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裴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一代名相---裴度 已阅:5186 / 回复:9(楼主)

姓名:裴度
别名:中立
生辰: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年)
民族:汉
忌日: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
籍贯:文喜
地区:山西
国家:中国
职业:政治家
信仰:儒

插图: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作者:59.40.41.* (2007/2/3 20:40:39)   回复此贴
  回复:一代名相---裴度 第 1 楼

[align=center]裴度生平[/center]
[align=center]董毅[/center]

    裴度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25岁时考中进土,后又“应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对策高等,授河阴县尉”,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裴度居官勤于职守,尤其在“慨然发奋,志平僭逆”的宪宗继位以后,任事多称宪宗旨意,所以不断加官进职,由监察御史,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执政宰相。20余年间,裴度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历任显职。由于他“执生不回,忠于事业,时政或有所阙,靡不极言之”,因而屡遭皇帝的冷落和权臣的嫉恨、排挤。他虽三次为相,却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到太原、兴元、襄阳和东都洛阳去做节度使或留守等地方官。尽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业”,一直为世所重,时人论将相,皆“推度为首”。就连“四夷君长”,“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可见当时他威望之高和影响之大。唐朝以后的许多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如刘(日句)、司马光、欧阳修、李贽等人,都称赞裴度“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
   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七十余年中,当时,唐朝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复杂、激化。加之朝官结为朋党,各自内结宦官,外连藩镇,互相排斥,互相倾轧,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混乱、黑暗。裴度为了维护唐朝的统一,坚持打击藩镇割据势力;为了整肃朝纲,坚持与跋扈的宦官、蠹国败政的奸臣作斗争。这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
   宪宗是唐后期力主打击藩镇的皇帝,先后辅佐他的宰相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和裴度,都是力主打击藩镇的著名政治家,而裴度则是他们之中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
   裴度早在任宰相之前,就为削藩做出过贡献。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魏博将土拥立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田兴归顺后,朝廷赐各弘正)为留后。为了稳定魏博军民的情绪,十一月,裴度受命去魏州宣谕。裴度在魏州,对田兴极陈“君臣之义”,使田兴“奉上益谨”。同时,奉命“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宣布魏博“六州百姓给复一年”。他又遍至魏博所辖州县,“赦见囚,存问高年、茕独、废疾不能自存者”。以致魏博的军士和各阶层人民都非常感悦。一直到长庆元年(821年),田兴遇害身死,始终忠于朝廷,并在唐朝进行的平叛战争中,屡立奇功。魏博六州,自田兴归顺朝廷至长庆二年,也一直是唐朝中央的直接统治区。这一成就的取得,裴度魏州之行对田兴和魏博军民的处置,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裴度辅佐宪宗平定淮西叛乱,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项业绩。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屠午阳,焚叶,掠鲁山、襄阳”,“及于东畿”,“关东震骇”。在如何对待反叛的吴元济问题上,当时大多数朝臣是主和派,主张赦免吴元济之罪,并加委他做准西节度使。而裴度等主战派则认为,淮西是“不得不除”的“心腹之患”。且准西“军中上下携离”,又处于“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待”。由于宪宗支持主战派的意见,十月,开始了讨伐淮西的行动。
   恒州的王承宗、郓州的李师道等割据势力,为了援助淮面,派亡命之徒刺杀主战派大臣,于是武元衡、裴度就成为王承宗、李师道等暗杀的主要对象。六月三日拂晓,武元衡、裴度早朝途中,分别遇刺,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身负重伤。
   藩镇割据势力向主战派宰执大臣下毒手,朝廷内主和派的大臣们,以“人情恐惧”为借口,纷纷要求宪宗罢淮西之兵,甚至要求宪宗“罢(裴)度官,以安恒、郓之心”。裴度面对王承宗、李师道等的暗杀威胁,和主和派“罢兵”的压力,向宪宗极陈:“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宪宗支持裴度的意见,没有动摇,并立即提拔裴度为宰相,“悉以用兵事付度”。裴度执政后,以“平贼为己任”。人们也认为,裴度主政,“必能殄寇。自是诛贱之计,日闻献替,军用益急”。这对藩镇割据势力,和朝内的主和派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作者:59.40.41.* (2007/2/3 20:42:46)   回复此贴
  回复:一代名相---裴度 第 2 楼

元和十二年七月,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前方战争屡屡失利,兵饷运输又发生了严重困难。朝中主和派官员,乘机“竞言师老财竭”,劝宪宗从速“罢兵”。唯有裴度一人坚持把讨伐战争打到底。他认为吴元济“势实窘迫”,必败无疑;讨伐军屡次失利,不是敌人强大,而是因为“诸将心不一”,不能齐心协力。为加强前线的领导,裴度自请去前方“督战”。他表示:“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遂任命他以宰相衔,兼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谕处置使,做了讨伐淮西的前线总指挥。八月下旬,裴度亲赴前线,驻郾城。他取消中使监军,使“兵柄专制于将”,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军法严肃,号令划一,以是出战皆捷”,扭转了战局。十月初,裴度赞同唐邓节度使李朔的作战计划。于是,李朔乘一个大风雪之夜,急行军120里,袭破蔡州城,活捉罪魁吴元济,取得了讨伐淮西的胜利。裴度到蔡州,宣布废除吴元济时“禁人偶语于途,夜不燃烛,有以酒食馈遗者”处以死罪等酷法。对叛乱者,裴度坚持只杀魁首,胁从不问的政策,召降了数万蔡州士兵,因其中十之九“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裴度“悉纵之”。这些措施,有利于蔡州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讨伐谁西的胜利,大大震慑了河北、山东的割据者。有自动归附的,如元和十三年正月,横海节度使程权,“内不自安,遣使上表,请举族人朝”。幽州节度使刘总也以“卢龙八州归于有司”。有内心恐惧,犹豫观望的,如恒州的王承宗。裴度遂派遣布衣柏耆往恒州游说,王承宗被迫“以二子为质,及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对反复无常的郓州李师道,裴度力劝宪宗出兵讨伐。从元和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二月,用兵七个月,终于诛杀李师道,收复淄青十二州。“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史称宪宗“中兴”。裴度不愧为“中兴”的功臣。
   宦官专权,是唐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内容。由于宦官跋扈太甚,唐后期的一些皇帝、朝宦,曾谋图铲除这一毒瘤。裴度不曾参与和组织集团势力,也未曾制定和采取过周密打击宦官的计划和措施。但因为他秉公执政,不避权贵,因而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反对和打击宦官势力。如元和九年(814年)十月,五坊小使至下圭县,县令裴寰“嫉其凶暴,公馆之外,一无曲奉”。小使怒,诬告裴寰。宪宗偏袒宦官,要以大不敬罪重处裴寰。宰相武元衡谏,宪宗不听。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裴度,极论“忧措陛下百姓”的县今,岂能加罪。在裴度的坚持下,裴寰才得无罪获释。元和十三年九月,“五坊使杨朝汶妄捕系人,迫以拷捶,责其息钱,遂转相诬引,所系近千人”。裴度等追劾此事。当时,朝廷正用兵山东,讨伐李师道。宪宗想袒护杨朝汶,竟对裴度说:“姑与卿论用兵事,此小事朕自处之”。裴度曰:“兵事不理,止乱山东,中人横暴,将乱都下”。认为“用兵小事也,五坊退给平人大事也”。在裴度的坚持下,宪条不得不赐杨朝汶死,并释放所有被拘系的人。长庆元年(821年)十月,裴度屡上表抨击、揭露知枢密魏弘简、翰林学士元稹阻挠、破坏讨伐幽州军事的罪行,魏弘简左迁弓箭库使,元稹为工部侍郎。长庆二年初,裴度要求穆宗严惩恃宠骄恣,欺凌主将的昭义监军刘承偕,穆宗不得不公布刘承偕罪恶,并宣布要将其流放远州。正因为裴度敢于打击骄横的宦官,所以他每次被提拔重用与宦官无涉,而每次受排挤、打击,都直接、间接与宦官有关。
   裴度坚持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宪宗元和十三年,他极力反对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铸为宰相。穆宗长庆年初,他无情揭露翰林学士稹镇与宦官魏弘简勾结“挠军败政”的罪行。裴度为将相20余年,荐引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土,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在唐朝后期,朝官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下,他不拉帮结派,反对权奸,坚持唯才是荐,是他的“正直”之处。
   裴度一生“累为奸邪所排,几致颠沛”,到其晚年,为“自安之计”,“稍沉浮以避祸”。这是他晚年存在的问题。但综观裴度一生,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的封建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这种斗争精神是可贵的。尤其是从他反对藩镇割据势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绩来看,他不愧为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作者:59.40.41.* (2007/2/3 20:43:16)   回复此贴
  裴度 ◎ 《新唐书》本传 第 3 楼

◎ 《新唐书》本传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召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还,拜中书舍人。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阅鹰狗,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度见延英,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进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刜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氈,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及病创一再旬,分卫兵护第,存候踵路。疾愈,诏毋须宣政衙,即对延英,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由是讨贼益急。
     始,德宗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度以时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筹策,乃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诏可。会庄宪太后崩,为礼仪使。帝不听政,议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统百僚,王者谅暗,有权听之制。历世官废,故国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枢务。”乃诏百司权听中书门下处可。
     王锷死,家奴告锷子稷易父奏末,冒遗献。帝留奴仗内,遣使者如东都按责其赀。度谏曰:“自锷死,数有献。今因告讦而检省其私,臣恐天下将帅闻之,有以家为计者。”帝悟,杀二奴,还使者。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不然,两河亦将视此为逆顺。”会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却,它相揣帝厌兵,欲赦贼,钩上指。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间。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饷亿烦匮,宜休师。”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实行都统事。又制诏有异辞,欲激贼怒弘者,意弘怏怏则度无与共功。度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于是表马总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李正封、冯宿、李宗闵备两使幕府。入对延英,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初,逢吉忌度,帝恶居中挠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既而申、光平定,以马总为留后。

作者:59.40.41.* (2007/2/3 20:46:37)   回复此贴
  裴度本传 第 4 楼

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梁守谦,使悉诛贼将。度遇诸郾城,复与入蔡,商罪议诛。守谦请如诏,度固不然,腾奏申解,全宥者甚众。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户三千,复知政事。
     程异、皇甫镈以言财赋幸,俄得宰相。度三上书极论不可,帝不纳。自上印,又不听。纤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惧,度遣辩士柏耆胁说,乃献德、棣二州,纳质子。又谕程权入觐。始判沧、景、德、棣为一镇,朝廷命帅,而承宗势乃离。
     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穀,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上曰:“善。”诏弘正如度言。弘正奉诏,师道果禽。
     大贾张陟负五坊息钱,上命坊使杨朝汶收其家簿,阅贷钱虽已偿,悉钩止,根引数十百人,列箠挺胁不承。又获卢大夫逋券,捕卢坦家客责偿,久乃悟卢群券。坦子上诉,朝汶谰语:“钱入禁中,何可得?”御史中丞萧俛及谏官列陈中人横恣,度亦极言之。时方讨郓,帝曰:“姑议东军,此细事,我自处办。”度曰:“兵事不理,止山东;中人横暴,将乱都下。”帝不悦,徐乃悟,让朝汶曰:“以尔,使我羞见宰相!”命杀之,而原系者。繇是京师澄肃。
     帝尝语:“臣事君,当励善底公,朕恶夫树党者。”度曰:“君子小人以类而聚,未有无徒者。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恶,外甚类,中实远,在陛下观所行则辨。”帝曰:“言者大抵若此,朕岂易辨之?”度退,喜曰:“上以为难辨则易,以为易辨则难,君子小人行判矣。”已而卒为异、镈所构,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为河东节度使。
     穆宗即位,进检校司空。硃克融、王廷凑乱河朔,加度镇州行营招讨使。时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倚以击贼,兵十余万,有所畏,无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贼境,数斩将以闻。俄兼押北山诸蕃使。时元稹显结宦官魏弘简求执政,惮度复当国,因经制军事,数居中持梗,不使有功。度恐乱作,即上书痛暴稹过恶。帝不得已,罢弘简、稹近职。俄擢稹宰相,以度守司空、平章事、东都留守。谏官叩延英,言不可罢度兵,摇众心。帝不召。于是交章极论,未之省。
     会中人使幽、镇还,言:“军中谓度在朝,而两河诸侯忠者怀,强者畏。今居东,人人失望。”帝悟,诏度由太原朝京师。及陛见,始陈二贼畔换,受命无功,并陈所以入觐意,感概流涕。伏未起,谒者欲宣旨,帝遽曰:“朕当延英待卿!”始,议者谓度无奥援,且久外,为奸憸拫抑,虑帝未能明其忠。及进见,辞切气怡,卓然当天子意。在位闻者皆竦,毅将贵臣至赍咨出涕。旧仪,阁中群臣未退,宰相不奏事,称贺则谒者答。帝以度勋德,故待以殊礼。度之行,移克融、廷凑书,开说谆沓,傅以大谊,二人不敢桀,皆愿罢兵。帝方忧深州围,欲必出牛元翼,更使度腾书布旨。或曰:“贼知度失兵柄,必背约顾望。”帝释然,乃拜度守司徒,领淮南节度使。
     会昭义监军刘承偕慢刘悟,举军哗怒,执承偕,悟拘以闻。帝怒,问度:“何施而可?”度顿首谢:“籓臣不与政。”辞不对。帝强之,度曰:“臣素知承偕怙宠,悟不能堪,尝以书诉臣。是时,中人赵弘亮在行营知状,欲持悟书以奏,陛下亦知之邪?”帝曰:“我不及知。顾悟诚恶之,胡不自闻,何哉?”度曰:“虽悟得闻,恐陛下不必听。且臣视天颜不咫尺,比尚未能决,千里单言,可悟圣听哉?”帝亟曰:“前语姑置,直谓今日奈何?”度曰:“必欲收忠义心,使帅臣死节,独斩承偕,则四方群盗隐然破胆矣。”帝曰:“顾太后养为子,且我何爱?更言其次。”度曰:“投诸荒裔可乎?”帝曰:“可。”悟果出承偕,昭义遂安。

作者:59.40.41.* (2007/2/3 20:47:35)   回复此贴
  裴度本传 第 5 楼

是时,徐州王智兴逐崔群,诸军盘互河北,进退未一。议者交口请相度,乃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权佞侧目,谓李逢吉险贼善谋,可以构度,共讽帝自襄阳召逢吉还,拜兵部尚书。度居位再阅月,果为逢吉所间,罢为左仆射。帝暴风眩,中外不闻问者凡三日。度数请到内殿,求立太子,翼日乃见帝,遂立景王为嗣。逢吉既代相,思有以牙孽之,引所厚李仲言、张又新、李续、张权舆等,内结宦官,种支党,丑沮日闻,乃出度山南西道节度使,夺平章事。
     长庆四年,王廷凑屠元翼之家,敬宗嗟惋,叹宰辅非其人,使凶贼炽肆。学士韦处厚上疏曰:“臣闻汲黯在朝,淮南寝谋;干木处魏,诸侯息兵。王霸之理,以一士止百万之师,一贤制千里之难。裴度元勋巨德,文武兼备,若位岩庙,委参决,必使戎虏畏威,幽、镇自臣。管仲曰:‘人离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治乱之本,非有他术。陛下当馈而叹,恨无萧、曹,今一裴度摈弃于外,所以冯唐知汉文帝有颇、牧不能用也。”帝感悟,谓处厚曰:“度累为宰相,而官无平章事,谓何?”处厚具道其由,帝于是复度兼平章事。帝虽孺蒙,然注意度,中人至度所,必丁宁尉安,且示召期。宝历二年,度请入朝,逢吉党大惧,权舆作伪谣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以度平元济也。都城东西冈六,民间以为乾数,而度第平乐里,直第五冈。权舆乃言:“度名应图谶,第据冈原,不召而来,其意可见。”欲以倾度。天子独能明其诬,诏复使辅政。
     先是,帝将幸东都,大臣切谏,不纳。帝恚曰:“朕意决矣!虽从官宫人自挟糗,无扰百姓。”趣有司检料行宫,中外莫敢言。度从容奏:“国家建别都,本备巡幸。自艰难以来,宫阙、署屯、百司之区,荒圮弗治,假岁月完新,然后可行。仓卒无备,有司且得罪。”帝悦曰:“群臣谏朕不及此。如卿言,诚有未便,安用往邪?”因止行。
     汴宋观察使令狐楚言亳州圣水出,饮者疾辄愈。度判曰:“妖由人兴,水不自作。”命在所禁塞。
     硃克融执赐衣使者杨文端,诡言慢己,并诉所赐滥恶,又丐假度支帛三十万匹,不者,军必有变;且请遣工五千助治东都,须天子东巡。帝怒,患之,欲遣重臣临慰。度曰:“克融无恚而悖,是将亡。譬猛虎自哮跃山林,凭窟穴则然,势不得离其处,人亦不为惧。陛下无庸遣重使,第以诏书言:‘中人倨骄,须还,我自责谴。春服不谨,方诘有司。所上工宜即遣,已诏在所供拟。’此则贼谋穷矣。陛下若未能然,则答:‘宫室营缮既有序,毋遣工为重劳。朝廷缘召发,乃有赐与,朕无所爱,独与范阳,体不可尔。’”帝曰:“善。”用度次策。克融听命,归文端。未几,军乱,杀克融。
     帝纵弛,日晏坐朝。度谏曰:“此陛下月率六七临朝,天下人知勤政,河朔贼臣皆耸畏。近开延英益稀,恐万机奏禀,有所壅阏。夫颐养之道,常顺适时候,则六气平和,万寿可保。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鸡鸣时,秋冬晏起,取日出时。盖在阳,胜之以阴;在阴,胜之以阳。今方居盛夏,谓宜诘旦数坐,广加延问;漏及巳午,则炎赫可畏,圣躬劳矣。”帝嘉纳,为数视朝。
     未几,判度支。帝崩,定策诛刘克明等,迎立江王,是为文宗。加门下侍郎。李全略死,子同捷求袭沧景军。度奏讨平之,即陈:“调兵食非宰相事,请罢度支归有司。”奏可。进阶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户三百。度恳让不得可,乃受实封。
     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平章军国重事,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度让免册礼。度自见功高位极,不能无虑,稍诡迹避祸。于是牛僧孺、李宗闵同辅政,媢度勋业久居上,欲有所逞,乃共訾其迹损短之,因度辞位,即白帝进兼侍中,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白罢元和所置临汉监,数千马纳之校,以善田四百顷还襄人。顷之,固请老,不许。
     八年,徙东都留守,俄加中书令。李训之祸,宦官肆威以逞,凡训、注宗娅宾客悉收逮,讯报苛惨。度上疏申理,全活数十姓。武德县主藏史盗钱亡命,捕不得。河阳节度使温造狱其令王赏责负,系三年,母死弗许丧。度为帝言之,赏得释。

作者:59.40.41.* (2007/2/3 20:48:0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裴氏论坛  执行时间:6,019.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