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统谱进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阐述修谱方案(二) 已阅:1223 / 回复:3(楼主)

2、结构:所谓结构,就是谱的组成部分及其搭配形式。
    首先,要从这次创修的性质定位谈起。我们创修中华包氏宗谱,不是随意创造和凭空捏造的杜撰,是在全族各宗支族谱大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宗谱资料的整理分析,按照谱牒学规律和规范进行编修,并将正史和方志中涉及我族的资料补充进来。因此,此次创修的性质,应该定位在“‘大收集,大整理’基础上的科学归类”。“大收集”,就是对天下包氏宗谱进行全方位的收集、汇总,它是创修中华包氏宗谱的内容基础和前提条件;“大整理”,就是对收集、汇拢来的宗谱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梳理关系,厘清史实,辨别正误;最后,进行科学归类,编纂辑成。
    其次,从宗谱概念及其功能看。我们是在修谱,而不是在做别的事。修谱,当然要紧紧围绕宗谱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王鹤鸣先生将宗谱定义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好理解,也是大家都公认的。因为,修谱的宗旨就是“奠世系,序昭穆”。世系,是谱牒的基本特征。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那么,再从宗谱的发展阶段及其功能嬗变看。宗谱经历了起源阶段所承担的优生优育的社会功能、形成与发展阶段所担当的主要是佐选仕官的政治功能、兴盛阶段的道德伦理功能,到时下继承与创新阶段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我们编修宗谱应当考虑弘扬与传承宗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我族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繁衍子孙,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最有影响的就是胥公和拯公的思想精神。将胥公和拯公为代表的包氏先贤们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及其凝炼的思想精神纪录起来,传承下去,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应是编修宗谱的目的之一。
    第三,从宗谱体例的发展演变结果看。宗谱,是由记录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宗谱的体例,有个发展过程,起始是家族世系表和简单的序言,而后向史书体例看齐,逐渐增加志、传、图,即人物传记,祠堂、祀产、坟茔、艺文等志,坟墓、祠堂等图,以及世系表之外的图表,如科弟表,如此,族谱在体例上现在已经达到史书化。
    鉴于以上三点考虑,我认为这次创修的中华包氏宗谱,是在“大收集、大整理”的基础上,对我族各分支宗谱资料进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归类。在收录内容选择上,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系,记录氏族繁衍脉络;二是文典,反映氏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体例安排上,要接近史书标准。对收录内容进行分卷安排,可以这样进行:世系卷含线谱(世系谱)和传谱(世表谱),这是宗谱中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线谱定位,传谱定论。文典卷的分类,需要讨论。我建议作这样的安排(以下内容可以合并或延伸,并可视内容多少合集成册):渊源(流)集、序言集、恩荣集(含诰命、勅书、奏议、像赞、族节、恩例等)、人物集(传记,含百岁老人名录等)、文物集(含祠堂、牌坊、书院义熟、墓园、古谱或宗支族谱等)、居住点集(郡望支派,移往始末,繁衍播迁情况与宗支始迁祖居住地介绍)、墓志铭集、族规家训集(宗法、家范、章程、乡规民约等)、风俗民情集、艺文集(家传著述和各分支字派,包括诗赋、文章、寿文、祭文、名人字画等文献)、大事(事件)集、跋(后记)集。

作者:包熙葆 (2013/12/27 0:50:2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709.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