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源流支派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湖 南 华 容 包 氏 源 流 考 已阅:1457 / 回复:1(楼主)

华 容 包 氏 源 流 考
根据华容《包氏族谱》载:华容包氏乃宋孝肃公包拯的后裔之一分支,尊春秋之楚大夫申包胥为族之得姓始祖;历奉包拯公为族之远祖。
一世祖世旺公,祖籍合肥、和州二邑。生于元惠宗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元至正乙未年(公元1355年) 随明开平王常遇春投奔和州明太祖朱元璋的起义军,由直隶和州千秋垻鍾毓发跡,以军功充小旗。历经南征北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升总旗,后又以汗马功劳封开国将军。为征剿湖湘而驻军岳州(现湖南省岳阳市)。洪武十三年八月(公元1380年) 殁于军中。                    
二世祖贵公,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补父职,洪武十六年八月(公元1383年) 升留守左卫、怀远将军旋升广洋卫左所(即京都亲军卫所),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授流官诰命以军政外出视察之军旅途中,殁于荆州府松滋县。
三世祖用公,于云南临安卫补父职,出征安南旋师升任岳州卫前所;世袭百户。后以征永州之功,授昭信校尉,钦赐诰命。嗣后屡年征讨,建树功勋,堪合一道,钦命子孙世袭;并定居岳阳,为我族由皖迁湘之始基。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 因战伤病殁于岳阳。
四世祖忠公(用公长子),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 兵部引奏,钦准袭岳州卫正百户,殁于任上。
四世祖志公(用公次子)舍人,赠修文郎;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 率子五世祖锦公(三房之祖,袭舍人后以征东海功赠镇海将軍) 和五世祖链公(四房之祖,太学生) 为军队建仓积粮, 首迁华容东内乡(现华容县东山镇) 定籍;包家仓之名亦始于此。
五世祖锳公(忠公长子,长房之祖)世袭岳州卫正百户,驻军岳州,后以军功升副千户。五世祖鎐公(忠公次子,二房之祖) 、六世祖昇公(锳公之子,后袭副千户) 于正德九年(公元1541年),先后由岳阳迁居包家仓。
世旺公之后裔多聚居包家仓定籍,立祠开族于此。坵垅祠宇相望,子孙世守勿替。自七世祖起字派为:系良一萬、洪元世泰、昌大宗绪、先澤克戴;后续字派为:鉅漢謀熙載、鍾源本篤培、鎮海模勲遠、鑑清相烈垂。以世旺公之一脉传承至今二十六代已有六百八十余年。
但凡世旺公之后裔,虽宦游迁徙,不论居於何地者,未敢另名冠族,均以原宗祠所在为始基,故历称“华容包氏” 。
因华容县自明朝以来隶属岳阳市,先祖受封世袭于此,是岳阳市境内古今史上仅有的一支包氏家族,故亦可称“岳阳包氏”。
     明朝弘治年间,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刘大夏(华容籍人),为我族宗祠内供奉的包拯公画像题词赞颂:
仪容苍古 才智非常 立朝刚毅 夹辅忠良
不避权贵 不畏豪强 案著龙图 神逐鼠殃
人钦铁面 亊记铜章 冤伸生死 狱断阴阳
功垂竹帛 名耀缣缃 万古遗迹 百世流芳
清光绪三十三年,赐进士出身 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掌广西道监察御史张荀鹤(华容籍人)为我族第四届续修族谱撰写了《包氏续修族谱叙》。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后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的中国第一位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为我族第五届续修族谱封面亲书了《华容包氏族谱》北京国家文史馆至今珍藏有翁文灏题签的《华容包氏族谱》第五届全套三册谱牒。
我族在明代属世袭军籍。为拓疆守土,保境安民的常年征战,使几代先祖中很多人在青壮年时就已伤亡,因此造成我族人丁不旺,至今仍不足五千;宗祠几次被焚;老谱也毁于明末清初之战火。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我十三世祖琼菴公(清康乾年间任黔阳府学正)根据前人手录墨传的资料考证核实,重新创修了《包氏族谱》,。由于年代远久,世经沧桑,1~3届族谱因保管不善而失传,现仅有4~6届续修之谱牒存世。
                           华容包氏二十代孙:治民、治安谨撰
                                                 2013年5月18日

作者:包钜星 (2013/8/31 20:54:47)   回复此贴
  第 1 楼

该帖子被包钜星在2013-8-31 21:03:46编辑过

作者:包钜星 (2013/8/31 20:59:3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57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