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和瑶老先生侧记 已阅:1611 / 回复:0(楼主)

和瑶老先生侧记
第一次见到和瑶老先生,是在合肥。老先生满头的银发、矍铄的精神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老先生虽然年届耄耋,但一颗红心却比一般的年轻人更加火热,尤其热衷于家族事业。
和瑶老先生退休后,曾自费到重庆、合肥、江西等地寻宗溯源,撰写了《寻宗溯源记》、《孝肃包公家族考略》等诸多文献,其中《孝肃包公家族考略》被新加坡天圣坛办的刊物采录发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孔繁敏教授为之作序,称赞道:“《考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合肥会议,是我包氏家族的一次盛会,和瑶老先生在此次会议上被公推为顾问委主任,这是包氏族人对老先生的德与能的充分肯定,充分尊重!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和瑶老先生举荐的顺武宗亲被任命为修谱委常务主任。顺武宗亲,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是修谱委不可或缺的人物。和瑶老先生举贤任能,足见老先生目光之敏锐,胸怀之博大。
企业家协会成立之际,和瑶老先生不辞辛劳,从西南边陲的贵州凯里奔赴东海之滨的上海,老先生对家族事业的热心由此亦可见一斑。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老先生始终不忘对族谱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很多价值很高的史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虽然,还有极个别的宗亲对老先生的研究不以为然,但老先生却不愠不火,耐心解释。每每想到这些,不由人不肃然起敬!
得知包氏族人为河南开封筹建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而捐赠包公塑像时,老先生又慷慨解囊,捐献五百元人民币。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这五百元是何等的区区不足挂齿,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和瑶老先生已经为家族奉献了多少热血;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和瑶老先生的退休工资是怎样的微薄——贵州凯里,地处西南边陲,经济条件与东南发达地区无法相提并论。
这五百元,代表的是一颗为家族事业倾情奉献的热心,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在我们对和瑶老先生满怀崇敬的时候,也许老先生依然在伏案研究着族谱;在有些人对和瑶老先生评头品足的时候,也许老先生正在思考着如何家族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境地。
除了向老先生学习,除了向老先生致敬,我们也许还应该做点什么……


包和瑶简介
包和瑶,贵州凯里人,生于1 9 3 0年腊月初九酉时。出身贫寒,仅上过两年小学, 1 9 5 0年参军,在军中补习文化,1962年考入贵州函授学院亦工亦读,获大专文凭。是中央团校第11期学员。
    1950年9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中央团校中南分校西南班党支部委员、贵州汽车制造厂团委副书记、共青团贵阳市委常务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贵阳粉末冶金厂、贵阳无线电二厂等厂厂长;贵阳冶金矿产工业公司党委委员兼机关党支部书记;贵阳南侨公司总经理等职。曾获劳动模范、贵州省电子工业系统和贵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退休后研讨氏族的传统文化,自费到重庆、合肥、江西等地寻宗溯源,撰写了《寻宗溯源记》、《孝肃包公家族考略》、《包氏的孝肃家风》、《包氏立姓始祖包胥事略》等论文和包拯公祭文。《孝肃包公家族考略》曾被新加坡天圣坛办的刊物采录发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孔繁敏教授著序说:“《考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2010年撰写的《忠臣门包氏的传统文化》在《中华姓氏网》的《中华包氏论坛》上发表后,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不到两年时间,点击率达10500多人次,成为编修中华包氏宗谱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0年在首届中华包氏宗亲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包氏宗谱编修委员会副主任。
   2011年在中华包氏第二届宗亲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首届中华包氏宗亲会常务理事兼中华包氏宗谱主编。
   2012年8月在浙江嘉善召开的中华包氏宗亲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明确为中华包氏统谱名誉总编。
  2013年5月世界包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时,被选为总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主任。
   2013年11月2日在世界包氏宗亲联合总会顾问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推选为顾问委员会主任。
   2013年11月4日任中华包氏宗谱编修委员会荣誉主任。


作者:池州包国胜 (2014/12/10 21:16:0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753.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