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统谱进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修谱工作报告(十六) 已阅:1454 / 回复:1(楼主)

6、创办《中华包氏宗谱研究》(暂定名)期刊。读谱开始后,就有宗谱研究成果、读谱问题发现、疑难问题解决建议等问世。编辑《中华包氏宗谱研究》期刊,及时刊发这些内容和修谱动态,对于向各地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动员更多的人参加研究,统一认识,集中智慧,都非常必要。同时,《天下包氏》和《包氏人物传》不是一时能够出版的,其资料也需要几经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才能保证出版质量。发挥期刊出版的及时性优势,每期刊发几个宗支和一、两个人物的介绍,一是可以启发和催促其他宗支撰写,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二是可以将资料及时反馈给有关方面,以求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征求修改意见,确保宗谱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要把《中华包氏宗谱研究》办成修谱的宣传站、资料整理的库房、半成品加工的车间、信息交流的窗口、问题研究的中心、专题报告的讲坛和对策制定与发布的前哨。
    7、进一步完善字派的编写。字派,即行辈字派,是表示辈份的字。它是宗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之一,也是宗谱的重要内容。修谱,必须要修订行辈字派。字派对应世系,是世系的文字代码,表示一个人在家族中的世次位置。统谱,一定要统一行辈字派。否则,一个人在家族中的世次排行,除了本人告知或查谱外,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制订行辈字派时,既要考虑字意,又要照顾读音和字形适宜起名;既要讲究单个字的意义,又可以将全文写成一首诗。整首诗不仅要反映当代族人的文学水平,以在万家姓氏中显示包氏的荣光;更要反映宗族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以便对族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还要顾及到便于起名和尽量回避宗支原有字派的重复字。
    如何对待首届宗亲代表大会原则通过的百字文统谱行辈字派?一些宗亲提出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希望进一步完善,以臻完美”。在统谱玉成之前,提出讨论,很有心要,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参加研讨,集中更多更好的意见。这个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字派本身,二是字派运用。  
    对于字派撰写来说,重点当在字派本身。对百字文字派的讨论属修谱方案的讨论范畴,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能够受到大家的重视。修谱委员会将在编辑部设立字派编写组,请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宗亲报名参加这项工作。
    8、撰写“线谱”编修大纲。线谱,是世系谱的重点,是我们创修的全套宗谱的最核心部分。宗谱,是记录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宗谱的起源阶段,只有线谱,称挂线谱。现在宗谱内容的构成,达到史、志的标准,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增加与完善的结果。编纂中华包氏宗谱,要从编纂线谱开始。修谱方案确定后,首要任务就是撰写“线谱”编修大纲。以后,还要陆续撰写其它卷的编修大纲。各卷编修大纲撰写好以后,紧接着就是撰写《凡例》。
    有人问:修谱,为什么要撰写大纲?
    首先,谱,是文献典章。修谱与写书一样,需要构思。我们写一篇文章,动笔前都需要进行构思。这样构思的内容,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提纲;
    其次,写一部书与写一篇文章不一样,其构思比写一篇文章要复杂得多。写一篇文章的构思可以存放在写作者的脑子里,但是,写一部书就需要将其构思写成书面材料,以供写作需要,防止材料运用和布局谋篇发生混乱;
    第三,修谱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很多人参加的工作,并且要保证参加的人都能按照执行主编的意图行事。执行主编的意图,体现在根据修谱的指导原则、内容安排、编辑要求等修谱方案的精神撰写的编修大纲里。
    编修大纲,就是组织设计宗谱的篇章结构,体现编修者的总体思路。大纲,是帮助编修者在编修过程中照顾全谱的逻辑构成的编修设计图。在宗谱编写过程中,编修者的大脑负担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认真编写大纲,动起笔来就会被各种材料所干扰,影响宗谱材料的正确运用,容易出现各种差错。编修大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有动笔前把大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宗谱框架,从而确保编修工作的顺利进行。“磨刀不误砍柴工”。撰写好宗谱编修大纲,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编修大纲何时撰写为好?在修谱方案确定后撰写是必然,但最好在研读宗谱掌握情况后撰写或修正。

作者:包熙葆 (2013/12/27 0:42:0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5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888.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