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请 包诚 宗亲赐教 已阅:2682 / 回复:6(楼主)

请包诚宗亲赐教:
   宗亲对“包氏源流世系图”的评论,作者感谢!
   看了评论以后,不知包诚宗亲站在什么立场使用令人费解的语言暂不提,就评论论点,有几点需要宗亲赐教。
   一,应不应该承认神话时代,陈云给黄帝陵题词说“炎黄子孙,勿忘吾祖”是不是主观“硬搬列先祖。”
   二,“弗能纪其事”是否就是没有其事。季连之三哥彭祖殷末灭之,熊丽同在殷末,实际已记了,如何理解“史记”中说“季连之苗裔曰粥熊”之词,是否考之!否则就不用考了。
   三,历史上某些有污点的人的后代是否就不应该承认他们是氏族的先祖。
   四,历史学家出书指出“桐城谱漏洞百出,存在世系混乱,名讳不符,封诰不实,诸多问题”包诚也应该知道该谱是捏造,我们是否要以其为标本?
      氏胄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永乐路58-4号
    邮编:550001
    姓名:包和瑶
    手机:18985035083
    电话:0851-7851983 6833102
电邮:gyhifi@gynic.net

作者:包尊敬 (2009/7/11 22:49:12)   回复此贴
  复 包和瑶先生 第 1 楼

包和瑶先生:
    网上久违了!今从你的四条质问,勉为其难谈点认识,请不吝指正。
  一、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宗谱上所列的当是本姓氏直接血缘关系的祖先。史家柏杨把中华人的活动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盘古、十纪、三皇、五氏时代),传说时代(五帝时代),半信史时代(夏商周三代时代),信史时代(从纪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现在,史学考古学对“神话”与“传说”尚无法考证,而有人竟能从中择定血缘关系的先祖,真是匪夷所思。
  二、关于《史记楚世家》中的三句话。
     “弗能纪其世”(不是你说的“弗能纪其事”)。因季连家族自其孙穴熊起便衰落了,社会地位降低且居无定所,所以司马迁说自己弗能纪其世。世:家世,世系。
     “殷之末世灭彭祖氏”。你说“季连之三哥彭祖殷末灭之”,与原文的意思不对头,主要是看丢了一个“氏”字。“氏”,表示宗族的称号。“殷之末世”当为帝辛(纣),杀绝了彭祖蕃衍下来的整个宗族。此事件当发生在彭祖身后一千一百多年,焉能与他的远末侄孙熊丽扯在一起,他俩约隔三十多代了。
    “季连的苗裔曰鬻熊。”“苗裔”者,远末子孙之称也。鬻熊是季连的第几代孙也搞不清了,因此太史公只能以“苗裔”称之。据你的口气,好象对这句更有深层的考证,能否告诉我一点?
    我常爱“考”,但对你编的《世系图》中说鬻熊是“周武王之师”,我怎么也考不出来。
  三、是指申侯吧?这个奸贼怎么变成包氏的先祖?就凭一个“申”字吗?胡编至极了!
  四、据说,桐城《包氏宗谱》肇修于清康熙39年(1700),历经乾隆27年(1762)、嘉庆五年(1800)、道光28年(1848)、同治13年(1874)、光绪30年(1904),到最近的1999年,共已七修。肇修时,离孝肃公逝世630多年,由于资料欠缺且受造作之风影响,故难免有虚、错、漏之处。但你说“该谱是捏造”,这样全盘否定是不对的,是不公正的。其实桐城包氏宗谱里的许多资料,清时合肥一些方志上都争相引用,恐怕比贵我等地的宗谱优秀呢!
  1999年的第七修宗谱,以梦和公名下三大房为基础,兼收皖南、江西、河南等地裔众,规模大,成绩也大,但我觉得主要缺点是没有把好校印关。编修者都很辛苦,又不取报酬。特别是主编包训严,字峻甫,又名鹤龄,桐城人。他生活艰苦,抱病工作,勤恳诚实,一心为公,给他的2500元津贴费也全数交公。宗谱初成后,仍孜孜不倦继续整理润色,直到2004年病逝。这位忠义之士,值得我们尊敬与怀念。
  文革中,合肥《包氏宗谱》遭受浩劫,内容一致的桐城谱更显珍贵,成为合肥包族(包括肥东、合肥、桐城、舒城等地)的传家之宝。
  包和瑶先生,你为宗族作的贡献很多,三上四川,一赴江西,自费跋涉千里搜集资料,平日又博览群书研究族史,此精神委实可嘉,连你家人的热心支持也令人感动。但我们不赞同你准备为包氏《统谱》如此胡编世系。你问我站在什么立场,我站在包家人的立场,站在想维护包姓族尊严的立场,站在想维护孝肃公声誉的立场,也站在拥护合肥包族(包括肥东、合肥、桐城、舒城等地)应成为全国包族核心的立场。既是争论,“顶撞”是难免的,我有什么“令人费解的语言”,欢迎你直言相告。
                    


                  包 诚


作者:61.164.101.* (2009/7/18 7:19:54)   回复此贴
  回复 包和瑶先生 第 2 楼

包和瑶先生:
   网上久违了!今从你的四条质问,勉为其难谈点认识,请不吝指正。
   一、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宗谱上所列的当是本姓氏直接血缘关系的祖先。史家柏杨把中华人的活动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盘古、十纪、三皇、五氏时代),传说时代(五帝时代),半信史时代(夏商周三代时代),信史时代(从纪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现在,史学考古学对“神话”与“传说”尚无法考证,而有人竟能从中择定血缘关系的先祖,真是匪夷所思。
   二、关于《史记楚世家》中的三句话。
  “弗能纪其世”(不是你说的“弗能纪其事”)。因季连家族自其孙穴熊起便衰落了,社会地位降低且居无定所,所以司马迁说自己弗能纪其世。世:家世,世系。
   “殷之末世灭彭祖氏”。你说“季连之三哥彭祖殷末灭之”,与原文的意思不对头,主要是看丢了一个“氏”字。“氏”,表示宗族的称号。“殷之末世”当为帝辛(纣),杀绝了彭祖蕃衍下来的整个宗族。此事件当发生在彭祖身后一千一百多年,焉能与他的远末侄孙熊丽扯在一起,他俩约隔三十多代了。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苗裔”者,远末子孙之称也。鬻熊是季连的第几代孙也搞不清了,因此太史公只能以“苗裔”称之。据你的口气,好象对这句更有深层的考证,能否告诉我一点?
   我常爱“考”,但对你编的《世系图》中说鬻熊是“周武王之师”,我怎么也考不出来。
   三、是指申侯吧?这个奸贼怎么变成包氏的先祖?就凭一个“申”字吗?胡编至极了!
   四、据说,桐城《包氏宗谱》肇修于清康熙39年(1700),历经乾隆27年(1762)、嘉庆五年(1800)、道光28年(1848)、同治13年(1874)、光绪30年(1904),到最近的1999年,共已七修。肇修时,离孝肃公逝世630多年,由于资料欠缺且受造作之风影响,故难免有虚、错、漏之处。但你说“该谱是捏造”,这样全盘否定是不对的,是不公正的。其实桐城包氏宗谱里的许多资料,清时合肥一些方志上都争相引用,恐怕比贵我等地的宗谱优秀呢!
   1999年的第七修宗谱,以梦和公名下三大房为基础,兼收皖南、江西、河南等地裔众,规模大,成绩也大,但我觉得主要缺点是没有把好校印关。编修者都很辛苦,又不取报酬。特别是主编包训严,字峻甫,又名鹤龄,桐城人。他生活艰苦,抱病工作,勤恳诚实,一心为公,给他的2500元津贴费也全数交公。宗谱初成后,仍孜孜不倦继续整理润色,直到2004年病逝。这位忠义之士,值得我们尊敬与怀念。
   文革中,合肥《包氏宗谱》遭受浩劫,内容一致的桐城谱更显珍贵,成为合肥包族(包括肥东、合肥、桐城、舒城等地)的传家之宝。
   包和瑶先生,你为宗族作的贡献很多,三上四川,一赴江西,自费跋涉千里搜集资料,平日又博览群书研究族史,此精神委实可嘉,连你家人的热心支持也令人感动。但我们不赞同你准备为包氏《统谱》如此胡编世系。你问我站在什么立场,我站在包家人的立场,站在想维护包姓族尊严的立场,站在想维护孝肃公声誉的立场,也站在拥护合肥包族(包括肥东、合肥、桐城、舒城等地)应成为全国包族核心的立场。既是争论,“顶撞”是难免的,我有什么“令人费解的语言”,欢迎你直言相告。
                              


                                       包 诚


作者:61.164.101.* (2009/7/18 7:46:24)   回复此贴
  回复:请 包诚 宗亲赐教 第 3 楼

我们10月12号在合肥再讨论研究!

作者:包尊敬 (2009/7/18 20:45:34)   回复此贴
  回复:请 包诚 宗亲赐教 第 4 楼

请包诚先生
告诉联系电话!?

作者:包尊敬 (2009/7/18 20:46:32)   回复此贴
  致 包尊敬先生 第 5 楼

包尊敬先生:
      你不是说自己工作很忙吗?对敝文有何指示,你尽管在这网上说
  说,让大家也能参与讨论,让这个包氏网站也办得热烈一点。我非合
  肥亦非桐城人,千里迢迢赴合肥不容易。目前,你我也没必要电话
  联系,请原谅!

                           包 诚


作者:61.164.101.* (2009/7/19 10:32:0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38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