕妖僧,为民除害的故事在浙东传为美谈。“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蛊狱,课盆盐,理银欠,政声赫然。”在包恢以后,南城包氏愈为郡邑望族。在家族析居、人口迁徒方面,元末明初有一次大变动。“有析居东坪窑前者,有居南丰者,有居台州、宁波、淮安、隆兴、进贤者,有居广昌、新城者。”也有迁徙福建和湖广者。这些迁徒情况,在道光九年《包氏宗谱》中的一些人名下分别作了记录。如: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任饶州同知的包若芳,有同辈兄弟若泰迁居台州临海,若有迁居福建,若善迁居铅山,若兴住淮安,若范住南丰,若正居新城……这些人的父辈、叔侄两代人中还有迁居江浙闽粤的,这里毋需一一列举。宋朝名臣就是我们包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其中一个,谥号“孝肃”(死后皇帝的封号叫做谥号),他为官清正廉洁被世人称赞。包拯是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早在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在惠安当县令四年,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此也传开了。

作者:包选平 (2012/4/14 0:35:39)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宗谱源流初探(四) 第 1 楼

这种探讨精神应该支持,……

作者:11911 (2013/10/26 9:36:17)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宗谱源流初探(四) 第 2 楼

东边不亮西边亮,你们喧闹我他不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作者:OOOO1 (2013/10/29 14:07:42)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宗谱源流初探(四) 第 3 楼

“包氏宗谱源流初探”不应该放入传说中的故事。

作者:OOO (2013/11/5 9:10:4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1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