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宗谱撰修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福建屏南上凤溪村包氏字行 已阅:2707 / 回复:3(楼主)

自一世起:“林文 元仕永廷朝 文元亨利贞 兴年春好景 世代振乾坤”我是19世的“代”,后续我不知道了,这宗祠对联的确有:
抗疏表清风,名标北宋;
谈经综鲁论,位镇东京。
——佚名撰福建省屏南县屏城乡凤溪村包公殿(1)
    屏城乡上凤溪村,环境幽美,一条清悠的小溪从中穿过,一座二十多米长的挑梁式风雨桥横跨两岸,岸边古木葱茏,桥南靠山处有一座南方少有,屏南独有的庙宇——包公殿。包公殿是一座白墙、黑瓦,重檐翘角歇山顶的清代建筑。面积约60多平方米,四扇抬梁式的殿堂小巧精美,古朴庄严。其后方神台上正中塑像面如锅底,双目如电。左右是两尊面目端庄的文官,两边各塑两员虎将。神台前上方是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藻井,藻井四周镶嵌四龙八凤木雕。殿正中有两副对联(见1、2联),联语内容充分说明该殿供祀的乃是北宋名臣,人称青天大老爷的包拯。以此类推,左右文官中有一位应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孙策,两边的四员虎将该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供祀包拯的庙宇,北方地区较多,南方较少。上凤溪村为何不建佛寺或其他神庙而独建包公殿,原因难以稽考。但多数今人之见,均认为上凤溪乃屏南包姓人口的发祥地,现该村居民中包姓占绝大多数,而包拯又是包氏家庭足以引为自豪的历史人物,因此,上凤溪人建包公殿供祀包拯也在情理之中。


有大勳于家国,元昭祀典;
以正气还天地,宜系盛名。
——佚名撰福建省屏南县屏城乡凤溪村包公殿(2)

[B][/B]


作者:bdq002 (2009/3/3 9:39:43)   回复此贴
  回复:福建屏南上凤溪村包氏字行 第 1 楼

陕西.安康 包氏字辈:
绍建成能(龙)选(显)明廷富贤英。

作者:222.77.49.* (2009/3/3 11:01:18)   回复此贴
  回复:福建屏南上凤溪村包氏字行 第 2 楼

自一世起:“林文 元仕永廷朝 文元亨利贞 兴年春好景 世代振乾坤”我是19世的“代”,后续我不知道了,这宗祠对联的确有:
抗疏表清风,名标北宋;
谈经综鲁论,位镇东京。
——佚名撰福建省屏南县屏城乡凤溪村包公殿(1)
    屏城乡上凤溪村,环境幽美,一条清悠的小溪从中穿过,一座二十多米长的挑梁式风雨桥横跨两岸,岸边古木葱茏,桥南靠山处有一座南方少有,屏南独有的庙宇——包公殿。包公殿是一座白墙、黑瓦,重檐翘角歇山顶的清代建筑。面积约60多平方米,四扇抬梁式的殿堂小巧精美,古朴庄严。其后方神台上正中塑像面如锅底,双目如电。左右是两尊面目端庄的文官,两边各塑两员虎将。神台前上方是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藻井,藻井四周镶嵌四龙八凤木雕。殿正中有两副对联(见1、2联),联语内容充分说明该殿供祀的乃是北宋名臣,人称青天大老爷的包拯。以此类推,左右文官中有一位应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孙策,两边的四员虎将该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供祀包拯的庙宇,北方地区较多,南方较少。上凤溪村为何不建佛寺或其他神庙而独建包公殿,原因难以稽考。但多数今人之见,均认为上凤溪乃屏南包姓人口的发祥地,现该村居民中包姓占绝大多数,而包拯又是包氏家庭足以引为自豪的历史人物,因此,上凤溪人建包公殿供祀包拯也在情理之中。


有大勳于家国,元昭祀典;
以正气还天地,宜系盛名。
——佚名撰福建省屏南县屏城乡凤溪村包公殿(2)



作者:bdq002 (2009/3/18 20:42:40)   回复此贴
  闽杭包氏 第 3 楼

闽杭包氏
包氏一族,相传乃“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侯,遂以国为姓。”“春秋时,远祖申包胥仕楚平王,为大夫。”“鲁定公四年,包胥公之子孙不以国为氏,而以祖之字为氏,吾族得姓实自此始。自此而包姓著矣。”(注:摘自《庐丰谱》序)。北宋名臣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也有相同的说法:“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申包胥仕楚为大夫。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闽杭包氏属其中的一支。
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注:摘自《庐丰谱》序)。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纯白的生卒时间,旧谱大都未载,现已难以查考。配钟十娘,子一:七郎。始祖考妣暨二世祖七郎合葬于南蛇渡圩下首河岸(子附父葬),为光绪戊申年重修。由于汀江棉花滩电站的兴建,祖坟所在地成为库区,其右肩上的三世祖三九郎坟地也在库区内,行将淹没。省内外族裔共同出资,于1999年春,将始祖考妣暨二世、三世祖金骸一同迁葬于距小陈坑村口不远的银子凹。
二世、三世祖均单传。至四世,有兄弟五人,依次为:千一郎、千二郎、四八郎、四五郎和四三郎。长房千一郎率先踏上祖先走过的艰难坎坷的迁徙之旅,迁至庐丰黄坊下村,后迁上村,为黄坊包氏一族的开基始祖。配李一娘,子五: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和万五郎。五世祖诸兄弟开始了大规模的外迁行动:万二郎辗转迁往江西赣县长洛,万三郎迁蓝家渡觉坊(今本县蓝溪镇觉坊村),万四郎迁江西于都,万五郎迁庐丰东溪(今本县庐丰乡丰济村)。此后,各房支族裔不断有外迁者,近者有往长汀、连城、永定、武平等地;远者往广东、江西、湖南、浙江、贵州、四川、陕西各省。其中以庐丰东溪支系外迁最多。后来又还有不少再迁徙的,现今聚居在四川南溪县的族裔即是从东溪迁贵州长寨后又转迁至南溪的。目前,人口在千人以上的聚居地,已知的就有:广东的河源、翁源、英德,广西的合浦,贵州的凯里,四川的南溪等。
根据“《闽杭包氏族谱》八修编辑委员会”(“八修”谱局)的不完全统计,奉纯白为大宗的各地小宗谱本,已知和已收集到的不下30种。闽杭包氏族裔已繁衍发展到30余代,不下八万之众,还有部分因工作关系散居全国各地及移居港台、海外者。纯白裔孙主要聚居地有九省(区)百余处:
1、福建省
上杭县:小陈坑、觉坊、黄坊、庐丰东溪、湖坊、城关。长汀县:大同罗坊、汀州镇五通门、策武德联冈下、斗哩、新桥。连城县:四堡洋背、石柱下。永定县:凤城镇、礼田坝、仙师宫。武平县:山峰下,朝阳坊、象洞。还有漳浦、建宁、厦门、福州等地。
2、江西省
赣州、赣县的长洛乡、龙头、太源,会昌县的竹子坝、塘迳、水洒坝以及瑞金市的武阳罗石、谢坊大嵊姜屋、冈面菖蒲塘、渡头、上圩窖、九堡兴田狗迹坑、瑞林上芫茶寮、大柏地,于都县的葛坳(梓龙甲)高坡,兴国县的衣锦乡点茶嵊,宁都县的肖田银村、黄陂街头,石城县的长冈、步坝,定南县的车步乡神仙岭下、樟下,龙南县、安远县,南康市的东山镇上龙村岩石下,万安县的宝山乡榭坊村、棉津,乐安县,万载县的茭湖以及奉新县和修水县等地。
3、广东省
河源市的东源县蓝口镇礤下管理区和河源市区,翁源市的乌石冈坝子圩,英德市的石灰镇镇管理区、大镇镇,番禺市人和圩以及合浦三鸡地,电白市等地。
4、广西壮族自治区
梅寨、桂林以及柳州马平县等地。
5、贵州省
三都、榕江、余庆、定旦、施秉、镇远、铜仁、凯里、石阡、贵定、江口、独山、剑河等地。
6、四川省
南溪县、巴县、建为县五通桥等地。
7、湖南省
辰溪,浏阳县官渡镇黄花村,桃源县鱼网溪,常德县,益阳县,桂阳,以及汝城等地。
8、浙江省
衢州市、福海、台州市浦城、龙泉大沙、严州建德等地。
9、陕西省
商州、西安等地。

作者:218.95.20.* (2009/10/11 16:19: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529.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