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现今包氏宗谱存在不足 已阅:1777 / 回复:5(楼主)

说的天花乱坠, 看的晕头转向, 结论究是什么?              
旧谱记载错漏, 谱师蓄意造假, 史实永难全清。
你俩所举各例,有的落在我处,准确程度近零。
过分以讹传讹,就是本着好意,也会招来嫌疑。                
还是遵平高见,尊重各地历史,任君各自道说。                
若是汇入统谱,岂非胡编乱造,令人啼笑皆非。                
耗资耗力办事,要有目的意义,否则劳民伤财。                
当前我们包族,弘扬孝肃精神,才是康庄正途!                

                     包 诚


作者:包尊敬 (2009/8/23 20:02:17)   回复此贴
  致 包尊敬先生 第 1 楼

包尊敬先生二人,2008年9月26日,在《包氏论坛》上发表了《阐述包拯的后裔》一文,颇有信口开河、哗众取宠、混淆是非之嫌。2009年4月8日,我对其文谈了点随感,题为《大家觉得怎么样?》。最近,2009年8月23日,包尊敬先生却将敝文的标题改为《现今包氏宗谱存在不足》,不知是何用意?
   包尊敬先生爱说大话,而不敢正面参加辩论;爱搞小动作,常常删改网页,文过饰非,抵制不同意见。我希望他改弦易辙,走上正途为是。

                          包  诚


作者:61.164.101.* (2009/8/31 17:49:22)   回复此贴
  回复:现今包氏宗谱存在不足 第 2 楼

主 题: 阐述包拯的后裔  
阐述包拯的后裔
     看完《包公遗骨记》,接下来两天又花了一点时间,找了一点相关资料,研究了一下包拯和包氏后裔的分布。这些资料主要包括:
    1,孔繁敏《包拯年谱》和《包拯研究》;
    2,程如峰《评镇海衡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先生家世考》;
    3,殷光中《润州包氏宗谱考略》;
    4,许怀林、周春林《从南城包氏宗谱看包姓的源流关系》;
    5,包先立、陈照运《包氏支谱记述》。
    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董氏、长媳崔氏、次子绶等人的墓志,包拯前后的世系是这样的:
    包士通——包令仪——包拯——长子包繶(早卒)、次子包绶——包文辅(繶生,早卒)、包永年(繶嗣子)、康年(未禄而卒)、耆年、彭年(未禄而卒)、景年(以上四人均绶生)——包完(永年生)

    但是,据现在所存家谱资料,包氏后裔的记载却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以下六个系统:
一,在发掘包拯墓志的过程中,程如峰等人在安徽舒城和桐城分别发现了两部保存完整的《包氏宗谱》。舒城谱修于民国间,14本,始迁祖为包相,明代由合肥迁移到舒城山区包家洼;桐城谱修于光绪间,24本,始迁祖为包裕祯,元中期由合肥迁移到桐城。上面提到的资料5,包先立、陈照运《包氏支谱记述》介绍的陕西西峡谱,即是桐城谱。这一系统记载的世系是:
    包世忠——包令仪——包拯——包繶——包绶——
    显然是不大准确的。原因是中途老谱被毁,续修时补上的,至于出现綬是繶子,可能是当时补修时,修谱人从年龄来判断的。繶公生于1026年,綬公生于1058年,兄弟岁数相差32岁。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是包玉刚的支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但它的记载最“靠谱”:
    包业——包袭——包仕通——包令仪——包拯——长包繶(一名绪)、次子包绶——包永年(繶子)、景年、松年、寿年、耆年、彭年
    1973年出土包拯墓志中不见的包业、包袭,谱中注解依据是包拯神道碑铭。由于它的记载和墓志基本相同(仅“士”和“仕”、以及包拯孙辈名字不完全相同)且多出两公(松年、寿年),后来《包拯年谱》即采用了镇海谱的记载。
    据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包拯第十二世孙包世懋为甬东支始祖,世懋弟世忠为衡河堰支始祖,包玉刚属于衡河堰支派,从包拯算起的话,他是包拯的第29世嫡系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从申包胥(春秋战国)、包咸(汉)、包恺(隋)、包融(唐),一直到宋代的包拯,这一谱把几乎包所有的名人都串起来了,但和墓志相比较则毫不相能,可能系攀附。虽然该谱声称始修于南宋,但它关于包拯子嗣的记载也多和墓志对不上,更说明其可靠性比较低。据说南城包坊村包氏后裔是包拯之兄的一系:包播——包经——包滨——,包滨出继给包繶为嗣子,这和墓志铭中是包永年的记载也矛盾,
合肥出土墓志铭载:包永年,繶嗣子,字延之,世为庐州合肥人,生于1070年,卒于1120年,公享年五十有一。初娶朝请郎致仕、累赠朝议大夫李公庭玉之女,再娶宣教郎、知凤翔府县事成公抗之女,晚又娶吏部林公邵之女,林氏亦先公早卒。子一人,曰完,尚幼。女三人:长适同郡俊士赖持正,即故亳州县主簿扩之侄也。次适无为军庐江县俊士文贯。二婿皆以才行称于时。余一女,尚幼。崔氏于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戊申卒。享年六十有二。
南城包坊谱载:包滨,繶继子,字若瓊,號七府君既奉崔氏终其天年於熙寧乙卯(1075)年挈家来省父母亦居包坊。而墓志载公生于1070年,熙寧乙卯1075年,才六岁,何来奉崔氏终其天年挈家来省父母亦居包坊?况且合肥既然发现包拯、包永年等墓志,又何来迁江西南城?


作者:61.164.101.* (2009/8/31 17:55:55)   回复此贴
  回复:现今包氏宗谱存在不足 第 3 楼

续上
四,浙江东阳包氏、金华包氏宗谱,记载系包拯孙綬公子寿年公后裔,后来经过证实考证包寿年系包耆年。
五,上海图书馆藏包氏宗谱,大部分始祖为包欽。据其老谱记载,包欽系包孝肅公孫太祝君諱綖公子,靖康二年初自合肥徒句容再徒江阴西舜乡即今文林。据文林族人包国良先生收集各方珍贵资料,证实考证包欽系包景年。
六,最后重点讲讲镇江包氏。过去我在研究丰润张家历史时,了解到张佩纶有一姊适丹徒包国泰之子包鎔,后来又找到该族包凤章(包国泰为凤章胞叔)的硃卷和殷光中《润州包氏宗谱考略》一文,才有可更深入的了解。丹徒包氏以唐集贤院学士包融为始祖,包拯为十三世祖,第二十五世祖包实为始迁祖,也是该族真正可靠的一世祖。润州包氏宗谱》修谱者对包实以上的世系,也并不肯定,而是多说并存。
    该谱卷二为“莲花宝卷”,或说是张田编篡的包氏谱系。具体为:
    包融——长谔、次佶——承赞(谔出,旁系略去)——伯(人+希)——处约——某——球——孟约——希颜——崇宪——得裕——应征——拯、拱、抗、持——繶、绶(均拯出)——孝鞠(绶出)——中复——克周——宗合——梦林——希逸——伯登——思宪——之邦——万化——密、实(迁润)、宫——
    可以看出,这和包拯墓志的记载有很大的不一致。据说,“莲花宝卷”曾经失而复得。道光年间重修宗谱时,修篡者虽然注意到它的记载与旧谱不一致,但因为它记载详细,所以依据它修辑,但旧谱世系也予以保留:
    包繶——文俊、文杰、文拯——松年、彭年、寿年(均文拯出)——(人及)——云岫——魁先、应龙、文龙——?——?——逸——容——廷芝——士达——允德——密、实、宫——
    不论是“莲花宝卷”还是旧谱,包拯前后的世系不仅和墓志对不上,而且彼此间也互异。真正真实的倒是包实以下的部分。据《润州包氏宗谱》多篇序言,镇江包氏由包融到包拯、再到包实,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迁徙过程。首先是宋灭后唐后,包融的后代由镇江一带迁到合肥,建炎年间,文龙从合肥迁移到真州(同时魁先迁泾县、应龙迁贵池),端平年间,包逸又从真州迁镇江,纯佑间,包廷芝回迁真州,到洪武初包实再次迁镇江。这个迁徙的过程是否可靠,也只能姑且信之了。
还有许多谱载包完之子各异,待考。据四川南溪包氏族谱所载《拯公上下五代示意表》的附注说:“拯公膝下有一义子包贵,以拯公为祖上,其后裔住河南省开封府,亦系包繶、包綬近亲,外人不得干究”。此情况在已看到的历史文献中尚未查及,有待进一步考证。
目前《包氏宗谱》古本珍藏很完整的,具有当今研究价值的家谱,系浙江景宁、泰顺包氏。其家谱追溯到隋朝,始祖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浙江泰顺、景宁县鹤溪镇等地,其支脉络与现在镇江包氏最大可能属于一脉!其宗谱始修于唐朝。至今宗谱和祠堂保存完好!
附浙江省景宁、泰顺包氏宗谱记载内容:
1、浙江景宁郑坑乡石柱村光绪八年的《包氏宗谱》记载:“拯,乳希仁,字文正,谥孝肃,丹阳库村序公系下孙也。登天圣丁卯科进士第八名,官仁宗朝谏医大夫。”谱中还写着:序公是包驮公第五世孙。
2、泰顺大安《包氏宗谱》记载:包融公是包驮公的第六世孙。互联网上的《包氏宗谱》记载:包拯公是包融公的9世孙。

作者:61.164.101.* (2009/8/31 17:57:04)   回复此贴
  回复:现今包氏宗谱存在不足 第 4 楼

[color=#EC008C][color=#000000]续上[/color][/color]
3、安徽合肥、浙江柳市《包氏宗谱》记载:包融公是申包胥公的第26世孙,第35世出包拯公。相隔也是9代。
4、泰顺大安《包氏宗谱》记载:包驮公第十世孙包全公,仕唐长溪令。全公第六世孙“添公,字公助,徙居庐州合肥县,讳包山,孝肃公讳拯,即其后也。”
5、浙江省文成县桂山凤狮《包氏宗谱》开头第三页,有大清嘉庆八年(1803)庠生朱存德撰写的《包氏分郡记》的记载:“大凡封姓郡,各有由来,或因任所,或即里居,虽所封各异,而追其本始,朔其原由,则固无不同也。兹谱旧序虽多,而合肥之分郡,盖并未言及。盖以考核之未详故也。余于乾隆丙午修葺库村包氏宗谱,阅其旧序,系全公自越州会稽徙居其地,会聚一族。余曾录之所云。有曰:包氏定郡,始于上党,即唐长溪知县全公,尚仍旧郡,亦未之改也。迨至宋添公,自温泰邑三都库村,徙居庐州合肥,三世孙拯公乃分郡合肥。考之旧谱,恬公(包恬,泰顺库村人,宋嘉定丙子(1216)举江南永州教授)尝记之曰:余于嘉熙二年戊戍(1236)春,欲修宗谱,因读旧谱支,始知孝肃公虽居庐州合肥,乃添公徙之也。而孝肃公是全公的八世孙矣。与侄太初京试,竟造其庐,讲明宗谱世系,南北虽异,其地而要之同一根柢也。核此,恬公之记载而合肥之所由来,不大彰明较著哉。”这八百年前的纪录,不能不说是个历史的铁证。
6、浙江泰顺的库村、大安、南峤、司前、玉岩,景宁的石柱,文成的凤狮、福泉、双洋包,穹口、李夏,乐请的柳市、芙蓉,永嘉的雁池,瑞安的荆谷,平阳的腾蛟、水头、竹楼,苍南的东店、桥墩、矾山、龙港,福建的霞浦,安徽的合肥等包姓,路隔千山万水,限于交通困难,彼此根本没有来往。但所有的宗谱,对唐代号称“三包”的“融公,子二,长何,次佶”的排列,却都如出一辙。
7、包全公出生于747年,与拯公999年出生,相距262年,给八世平分,每世32年多,与历史的25--30年一世,基本相符。
综合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包氏宗谱》各地都不是很完善,存在不足,许多修谱由于老谱被毁、遗失,全是靠前辈心记、回忆口传传抄或纯粹是传说,多有错漏。现在我们要以包拯及其子媳孙六人的墓志铭为依据,才是唯一正确的,才谈的上具有正确性、可靠性、权威性。倡议族人在搞好民族、家族的大团结前提下,共同努力,统一理清各地包氏家谱的世系,进行对接合谱,有序规范其字辈,重振家训,新编统一字辈,实现全国整体划一的包姓一家。把包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考证清楚,集众资、众人力量修成一部完整的《中华包氏大家乘》
                
                          
陕西安康 包选平
安徽天长 包尊敬  
                           2008年9月26日



作者:61.164.101.* (2009/8/31 17:57:55)   回复此贴
  大家觉得怎么样? 第 5 楼


                大家觉得怎么样?
说的天花乱坠, 看的晕头转向, 结论究是什么?              
旧谱记载错漏, 谱师蓄意造假, 史实永难全清。
你俩所举各例,有的落在我处,准确程度近零。
过分以讹传讹,就是本着好意,也会招来嫌疑。                
还是遵平高见,尊重各地历史,任君各自道说。                
若是汇入统谱,岂非胡编乱造,令人啼笑皆非。                
耗资耗力办事,要有目的意义,否则劳民伤财。                
当前我们包族,弘扬孝肃精神,才是康庄正途!                

                     包 诚


作者:61.164.101.* (2009/9/16 20:19: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2,42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