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已阅:4859 / 回复:16(楼主)

第五集  宗谱错讹及简要分析
第一章  对宗谱的简略分析
家谱远古有之,《史纪》列了很多氏家,卷四十楚氏家,对包氏远古宗脉楚熊氏的世系记述非常详实。后受“焚书坑儒”影响,家谱一再被毀,特别是唐末五代“天街踏遍公卿骨”的战乱殃及到家谱。有“唐末之乱,亡失家谱,上世次不可复得”之说。元明时代编修家谱盛行,在无旧谱史籍为依据的情况下,追溯族史多失实,谬误较多。有“假托显赫、联宗望族、相互攀比、添枝加叶”等不良之风。清代学者钱大听《评论谱牒》指出:“纪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吴强华著《家谱》说:“中国人世距在三十年左右,凡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家谱,记述族间世系比较准确,百年后续修的家谱,对族间历史多为追记,失真之处较多” 。我包氏历史上的宗谱,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一、包氏宗谱概述
到位目前为止,中华包氏统谱编修委已收集各地宗谱200多部,其中《包氏玉龙谱》、《合肥包氏宗谱》、《华阳包氏宗谱》为时间比较久远的老谱,其余多为近百年甚至数百年一修的续谱,而且多数修于明清时期。
丹阳传经堂谱记叙比较详实,但也有存疑。谱序说包咸是胥祖九世,仕于汉光武年间,距胥祖五百年左右。这样,平均世距55年以上。该谱存在世距较短;加进世次;部份先祖名讳不符;生殁时间不实等问题。
句容华阳谱列包咸为十一世,无旁注,辈文和其他人不同。在良一公的旁注为:“字子良,汉朝以论语授光武太子”。据此注良一应是咸公,系胥祖十三世,平均世距37年左右,在常规么房笵围。该谱从胥祖至融公为42世,至拯公56世。是世次最多,世矩最短的排列。
华阳谱和丹阳谱都载明是融公后离,但谱载融公至咸公的世次和先祖名讳互不相同。
世距长短与修谱房支有关。一般说来,长房修谱世距较短,么房修谱世距相对较长。玉龙谱世距较长,是因为每次都是么房修谱。笫一次续修是八房中的最末房包兴定,笫二次续修是24支房中弟21房的包起房支,第三次续修是64房中的笫51房包尧逵房支,元末更是历代么房的最末房支包传清房系。是一部历代么房谱。一般情况下,五代人的长房和么房相差百年左右,特殊情况更长,包拯公长子包繶就大其胞弟包绶31岁。
    谱的存疑与修谱者主观意识有关。元明时期编修家谱盛行,由于没有旧谱为据,编修时普遍存在喜好依附名人的不良风气。有的家谱有冒认先祖、臆排世系的现象。包氏家谱也难免有类似问题。不少支谱臆将包咸、包恺、包融、包拯等先祖列入世系,因此出现世次不一,名讳不符,世距失常等问题。合肥谱将几个旁亲列为包拯公嫡裔,增加了世数。有的房支到合肥寻根,抄袭了合肥世系,有的与合肥谱对接了字派,无意识地形成以讹传讹。
    谱叙先祖的名讳虽不同,但属一人也有可能。一人多名自古有之。包胥就有申包胥、公孙包胥、勃苏、蚡苏、蚡冒勃苏等名讳;拯公有龙图、孝肃、待制、廉济等十六个左右的名讳。谱载拯公世家有关人员名讳不同也属正常,但也不排出依附名人的可能。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18:11)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第 1 楼

二、对十五部宗谱的对照分析
     申包胥是包姓渊源之一的立姓始祖,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繁衍,后裔己遍布海内外。据户籍部门统计,大陸现时姓包者已有65、182万多人。据网上信息,各地集居的包氏多数都编修有宗谱。从收集到的宗来看,存在字派各异、世系紊乱、先祖名讳不同等诸多问题。现将几部世系较长的支谱作对照分析,作为研讨编修包氏家谱的参考资料。
这些支谱中,世系连至包胥祖的有四川《包氏玉龙谱》;《合肥包氏宗谱》;《华阳包氏宗谱》。浙江东洋旌义宗谱;连至包咸的有江苏丹阳传经堂谱;南城宗谱;连至包融的有江苏泰州谱;连至包恺的有福建闽杭谱;连至包拯的有镇海横河堰谱、江苏丹阳、常州、扬州和云南宣威等诸谱。
(一)各谱的基本情况
玉龙谱有包胥撰写的修谱序,立有字派四十字。到元末年间已传四十一世,谱载先祖名讳达一千一百八十人,各世裔孙启名与字派一脉相承。谱中记述了族间的几次重大事件与历史背景相吻合。
合肥谱从胥祖起各世有名讳,有傍注。记述了一些先祖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华阳宗谱经过道光辛丑、宣统乙酉文全公支房重修良臣公房系支谱,2003年再次重修。从胥祖起至现在有一个房支的瓜瓞图,已传84世。
丹阳传经堂谱以包咸为一世祖,有详细瓜瓞图。从唐朝包融开始,人人有生殁年月、配偶和子女名讳。民国八年第七次续修时,有谱序九篇,名人传记十三篇。己传75世,(包胥85世)。谱载人数己达1500多人,是一部世次和人数最多的宗谱。
旌义谱记有生子名讳、重要人物传记,人员生殁葬地,特点在一人多名。
福建上杭谱、江西包坊谱注明包咸是包胥九世,以包咸十六世包恺为一世祖,传至包拯为十三世。
镇江泰州谱以包融为一世祖,传至包拯为十三世。
镇江横河堰以包业为一世祖,传至包玉刚为三十三世。
江苏扬州、泰州、常州、丹阳等谱以包令仪为一世祖。
(二)各谱的共同点
1、都阐明是包胥后裔;
2、多数的世系中有包咸、包恺、包融、包拯的名讳;
3、多数谱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与史实基本吻合;
4、对名人先祖的传记基本一致。
(三) 对照的坐标:
1、包氏历史名人包咸、包恺、包融、包拯的传记、敕封;
2、有关包氏先祖的墓志、碑文等历史文物;
3、历代国史文献的记载;
4、专家学者公认的和可信度较高的包氏宗谱;
5、谱载有关人员处世年代、生殁时间和常规世距。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18:51)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第 2 楼

第二章  对四部谱的概略分析
一、对《包氏玉龙谱》的分析  
《包氏玉龙谱》目前收集到的文本有三部,其共同特点是:始修久远,字派古老,世系清晰。据四川邻水包中德、雅安包华良提供的谱载:包胥 “皆因母训诰,笔修玉龙谱”。立辈诗句四十字:“楚鼎朝兴起,后世乐尧天,珠冠歌庆美,太平贺英贤,玉龙垂谱册,遗传千古远,文士达星斗,爵禄思书元”。元末年间已传四十一世,各世裔孙启名与辈文一脉相承。并附有详细世系瓜瓞图、配偶姓氏和生子名字。阐明包胥有三子名楚祥、楚瑞、楚秀。楚秀早逝,楚祥、楚瑞均有后嗣。
传至五世,因兴阳是韩信侄女胥,吕后杀韩信受牵连,兴旧、兴定兄弟徙居上党。因王莽篡汉,黄巾作乱,天秀房系徙居樊城。后因黄忠乱世、关羽大战曹仁,水淹樊城,殃及百姓,族人蒙难无数,幸存者仅美文、美章二人。传至三十世千字辈,斯时黄巢兴师、包传位、传新被黄巢虏用,唐主灭巢而受牵连,传清知大难临头,将谱和三岁幼儿包千年托与舅父曹文海,隐姓逃居江南豫容县,千年年壮时才认祖归宗。自千年而下至思字辈已达三百五十六丁,斯时姚黄乱世,禄章、思进等人受黄知府委派率众运军粮入川,船至湖广遇特大洪水,船沉粮失人亡,幸承者还乡被收监追资赔粮,族人破监救人而遭灭九族,思进在读,闻祸至乃逃至山东曲阜,十载回乡,族无一人,暂居于岳父杨名海处。后迁居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高坡堰冼脚溪瓦屋坪。明朝永乐辛丑年间上喻移民,包元明兄弟六人各奔东西。包元恒于明永乐十九年被遣填四川,插业于古邻州兴仁场鹿洞弯。
该谱始修于周王姬匄年间,包胥亲自著序。序言中提到先祖名讳五人。列入世系的有包胥的父亲、儿子,共三世五人。笫六世由兴阳妻韩翠莲执笔续修,谱载人数共三十七人。笫十世再次续修,楚祥大房只有起浩、起银两房支参与,列到美字辈,在册男嗣孙有一百五十六人。十五世第三次读修时,楚祥大房未参与,由楚瑞二大房的美春房支续修,全谱在册嗣孙己达五百四十八人。二十七世二大房太通房支再次续修,其他房支均未列入,谱载总人数己达六百八十七人。到元朝末年,太通房系第四次续修,谱载男嗣孙己达一千一百八十人。
包元恒入川后生四子繁衍生机。迄已传二十六世,裔孙上万人。嗣后继续编修家谱,名为“四川邻水包氏族谱”。1988年第四次续修,仍然世系不紊。
谱序对商汤时代先祖处世情况的记述,对《史记》“弗能纪其世”有一些研究参考价值。
玉龙谱经过多次续修,每次续修都只续叙一个小房支嗣孙,其余房支不录入。虽然如此,仍是迄今发现元朝前记载人数最多,字派有序,世系不紊,记述较详实的一部包氏宗谱,为其他宗支提供了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参考依据。
该谱也有些存疑,目前收集到的玉龙谱共三部。总的慨况是一至的,但也有小的差异。有两部对达德公房系只记载到“斗”字辈共十人。邻水族谱(玉龙谱)对达德公房系记载到“思”字辈,多记载裔孙达191人。达才公房系多记有星和、星元两个房系。到“思”字辈的裔孙有146人。但邻水谱在笫三世、七至十二世、十九至二十六世断代不全。三部谱的共同存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世距较长。包胥至元朝末年,相距达1900多年,传世平均世距47年以上。包胥至包兴阳只有五世,包兴阳处于汉惠帝时代,相距二百五十年左右,平均世距50年。这可能与该谱都是历代么房续修有关。
(二)、该谱说:“国周主四十年七月十九日敬抄。” 后又经过若干次传抄,成了打字文本。谱中有改字痕迹,也有加入抄者意识之注解,造成与史实失真。从包中德的《寻谱记》可看出:他提供的谱已是第四次抄录后打印成文的。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20:26)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第 3 楼

(三)、粗略拟出文中疑点如下:
1、谱序说:包胥于周王己未年在包胥母亲八十寿宴时,“皆因母训诰,笔修玉龙谱” 查古干支,已未是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说包胥时已“五十有余”,据《国语》、《左传》、《史记》等多种史书载,包胥于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2年)出使外国崔贡回至樵阳,遇见八拜交友伍子胥濳逃的情景。按“已未年”推算,包胥任大夫出使他国时只有十岁。可能把已亥写成己未了。
2、谱序说:“吾与舜祖八十九代玄孙迨因楚(平)王失德。” 这与史实也不符。《史记》叙述周敬王是黄帝三十三世,舜帝是黄帝九世。包胥处于周敬王时代,不可能是舜帝89代玄孙。 89代可能是后来人误将帝王传位世系作为氏族传代数排出来的。并加了进去。
3、《国语.吴语》载:《吴越春秋》说:楚惠王十六年(前476)包胥受命出使越国,和越王勾践有一段对话。对越伐吴敬献三良策。这时包胥退隐已过30年。如按“谱序”说:包胥退隐时己“50有余”,那么出使越国时包胥已80岁了,不太可能。包胥于前505退隐,前502(已亥)年修谱时40岁。笫一次出使时(前522年),是20岁,出使越国时应是66岁。以此推算。包胥著序时,胥母应是“70寿辰”,包胥应是“40有余”。包胥出身在前542年。这样比较合符客观常规。由此看,谱序经后人多次传抄,有加入主观意识之疑。
4、各种史书都说包胥是楚国君王熊眴(蚡冒)后裔,故曰蚡冒勃苏,载明蚡冒先祖是帝颛顼(高阳)。该谱却说包胥先祖是舜帝。
(四)、该谱对包拯公世家的记述不实。包公墓志载:包公高祖讳业,曾祖讳袭,祖父讳士通,先考讳令仪。包公长子名繶,次名包绶。长孙名包永年,曾孙名包完。玉龙谱载:包公上下九世为包传清、包千年、包古泽、包远芳、包拯、包士吉、包达才、包星拱。并述说包公之子包士吉在开封守孝三年后,为趋吉避凶而徙居江西吉安府安义村。这与包公世家六盒墓志记载毫无相同之处。对包公的光辉业绩也未叙述。中国人有一人多名的习俗,各谱有记载名讳各异也有可能。但事件不能与史实不符。
(五)、谱载字派不统一。甲谱为“太平乐尧天”、“后世贺英贤,” 乙谱是“后世乐尧天”、“太平贺英贤。” 一处写为“后”,另处写为“厚”,甲处写为“启”,乙处写为“起”,某处写为“兴”,另处写为“先” 、“相求”抄为“相耒”等。
(六)、谱载裔孙也不一致。甲谱有,乙谱无;乙谱有,甲谱无,总人数相差百余人。
(七)、对某些亊件记述上有错词、错字、别字之疑。说“…有余也生陈长九岁丧父母为汝若日夜奔波…” 应是“…有余也,生汝才九岁丧父,母为汝日夜奔波…”。同一亊件, 甲地写的这样,乙处写成那样。清举人包罗于乾隆乙卯年三修邻水族谱(玉龙谱)撰的《包氏源流旧序》开头就写:“包氏乃黄帝后裔,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另处又写成“先祖起于舜帝”。又如(豫容县、橡庸县)、(吉水县、吉石县)、(龙安县、龙川县)(明永乐十九年入川、明英宗正统四年入川)等等。这些都证明该谱在多次传抄过程中,有加入抄者个人意识之嫌,也表现有一人唸,一人写的抄录方法,有囗音误和笔写之误。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20:56)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第 4 楼

二、对句容华阳谱的分析
华阳普载:包胥“生子一岁”,岁生都,都生勉,勉生遂、达。胥祖至二十八世有洋细瓜瓞图,十七世起六公至五十三世良臣公只有直系图。现收集到的谱,是良臣公房系支谱,以良臣公为一世祖,迄今已传三十二世,是胥祖第八十四世。
谱的特点:72世以前虽无字派,但多用字首或偏旁、部首作辈文,多用一、二、三……等数作全族的统一名讳,良臣公房系之嗣孙均有较详实附注,可信度较高。
该谱也有存疑。
1、有些世段世距较短。虽有瓜瓞图,但17世起六公至53世良臣公只有直系图,无生殁史实记叙,对每个细节无法分析。但从世昛上看,是有存疑的。融公至拯公相距300年,传15世平均世距20年。融公(695年)至良臣公(五代,907—960年)相距230年左右,传12世,平均世距只有19年。传经堂谱载:良臣公外迁,生、嗣无考,良臣公之父籙公生于景德元年(1004),良臣公应生于北宋天圣年间,这样的记叙,世距是符合常规的。
2、某些记叙与史实不符:说“包胥为楚复国受封于申爵列上党候” 这与《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记叙不同;谱载:是融公之后裔。但谱中载融公至咸公是3 2 世,其中的先祖名讳,与丹阳传经堂谱所载无相同之处;谱说是佶公后裔,世系是:国祥(佶)、彬(典)、节(熙)、句(坦)、资(应昌)、教(珂)、元、礼元、器、居、居长子良臣,次子之臣……。按丹阳传经堂谱和包谔公墓志、詠公墓志载:良臣公应是包洎公之次子。世系是:佶、庆、章、岌、洎。洎长子谔,次子詠,詠生长子:德容,次子德钧、旟、籙。籙长子良臣,次子之臣,三子信臣……。华阳谱加进了一世。谱叙拯公以上名讳是:直(启)—信臣(学文)—黼(字友善号从简)—衮(之美)拯……。与史实相去甚远。
3、该房系起名比较慎严,不管用字或偏旁部首为辈文,绝多数不紊,但在用王”、、“广”“从”“攵”、“良……。笫十一世至十五世中出现与使用辈文不同的现象。“广”中有“咸;“从”中有“智”;“良”中有 “攵”。      
4、十一世有包咸名讳,但无旁注,十三世中的包良一,其旁注是:“字子良汉光武朝以论语授太子。” 按此旁注和辈文排列,包良一应是咸公,是胥祖十三世。若以十一世包咸计,平均世距49年,超出了常规。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21:23)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五) 第 5 楼

三、对丹阳传经堂宗谱的分析
丹阳传经堂宗谱以咸公为一世祖,列瓜瓞图至民国八年,共75世,一千五百多人。丹阳谱从融公起,绝多数人记有生殁日期、配偶名讳和生子情況。是一部记载年代最长,世系最多的包氏宗谱。
丹阳传经堂谱记叙比较详实,但也有存疑。
1、谱序说包咸是胥祖九世,仕于汉光武年间,这样距胥祖五百年左右。
平均世距55年以上,不符合常理。若按华阳谱旁注,应是胥祖13世。
2、《曲阿志》(名臣十七卷)载包洎志阐明:洎公有“二子:諤、詠”。《包谔墓志铭》、《包詠墓志》和金传道著《徐铉家世考》载:“包君曾祖章、祖岌、考洎”。《包谔墓志铭》载明:“包君(谔)生于唐广明元年(880)享年79岁。三子,曰会宗、曰颖、曰锐”。谱载:包君生于天福元年(936),后推了56年。“谔子:旌”。这些记叙均与墓志所载不符。
3、谱载一些先祖名讳失实:包拯高祖名长、曾祖名治、祖父名晋、父
亲名愉;包拯生于湻化元年(990年)享年75岁,均与史实不符。谱载:是融公之后裔。但谱中载融公至咸公3 0世中的先祖名讳,与华阳谱所载毫不相同。
4、谱载世次较多,世距较短。民国八年修谱时,咸公生辰至最低辈份
“延”字辈为84世,有不实之疑。从人员旁注上看,受三公生于明宣德丁未(1427)年十月,其子仲元生于明正统丙辰八月(1436)年,世距仅有9年。景恢公生于天顺甲申(1465)年,其子用升生于成化丙午七月(1475)年世距才十年。吉公生于明成化已丑(1469)年,成化乙巳(1485)年仅17岁就生长子包用仕;包世良79岁,其夫人王氏已74岁才生笫五子包治。谱载:洎公生于唐天祐元年(904)。洎子包谔公墓志载:谔公生于唐广明庚子(880)年。这样,谔公反比其父大24岁了。《包谔墓志铭》和金传道著《徐铉家世考》载:“包君曾祖章、祖岌、考洎”。谱列“章-伋-登-贺-洎-谔”,从中加进“登、贺”两世。
5、谱载先祖生歿的干支年与当朝相吻合,但与史料记载不符。谱叙谔
公生于天福元年,歿于祥符九年。享年85岁。谔公墓志载:谔公生于广明庚子,(880)卒于交泰元年二月。享年79岁。说包拯公生于醕化元年,卒于治平四年,也与史实不符。
6、记叙某些先祖名讳不符。华阳谱说咸公之子名智(或名道)。云阳谱说谔公生子一名旌;排拯公以上五世为:长—治—晋—愉—拯等。

作者:包全新 (2013/4/11 14:21:5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317.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