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统谱进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修谱工作报告(五) 已阅:2005 / 回复:1(楼主)

二、基本经验
    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这是值得认真总结,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守的信念。
    提高对谱牒文化价值的认识,是做好修谱工作的前提。  
   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同,总是由少数先知先觉者影响和带动多数后知后觉者,教育和帮助少数不知不觉者。我族修谱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个现象的客观真实性。
    经过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洗礼,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在全国修谱热潮的影响下,我族旭初、国良、选平、中彬、训安、兴斌六位宗亲在网络上发出全族统谱的倡议,接着130位响应者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字。以后的几次全国性宗亲活动,像狮子滚雪球一样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宗亲参与进来。各级宗亲组织也由少到多,逐渐建立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宗谱是家族的历史,是家族的血缘纽带,是家族发展轨迹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存史、教化和资治作用;编修家族统谱,对于寻根溯源,认祖归宗,增强家族凝聚力,继承先祖光荣传统,推进和睦族群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具有共识的宗亲,曾经几次在首倡者的召唤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一起,共商族事。令人感动的是,有的柱着拐杖,千里迢迢前来参加活动。很多农村宗亲,自费参加全国活动。最远的云南宗亲,要坐30多个小时火车才能到达活动地点。这些都充分说明:家族的血缘亲情和谱牒的价值与意义,是把大家凝聚起来的粘合剂。宗亲分会工作做得好的浙江、云南、江西、福建等省的实践证明,凡是认识统一的地区,凡是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宗支,广大宗亲的修谱积极性就高涨;实践同时告诉我们,要调动广大宗亲的修谱积极性,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谱牒文化价值的认识,这是做好修谱工作的群众基础和基本前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提高广大宗亲的认识,需要领导者和觉悟者去做,而领导者对谱牒意义认识的提高、深化与统一,就显得更为重要。
    先知先觉者的认识,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来源于遗传基因和祖辈的影响,来源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启迪,来源于权威者的感召,来源于朴素的宗族感情。其中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大多来自朴素的宗族感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由朴素的感情和社会影响所激发的积极性是感性的、短暂的,是难以持久的。特别是从这些先知先觉者中挑选出来的领导者,如果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不继续学习和实践,将会落伍于时代潮流。广大宗亲、尤其是直接参加修谱的宗亲代表,面对这一全新的文化形态,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近年来提出了《弘扬根祖文化,振兴历史文脉》的命题,指出:“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和传承体系,由此构成本民族特有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并在其文化传承、升华凝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文化崇拜的精神支柱和风俗礼制,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共同基石和根祖文化。谱牒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它纵贯了五千年华夏文明,载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夏的三大支柱;它涵盖了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炎黄子孙认同华夏文明的共同基石;它蕴含了多学科的文化元素,是解读历史、剖析社会、传承文明的典章文献”。李吉教授特别讲到:“要承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建谱牒文化的科学体系。”
新世纪家族文化的复兴,是通过家族认同,血缘关系给我们以心灵上的归宿,它将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理论的深厚与成熟,是提高认识和坚定信念的基石。有志于参加修谱的宗亲,要加强学习,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谱牒知识与技能,为修谱作出新贡献。我们要从“谱牒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这样的高度,把学习、领会、宣传、应用、弘扬谱牒文化推向一个新阶段,掀起一个新高潮,以此,把广大宗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开创万众一心投身修谱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包熙葆 (2013/12/27 0:24:5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027.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