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统谱进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修谱工作报告(一) 已阅:2066 / 回复:1(楼主)

继往开来 团结拼搏
为完成创修中华包氏宗谱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在全国修谱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包熙葆
2013年11月4日 合肥

各位长辈、各位宗亲、各位领导:
    大家好!
    在宗亲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宗亲的积极支持下,全国包氏宗谱创修工作会议现在胜利召开了。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弘扬根祖文化,挖掘整理包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修中华包氏宗谱,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拯公精神、建设和睦族群与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几年来的修谱工作,研究决定创修中华包氏宗谱方案,讨论部署创修宗谱工作任务。
    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几年来修谱工作回顾
    2009年,安徽包公后裔(香花墩)联谊会、合肥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训安宗亲组织了首届中国合肥包公节暨第二届公祭包孝肃公大典活动。这次活动为全国宗亲交流、联谊搭建了平台。之前,由山东君高等宗亲提出的编修中华包氏统谱的建议,得到部分宗亲的积极响应。江苏旭初宗亲在首届包公节家族事务讨论会上作了编修统谱的发言。合肥包公节宗亲代表会议根据训安宗亲的推荐,决定成立由和瑶、旭初、学成、选平、君高、尊敬等宗亲组成的修谱筹备工作小组。从此,编修中华包氏统谱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首先,进行广泛宣传。做好修谱工作,需要广大宗亲的积极参与,必须在族间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组织者根据家族工作实际,选择互联网作为宣传的主要渠道。旭初宗亲于2008年12年在中华万姓网申请获得了包姓网页,成为修谱的重要宣传阵地与窗口。《动员全国包姓,共创<中华包氏统谱>——致全国包氏宗亲倡议书》,鸣响了修谱列车启程的第一声。由合肥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主办的《包公网》和中华包氏宗亲会主办的《中华包氏宗亲网》,为宗谱编修做了很好的宣传工作。各级宗亲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组织的各项活动,也都着力宣传全国统谱工作。已经建立起来的几十个宗亲QQ群,是宣传宗谱编修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宗亲认识到,编修统谱,理清家族的渊源关系,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由家族的认同扩大到国家的认同,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团结,可谓善莫大焉,功莫大焉。编修中华包氏统谱的意义正在被广大宗亲所认识,这项工作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其次,制定规章制度。编修全国统谱,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工作规范,以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由旭初、选平等宗亲执笔,和瑶、国良、熙葆等宗亲参与制定了统谱“章程”、“原则与方法”、以及“凡例”等规章制度,经过几上几下征求意见、讨论修改,最后经全国宗亲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尽管这些章程和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它毕竟是我们在修谱道路上对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三,建立组织机构。修谱是一项事业,干事业需要人。根据选举,建立的由旭初宗亲任主任、和瑶等宗亲任副主任的修谱委员会,于2010年成立。几年来,在宗亲会的领导下,旭初主任带领大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现在统谱委员会进行了个别人事变动,这是宗亲会领导成员的正常分工调整,丝毫不会影响和改变整个机构的功能和职责,统谱的任务也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动而改变。
    为了保证完成修谱等族间工作任务,由旭初宗亲牵头筹备,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召开了两届全国宗亲代表大会,成立了由遵亮宗亲任会长、文钦等宗亲任副会长的中华包氏宗亲会。2012年,由训安宗亲牵头筹备,组建了由巨龙宗亲任会长、训安等宗亲任副会长的中华包公后裔联合总会。今年五月下旬,在无锡市召开了中华包氏宗亲会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宗亲会的工作,认真研究了族间团结问题,并对组织机构进行整合,选举新的组织机构领导成员,巨龙宗亲当选为会长,遵亮宗亲当选为荣誉会长,文钦、训安宗亲当选为常务副会长,“世界包氏宗亲联合总会”从此宣告诞生。这是我族最高权力机构,是修谱的领导组织,是完成修谱任务的重要条件。与联合总会同时成立的基金会,几年来在筹集事业经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确保了联合总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作者:包熙葆 (2013/12/26 23:36:3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2,142.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