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石氏:以字为氏还是以邑为氏?

    中华石氏网 2012年10月29日 万家姓


石姓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的卫、郑、齐、楚、周、宋、魏等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石姓。根据有关姓氏书籍和史籍记载,石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有四支主干:即(1)姬姓卫国石氏;(2)姬姓郑国石氏;(3)姬姓晋国石氏;(4)子姓宋国石氏。

卫国石氏之先出于周文王之子卫康叔,为姬姓。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据今人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是卫国第六代国君靖伯的的孙子。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蕃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遂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上述资料都持石氏“以字为氏”说,但这一说法却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比如,石碏一名见于左传,但从左传中,我们实在看不出石碏之石,究竟是他的字还是他的姓。如果石的确是石碏的字而不是他的姓,那么他的儿子厚为什么叫石厚呢?此外,现在的一些姓氏著作,都认为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他以石碏的字为氏,才形成卫国石氏这一家族。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问题的。汉代郑玄注《礼记》说:“骀仲,卫大夫,石碏之族”,这就是说,连汉代的郑玄都不能肯定石骀仲就是石碏的孙子,而只说他是石碏的族人。到了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也只是说:“石骀仲,石厚(石碏子)从弟。”因此,说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不过是今人的猜测罢了,是没有史料依据的。

其实,关于这支石氏的姓氏来源,还有另外不同的说法。宋代王之望撰《故左朝请郎石君(延庆)墓志铭》在叙述石氏起源时说:
“卫康叔七世孙靖伯食采于石,后以为氏。碏书《春秋》,汉万石君以孝谨显,厥宗遂大。”(四库本《汉滨集》卷十五)

这里说靖伯是卫康叔七世孙,是不对的。靖伯应该是卫康叔的六世孙(按康叔第一世算,靖伯为第六世,故谓六世孙)。

这一说法还见于现存的清代和民国修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中。显然,上引墓志的作者是采用了墓主家族提供的家谱资料。墓主石延庆家族是宋代新昌望族,从北宋末年起多次重修过族谱。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墓志提到石氏得姓,是因为靖伯食采于石地,靖伯的后代石碏,就以他的采邑“石”为氏。这一说法与传统的说法不同。按这一说法,石碏的石已经是他的姓了。而按传统的说法,石碏并不姓石,石只是他的字,左传中之所以称石碏,是因为古人先字后名,将他的字名联称而已,甚至他的儿子石厚也并不姓石,到了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才以石为姓。

无独有偶,在记载石介及其后裔世系的山东《徂徕石氏族谱中》中,也提到石氏以食邑为氏,得姓始祖是靖伯六世孙石何:

“武王克商,列爵分土,封弟康叔于卫,数传至顷候,生子二:长[贯力]即釐候;次仲夏为大夫。仲夏之孙何,食邑于石组乡,因以为姓。又数传之慙,避宁喜乱,流寓秦之武威,生子作蜀。”

“以邑为氏”说不见任何姓氏书和史籍记载。这种说法虽然能解释上面的困惑,但同样缺乏史料依据。另外,靖伯的采邑石邑,到底在什么地方,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上中原地区倒是有一个叫石邑的城邑,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春秋时为鲜虞人之地,战国时属中山国,中山国被赵国吞并后成为赵地。这个石邑应该与靖伯的食采之地无涉。至于《徂徕石氏族谱中》中提到的石组乡,今在什么地方,也不可考。

不过“以邑为氏”说也多少有其一定的道理,在石碏父子和石骀仲时代,石姓已经形成,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史料发现和研究结果出来,能够澄清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六世孙靖伯之后,是从姬姓中分出来的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按钮>>石氏石栏坪分支族谱序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石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