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雁山高隐 (一) 已阅:1967 / 回复:1(楼主)

雁山高隐
                              
                      ——包宅访古
                              
                                许宗斌

             (注:此包宅是浙江乐清芙蓉包宅村)
                                      
      在包雷渊之后,明嘉靖、万历年间,芙蓉包氏中又出了个包思源。包思源名气不及包雷渊大,各种《乐清县志》里均不载其名,但在《芙蓉包氏宗谱》里有关他的诗文却甚多。这些诗文作者多是当时名公。如作《思源公传》的张德明,乐清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安徽宁国知府、广东左参政。在任京官期间曾分校礼闱(进士会试考官),魏广微、董其昌皆出其门下。作《雁山高隐诗序》的吴宝秀,字汝珍,号惺台,平阳河前(今属苍南龙港)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南康知府。在南康知府任上时,因榷税事忤税监巨璫李道,遭诬陷逮系诏狱,形成震动朝野的吴宝秀冤案,幸得众多正直大臣和太监田义搭救,最终获释,贬为庶民,回乡后一年病故,天启时追封为太仆少卿。还有年辈晚于包思源,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书画家何白,也曾写诗追颂过包思源。

      据张德明《思源公传》,包思源名洪偃,字大休,思源是其别号,系芙蓉包氏第九世。父亲包筠溪是个隐居的读书人,在包思源襁褓时即已去世,因此包思源年少时处境十分艰难,“寒灯孤影,四壁萧然,无期功强近之亲可操门户,茕茕孑立,其凄惨不可名状”,赖母亲卢氏鞠育成人,三十岁才娶亲。婚后与妻子勤俭持家,靠经营蚕桑,“铢积寸累,由月而岁,家业日隆隆起焉,遂称素封之家”。对发家致富后的包思源,张德明概括了两点,一是“富而好礼,俭而好施”。宗党邻里急难时有求于他,即倾橐济之,毫无吝色。借钱给困难户,他只收回本金,甚至将借券一烧了之。二是“毋忘先训,笃好斯文”,重视对儿子包光闾(字宗耀,号文辉)的培养,每令之负笈远游,尊师取友。据何白为包光闾作的《文辉公传》,光闾曾受父亲之命,远赴黄岩,拜在名师叶雄飞门下,因学业优异,被两浙督学伍公列为优等。吴宝秀《雁山高隐诗序》也概括了两点,一是“性刚介不阿,乡有不平事,咸往质之”,“见义且勇于赴排众吻”,二是“克孝克友,克慈克爱,乡闾慕而敬之者众矣”,因此,“洵称世之隐君子,与其曰高隐,谁谓不宜?宜诸君子之歌且咏也!”

      所谓隐士,人们一般理解为商山四皓、严子陵、林和靖一类高蹈避世者,在乐清,则如朱希晦那样的人物庶几可称隐士。像包思源这样善于生产、关心乡闾俗务的人,你可以叫他“励志男”,叫他“好同志”,但称他为高隐,有人不免心存疑惑。吴宝秀在《雁山高隐诗序》里先提出这个问题:“夫山林丘壑间,其人稠矣棼矣,鄙矣朴矣,直乡人云尔,何足当其‘隐’之云?”意谓像包思源这样质朴的人,在山区很多,看起来就是个村夫,为何称他为隐士?吴宝秀是这样解释的:

盖所谓隐者,宜见而潜,宜进而处,宜高华崇秩而心实厌旃以自藏晦,若玄豹之在雾,若虬龙之在渊,若冥鸿灵鷟之不可樊笼,若麟虞之不可羁系。而弘景之隐为山中宰相,陶潜之隐为五柳先生,玄真、严光之隐于渔,康伯之隐于药,商山之隐于弈,宜僚之隐于丸,庚桑之于垒焉而隐,杜陵之于吏焉而隐,则隐亦殊途焉。包君之于雁山,意其若斯乎?以君之才,何难烦剧,以君之义,何难批鳞,以君之德,何难辅世,而卒落落焉不为脂韦,终为泉石逍遥,可谓高世之士,藏名之人,盘薄尘中,超然物外者与!一乡之中,皆翘君为山斗指南,德可知矣。


作者:000001 (2014/11/14 16:51:01)   回复此贴
  回复:雁山高隐 (一) 第 1 楼

包氏大量的传统文化存在于民间,亟需实事求是地深入发掘总结。这件事,他姓朋友已在帮助我们做,我们包姓人自己要加把劲了!  

作者:000001 (2014/11/14 18:42:1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4,62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