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预贺中华包氏全国宗亲代表会即将在江苏省扬州召开 已阅:1944 / 回复:0(楼主)

包氏传统文化述略
                        包和瑶耋撰于贵州省贵阳市
                                                       二零一零年清明

水有源,木有本,氏族皆有源。作为中华氏族之一的包氏,历史悠久,在神州大地可谓树大根深,赫然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由于包氏历史上的宗谱一再被毁,后裔修谱多为追忆传抄,虽然都以包胥为姓氏始祖,但对包胥祖之前的世系无确切记载,宗源族脉,各说不一,对包氏家族的精神文化亦无系统地阐述。现根据所掌握资料 各种有关历史文献和包氏宗谱,从世系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理理成文,权当引玉之砖,为弘扬忠臣孝肃精神尽徽微簿之力。愿包氏传统文化,永放光辉。

世系文化  脉络清晰
包氏始祖是黄帝。陈云给黄帝陵题词说:“炎黄子孙不忘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包氏宗族的始祖。据历史文献记叙: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率众战胜炎帝,征服蚩尤,统一中原。诸君咸尊其为天子,帝号有熊。按《史记》和包胥《谱序》载:黄帝正妃生二子:长名玄嚣,次名昌意,昌意生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名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商汤时,羿党篡,君无道,眀兮、懵义、崐峰等先祖弃宦为民。周一统时,周成王封熊绎为诸侯,立于楚,享受子男之田,居丹阳。是为楚国先君,因系黄帝之裔,以帝号“有熊”为氏而氏熊。嗣后世袭楚国王位,“凡为君者皆以祖名连之而氏熊”。帝位传三十三世至熊眴(蚡冒)。蚡冒在位十八年而崩,殁时,其长子被弑,君位被篡。其后避于申国,以申为氏。蚡冒殁至申包胥出世,相距200年左右。虽未查及这段详实世系,但有着氏族传世与君王传位相吻合的申氏人士。楚武王时有申儒,成王时有申叔侯、穆王时有申无畏, 庄王时有申犀。胥祖撰《谱序》说:“吾父申全被奸臣残害死于宁国。” 从蚡冒至胥祖世传七世,平均世距28.57年。
上党郡包氏祠堂盈联写道:“黄帝根支九門提督巡风府;楚臣脉纮三虎将军太傅祠”。唐开元《包宝寿墓志》载:“包府君讳宝寿,字楚壁……颛顼之裔。” 历史文献阐明:包姓始祖是申包胥,包胥之历代先祖是楚国君王,君王先祖是颛顼,颛顼祖父是黄帝。《史记》卷四十详实地记述黄帝至蚡冒的世系不紊。
楚昭王已亥年(公元前502年)年,胥祖虔尊母教诲,始修《玉龙谱》。《谱序》叙述了氏族的来龙去脉,阐明了去申改姓包原由。并拟四十字辈文诗,以定后裔尊卑。四十字诗句是:                                                                                
楚鼎朝兴起,后世乐尧天。珠冠歌庆美,太平贺英贤。
玉龙垂谱册,遗传千古远。文士达星斗,爵禄思书元。
《玉龙谱》瓜瓞清晰,三国时己传十三世,襄阳一支在世族众就有近二百人。传至元朝末,四十字辈文己用尽载一千一百八十名裔孙的启名用字,和字派一脉相承。
江苏云阳传经堂包氏宗谱,以胥祖十一世孙包咸为一世祖,世系详实,从三十一世包融起,人人有旁注。生殁嫁娶,一目了然。民国五年笫八次续修时,谱载男裔孙达一千五百多人。自胥祖以来己传八十世。仍一世不紊。
包拯公也修有宗谱,仁宗皇帝御赐拯公玉玺谱诰为:“忠贤將相,道德名家” 。
元、明、清时代迁徙定居的宗支,绝大多数都编俢有支谱,对近代族内情况记述详实。2001年包拯公后裔有十五个宗支统一了字派,对应了辈分。在世裔孙是拯公的25—37世孙。
精神文化    忠臣孝肃
“忠臣”是楚昭王给包胥祖的御赐。包胥祖是楚国大臣,他继承了先祖明君贤臣之遗德,以忠孝廉之道处世。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其八拜之友—伍子胥为报父兄被楚平王冤杀之仇,率吴兵伐楚,破楚郢都。楚昭王流亡于随国,包胥避于夷陵石鼻山。子胥掘楚平王墓鞕尸三百,放纵士兵掳淫三日。包胥忠君爱国悯民。使人谓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亊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子胥说:“为我谢包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胥祖劝子胥退兵无效而赴秦乞师救楚。秦王迟疑不决,叫胥祖到馆驿休息。胥祖说:“我国君流草莽不得安居,下臣何敢就馆乎!” 于是立于秦廷,昼夜哭啼。七日七夜不绝其声,水浆不入。 秦君受感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赋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即派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援楚。胥祖重整流散楚军,配合秦军击贩了吴兵,接驾楚昭王回国。使楚国得以恢复。楚昭王念包胥功高,封其为右伊,并赐于食荆五千户等重赏。包胥亷洁无私地说:“臣之乞师,为君为国为民,非为自身” 拒而不受。昭王强敇,胥祖拒封弃赏,扶老携幼,隐居会稽玉龙山。昭王使人在胥祖府门上书“忠臣之门”四个大字。古代“门”的含意是门类,或门派,“忠臣之门”是楚昭王对包胥氏族的敇封,是为包氏第一府至高无尚的荣誉。
胥祖重孝义。曾受命领兵为冤死时的父亲报仇雪恨。平王无道纳子媳、弃嫡嗣、信谗言、杀忠良,不可忠时。他以孝以义放走了要为被枉杀的父兄报仇并被通缉的伍子胥。在他慈母八旬寿宴上,其母称包胥“夫妇孝道克尽。” 为让后裔知晓宗族的来龙去脉和先祖懿德,胥祖“虔遵母训诲笔修玉龙谱” 。
“孝肃”是宋仁宗皇帝御赐包拯公的谥号,也是拯公的化身。包拯公,字希仁。拜龙图阁直学士,职至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拯公弘扬了胥祖精神。他为官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不阿权贵,为民作主,人称“包青天”。其毕生清廉刚正,高风亮节和“强志尽瘁、夙夜匪解” 的懿德风尚,受宦庻遵崇。去世后皇上赐给他“孝肃”谥号。他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忠、孝、廉” 风范,人称“孝肃之风。” 拯公对子孙要求很严,立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瑩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拯公子孙严遵家训,无论是家居还是为官,始终保持忠诚、孝廉和正直的孝肃遗风。经过祖孙三代的丰硕建树,融铸了闻名于世、懿范千古,的“孝肃家风。”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纪念包公诞辰千周年论坛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说:“包公精神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之一。” 孔繁敏教授著书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一种以忠孝廉为内涵的‘孝肃家风’,包氏族人以此为荣,代代承传。”
历代社会名流对包氏精神文化的高度评价,对族人继承和弘扬包氏精神文化给于充分肯定,是有事实根据的。包氏族人继承弘扬忠臣、孝肃精神的典型亊例不胜枚举。
汉朝包咸,字子良。以《论语》教授光武太子,并为其章句。受封为太师太傅。拜孝廉谏议大夫。圣赐锦帛俸禄,皆散于诸生贫者。周官云:“像胥者,忠臣之裔无疑也。”
晋朝包金澜,官至御前宣冻大臣。南北朝包秀芝受封为御前左辅大臣。唐朝包融系集贤院大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刘若虚等四人诗词齐天下。号称“吴中四杰。”
宋朝包康,1120年和方腊在浙江领导农民起义,任起义军军师和副元帅,士兵发展到百万,占领六州五十二县。后解甲归田。
景泰举人包瑜,字希贤。淮王吊聘修书,金殿赐坐,《著有通监》、《事类捐府》:续编《春秋讲义》、《周易演义》等书。封为编修宰相。
包整,博古通今,积书万卷,克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名“万卷堂”。受封御前侍卫大臣。
包恢,字宏父。嘉定举进士,官至按察。威严为治,破豪猾,去奸邪,除诬论,设戒条,端正方刚,万民尊崇。卸任时,众献“万民伞”。
元朝包玉明为御前保驾大将军;包玉莹为九门提督大将军;包奇诊为朝廷巡风大元帅。人称“包氏三虎。”
包志学、包志道、包志刚、包志能系同堂兄弟,同中文举,称“包氏四龙”。
明朝包腾飞为御镇殿大将军;包腾蛟为武英殿侍卫大将军;包腾凤为左辅前卫大将军。人称“包氏三熊”。
包永怀,明代武进士,率兵参与收复台湾,以军功任台湾陆协台。后任陕西镇台代提台职,暮年归休,有五百士兵随身。
清朝以来,更是人文蔚起,英模济济。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级政府有人就任,进士、举人、博士不胜枚举;企业家、高级工程师、院长、高级教授不可胜数。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证、奖章不记其数。有的获得了“家”、“王”等高级誉称。
包永才,谙熟兵法,举将才,任江南镇江府台,挂帅总兵,游击福建、台湾等地。人称“大老将”。  
包世臣,字慎伯。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遗著36卷,人称“倦翁”。
包坤中,字厚堂。历任广西荔浦、平南等六县县令代台职。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对犯法的御史和权贵,立于法正,士民颂为“小包青天”。朝廷敕令,加级增禄。殁于署内,其灵柩反乡时,邑人跪地焚香烧纸迎送,观者泣恸。
包孟初,字文童。巨金济军饷,硕粟赈灾贫。天章褒锡,敕封“义民”。
包烈,字笠翁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职至中将师长。
包奎祉经商时,拾得銀票五千两,白银二百两,询问同路商贩,无人认领。一年后,失主在客店壁上看到奎祉留言,找上门来,奎祉盛情款待,奉还拾物。失主只收银票,以白银为酬谢,奎祉坚决不受,分文不少地还给失主。
近代典范,层出不穷。包胜标,福建长汀人。1932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中多次立功。戎马一身,官至军区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顾问。
包叙定,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央电子工业部部长、囯家发改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市长等职。
包德明,四川人。抗日时期创办“妇女福利社”发动妇女开展收容教养“难民”活动。后创办《女子专科学校》,逐升为《铭传管理学院》。六十多年来,培育精英六万多人,曾被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颁发“亚洲杰出女教育家”、“世界杰出人物”和“艾森豪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任世界国民外交总会副主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驻联合国首席代表、联合国国际大学协会指导委员会主席、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副主席等多项国际职务。
包起然,字玉刚。从商业学徒到银行经理。后在香港自办海上运输业,从一艘旧货轮发展为拥有二百多艘巨轮,总吨位达二千余万吨,跃居世界海运笫一位。人称“世界船王”。他热心慈善,出巨资在内地建学校、图书馆、饭店和旅游设施。设“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 曾为香港回归作出了重大贡献,亲笔写了“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铭刻于碑。
包起帆,上海人。国家级劳模。精研技术,从一个普通码头工人晋升为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人称“工人发明家”、“抓斗大王。” 荣获国际金奖九项,银奖和铜奖各二项。特别荣誉奖一项,比利时“军官勋章”一枚,多次获国内奖项。
附录
包氏远古源流直系图
一世,黄帝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帝号有熊。诸君咸尊其为天子。殁后葬于桥山。共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正妃螺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
二世,昌意 娶蜀山氏女昌仆,子一:高阳。
三世,高阳 黄帝王位继承者,帝号颛顼。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明识天象,治所教化,浩诚祭祀,惠德于民。举能任贤,有才子八人。世称“八恺”。禅让帝位于族侄高辛。子三:长,穹蝉,次,称,三,鲧。
四世,称   子一:卷章。
五世,卷章 子二:重黎,吴回。
六世,吴回 受高辛之命继其兄平共工之乱,复居火正,祝融。子一:陆终。
七世,陆终 子六:长,昆吾,次,参胡,三,彭祖,四,会人,五,曹姓,六,季连。
八世,季连 子:附沮。
九世,附沮 子:穴熊。
十世,穴熊 子:明兮。
十一世,明兮 因羿党篡位,弃职务农,子懵义。
十二世,懵义 因癸桀无道而为民,子崐峰。
十三世,崐峰 因辛纣暴残而迁居首阳山东水沟,子鬻熊。
十四世,鬻熊 博学多才,事周文王。子:熊丽。
十五世,熊丽 事文王,子:熊狂。
十六世,熊狂 子:熊绎。
十七世,熊绎 事周成王,举文武,受封于楚蛮,即楚国先君,居丹阳,享受子男之田。楚国王。子:熊艾。
十八世,熊艾 继父君位,子:熊黮。
十九世,熊黮 继父君位,殁后传位于长子,子二:熊胜,熊杨。
二十世,熊杨 继胞兄熊胜君位。子:熊渠。
二十一世,熊渠 继父君位,在位时治国有方,民富国强,邻国归从,国疆遂扩,势力强盛,故僭号称王,并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次子挚红为鄂王,三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历王时,因历王暴虐,熊渠畏周历王伐楚,故又自去王。殁后长子毋康继位。
二十二世,熊延(执疵) 继胞兄挚红君位,殁于公元前848年。传位于长子。子二:熊勇,熊严。
二十三世,熊严 公元前837年继胞兄熊勇君位,在位十年,殁于公元前827年。传位于长子伯霜。子四:长,伯霜,次,仲雪,三,叔堪,四:季徇。
二十四世,徇熊(季徇)公元前821年继长兄熊伯霜君位,在位二十二年,殁于公元前799年。其子熊鄂继位。
二十五世,熊鄂 公元前799年继父君位,在位九年。殁于公元前790年,子一:熊仪。
二十六世,熊仪 公元前790年继父君位,在位二十七年,君号若敖,殁于公元前763年,传位于子熊坎。
二十七世,熊坎 继父君位后改君号为霄敖,在位六年,殁于公元前757年,子二:熊眴,熊通。
二十八世,熊眴(蚡帽) 公元前757年继父君位,在位十七年,殁于公元前741年。殁时,其胞弟熊通杀害熊眴之长子而篡位。
春秋时代有传世和传位以及世距相吻合的申氏人物。
二十九世,申繻 惧祸而徙于申,故曰申繻,公元前683年再避难于鲁,曾任鲁国大夫。因疾归乡。
三十世,申叔候 亦称申公叔候。楚国大夫。公元前632年楚成王令叔候为副将率兵伐齐取阳谷,并奉旨率千余士兵戎守达年余。
三十一世,申无畏 又曰申舟,楚穆王时任司马,庄王时任大夫,公元前597年,庄王令其更名申舟,出使齐国,过宋时被宋将华元所杀。
三十二世,申犀 楚国大夫。公元前597年,其父申无畏出使殉国。庄王令申犀为军正率兵伐宋,运回申无畏之尸后,封申犀为大夫。
三十三世,申全  被奸臣诈害,死于宁国。子:申包胥
三十四世,申包胥(勃苏,芬苏,蚡帽勃苏)楚国大臣。生于公元前552年。公元前506年乞秦复楚功高,被昭王封为右尹。赐食荊五千户重赏。公辞封弃赏,隐居不仕,去申更包为包胥,成为包氏立姓始祖,其后裔皆以包胥为一世祖。

主要参考资料.  
《史记》卷一、卷五、卷十三、卷四十、卷六十六。
《东周列国志》笫一、二、三、七十七回。
《辞海》上海89年版1883页。
《战囯策》附注。
《中国历史辞典》91年版443页。
《辞源》合订本93年版215、1016页。
《中国姓氏辞典》北京59年版13页。
《中国姓氏寻源》卷二、卷十三。
《水晶》附注之三。
《中国姓氏大辞典》上海版(包姓)
《通志》(民族三)
《辞海》合订本91年版(1-4)114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277页。
《中囯上下五千年》(远古至秦朝)
《中国名人大辞典》(包姓人士)
《中国民族史》弟二章附录2。
《中国通史》(上古部分)
《包宝寿墓志铭》
《包拯墓志铭》
《包谔墓志铭》
《包拯研究》-孔繁敏著。
《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马康盛编。
《玉龍譜序》—包胥
《包氏玉龙宗谱》
江苏云阳《传经堂包氏宗谱》
福建《闽杭包氏宗谱》
浙江防军《旌义宗谱》
四川南溪《包氏宗谱》
贵州凯里《包氏族谱》
江苏泰州《包氏宗谱》
镇海横河匽《包氏宗谱》
湖南浏阳《包氏族谱》
    重庆巴县《包氏族谱》
  安嶶合肥《包氏支谱》
    云南宣威《包氏宗谱》
    四川邻水《包氏族谱》


贵州

该帖子被包尊敬在2010-5-2 9:40:28编辑过

作者:包尊敬 (2010/5/2 9:38:5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4,582.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