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氏文化古迹】敦煌索氏家族研究(二)

    中华索氏网 2013年1月24日 万家姓


 第二节  索氏家族的大发展——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年代,也是一个急据变革的朝代。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中最突出的是一个政治现象就是门阀士族的崛起。这种政治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豪强地主纷纷筑坞堡以自保,并占有大量劳动力,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地主庄园经济大规模发展起来。葛洪称吴国的豪强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注释:(晋)葛洪《抱朴子·昊天篇》。)。金城曲氏、游氏有大量的田庄坞壁,其经济、政治势力东达秦州(今甘肃天水),西至禄福(今甘肃酒泉)、西平(今青海西宁),时谚云:“曲与游, 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楼(注释:《晋书》卷八十九<曲允篇>。)。”在长期占有土地的基础上,门阀望族经济势力日益强大,他们在政治上也要求占据垄断地位。二、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发展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注释:《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豪门大族把持了国家的用人大权。三、由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大放垄断经学,形成“家学”、“家风”。家风成了衡量家族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注释:唐长孺《魏晋南北进隋唐史三论》, 第四四页,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正是在长期享有经济、政治特权,推崇家学的基础上,门阀士族势力空前兴盛,出现了一批以门第自高、讲究郡望、谱牒的世家大族。
  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正处于战火弥漫、干戈不息的动乱局面中,而河西地区总的形势正如陈寅恪概括的那样:“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徒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为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注释: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河西地区政治局势较为平稳,加之相继统治可西地区的五凉政权都比较注意到“保境安民”,敦煌大族的势力又在有所发展。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得到普遍承认的门阀大族,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著河西地区,在文化上居于垄断地位。
  曹魏时期的河西地方豪强已经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史载:“太和中,[慈]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邮,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留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注释:《三国志》卷十六月<仓慈传>。)”这段话说明敦煌地区受中央政权影响较弱,地方豪族把持政权,占有大量土地,垄断对外贸易。索氏家族在敦煌地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亦应成为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索氏家在河西地区的望族地位的确立,归功于西晋时期的索靖、索綝父子。他们是显赫的政治地和卓越的才干大大提高了敦煌索氏家族在全国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奠定了过索氏“礼乐名家”的社会政治地位。
  索靖是北地太守索堪之子,索抚之后(注释:s.530号<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远祖前汉太中丈夫抚,直谏飞龙,毁犯逆鳞之势,赵周下狱,抚恐被诛,以元鼎六年自巨鹿南和徒居于流沙,子孙因家焉,遂为敦煌人也。”索义辩为索抚之后。又p.4660号<索义辩和尚邈真赞>云:“轩皇之泒,在龙堆鼎族。晋代英贤,魏朝樟木。”“晋代英贤”指晋司空索靖。索义辩自称为索靖之后,则索靖也应为索抚之后。)。他深受晋武帝器重,曾任酒泉太守,拜驸马都尉,死后赠中司空,极其荣显。驸马都尉一职,由尚公主者担任(注释:《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制>“附马都尉”条:“诸尚公主者刘惔、桓温皆为之。”)。索靖可能联姻晋朝皇室,惜不可考。索靖是西晋朝延的重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极有影响。太康末年,河间王马颙举兵进攻洛阳,索靖率领从雍州、秦州、凉州赶来的义兵,英勇与敌作战,中箭而亡。索靖五子“皆举秀才”,而少子綝“有逸群之量”,更是西晋政权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曾任安西将军、冯翊太守、侍中、太仆等要职。西晋末年,刘聪进犯关东,劫掠长安,晋怀帝被囚禁,索綝立晋愍帝。他与匈奴刘聪大百战,最后被刘聪所杀。索靖父子的赫赫功绩使敦煌索氏成为河西望放,后代敦煌索氏都自称为索靖之后。一度执掌归义军政权的索勋,即称其祖为索靖。<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云:
  分玉裕,讳勋,字封候,敦煌人也。□□□□□□□□祖靖,仕魏晋,位登一品,才术三端,出入两朝,功名俱遂。
  索靖父子是敦煌过索氏家族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式人物。
  西晋政权为匈奴贵族刘聪所灭后,中原地区又陷入战乱之中。这时在西北地区建立起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前凉、北凉、西凉都是在敦煌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竭力扶持和重用敦煌大族。索氏家族作为一个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受到各政权的重用。
  前凉政权实际上是河西大族的政治联盟,代表著河西大族的利益。张轨到河西后,“以宋配、阴充、泛瑗、阴澹为股肱谋主,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之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注释:《晋书》卷五十六<张轨传>。)。宋、阴、泛均为敦煌大姓,很明显,这是维护河西世族利益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敦煌索氏全力持前凉政权,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索氏家族在前凉政权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在各方面对前凉政治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张轨时期,河西地区废弃货币,改用布帛作为标准度量单位,太府参军辅劝说张轨:“古以金贝友币为贷,具谷帛量度之耗。汉制五铢钱,通易不滞。泰始中,河西荒废,遂不用钱,裂匹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币之甚也。今中州既乱,此方安全,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注释:《晋书》卷五十六<张轨传>。)。”张轨采纳了他的意见,在河西地区恢复使用钱币。张天赐时期,索泮为冠军记事参军、禁中录事、西郡武威太守、典戎校尉,兢兢业业,政绩卓著,“天赐甚敬之”,苻坚称赞“凉州信多君子”(注释:《晋书》卷一一五<索泮传>。)!张重华“好与群小游戏,屡出钱帛以赐左右”,徵事索振劝谏说:“先王寝不安席,志平天下,故缮甲兵,积资实。大业未就,怀恨九泉。今遗烬尚广,仓帑库竭,金帛之费,所宜慎之(注释:《晋书》卷八十六<张天赐传>。)。”索振的这番话,对张重华影响很大。
  前凉时期索氏一门先后居要职者有十二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不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是难以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的。索氏家族中许多人以武功见长,握有军权。在前凉政权中索孚担任伊吾(今新疆哈密)都尉、张掖太守;索元会任征虏将军。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又有号召力,历史悠久,索氏家族在各政权频繁更替之际能处于不败之地。
  前凉历时七十六年,于西元三七六年为秦所灭。前秦占领敦煌后,略阳人王穆起兵反抗,敦煌索嘏和敦煌郭禹“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东应王穆”(注释:《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支持王穆的反抗斗争。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迅速瓦解,敦煌又处于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政权统治之下。
  后凉主吕光在河西实行残暴的统治,很快激起河西人民的反抗。吕光统治末年,沮渠蒙逊建立起北凉政权。西元四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起西凉政权。西凉是汉人政权,它代表著敦煌大族的利益。索氏家族对西凉政权拥有立之功,是西凉政权的主要支柱。最初李暠由效谷县令升为敦煌太守,就是由沙州治中索仙推举的。李暠建国之初任命的二十二名重要官吏中,索氏家族有:左长史索仙、牧府右司马索承明、西平太守(今青海西宁)、威远将军索训、广武(今甘肃永登)太守索慈、武兴太守(今甘肃武威附近)索术,居敦煌诸大姓之首(注释:《晋书》卷八十七<凉琥昭王列传>。)。
  综观两面晋十六国时期的敦煌索氏家族,我们发现他们文化素养较高,普遍受到各政权的器重。这一阶段索氏家族人物见诸史载者四十一人,其中有官职者三十人,多担任太守、参军等地方官职。他们的政治活动使敦煌索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  敦煌索氏高昌分支活动情况
  汉晋时期索氏家族在敦煌很有影响,是一个名族,望称巨鹿。这一时期索氏家族的一些人又西迁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在高昌发展成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家放,我们称之为敦煌索氏高昌分支。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共出现索氏人物四十五人次(注释:郑炳林、杜斗城《高昌王国的民族和人口结构》,工《西北民族研究》一九八八年二期。)。敦煌索氏高昌分支仍望称巨鹿。
  索氏家族在汉代因做官而定居高昌,形成高昌索氏。前揭p.2625号《敦煌名族志》记载有东汉明帝时西域戊已校尉索郡,他曾居住于高昌,其后代中有人在西域任职。索郡是最早移入高昌的敦煌索氏人物。
  索氏族迁入高昌的最重要历史阶段是魏晋十六国时期。如前所述,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而河西社会秩序安定,是中原人民避难的目的地。然则前秦苻坚在平定中原以后,意欲进一步统一全国,派遣吕光率领十余万军队攻打西域。苻坚的这一军事举措给河西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河西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西涌入高昌地区。一些河西世家大族为了保全家产地位,也随著这股流民潮移入高昌。<张礼臣墓志铭>云:“苻坚肆虐,挺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地(注释:侯灿《解放后新出土吐墓志铭录》,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0年。)。”“右地”指高昌,张氏是为了避苻坚之乱而迁入高昌地区的。宋氏是敦煌望族,后来迁入高昌。<张季宗及夫人宋氏墓表>云:“河西王通事舍人敦煌张季宗之墓表,夫人敦煌宋氏(注释:侯灿《曲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高昌袁氏系田张掖、武威一带迁入,<任氏及夫人袁氏墓表>云:“夫人张掖袁氏(注释:侯灿《曲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高昌大姓中绝大多数是魏晋时期从内地(主要是河西地区)迁移而至的。索氏家族是由敦煌迁入高昌的名族,<索守猪墓表>云其为敦煌北府人。即为一例证(注释:侯灿《曲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
  西元四六0年蠕蠕杀沮渠安周而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到六四0年唐期侯君集灭高昌而设西州,这一阶段为历史上的高昌王国时期。先后称王者阚、马、张、曲四姓十六王都是中原地区迁来的大族。高昌王国的中央大权主要集中于张、索、阴、史、马等汉族十姓手中,这些大姓是高昌王国的实际统治者。
  索氏家族中许多人在高昌王国政权中握有重权,职位很高,是高昌政权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索演达会任记事参军,索守猪任兵曹参军,都是高昌郡府中的重要官员(注释:侯灿《曲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索显宗任虎牙将军,一位在吐鲁番文书中被称为索氏的人曾任镇四府虎牙将军、三门将,这些都是重要的事将领。
  贞观十四年(六四0)唐灭高昌后,将高昌贵族内迁至洛阳(注释:陈国灿<跋“武周张怀寂墓志”>,载《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九七二年吐鲁番阿斯塔那二0四号墓出土了一件河南县的欠钱契卷,契云:“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八月十六日,河南县张元隆、索法惠等二人向县诉桓德过琮赎价钱三月未得。”经过坊正、坊民的斡旋,决定“别立私契”,规定桓德琮偿还“赎宅价”及其利钱的期限。陈国灿认为张元隆、索法惠在贞观二十二年前被迁往洛阳,后来又回至故乡西州(注释:陈国灿<跋“武周张怀寂墓志”>,载《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唐灭高昌后,索氏一些人曾被内徒洛阳。
  高昌索氏婚姻关系可考者共九例:张氏五例、贾氏二例、曹氏一例、氾氏一例。张氏、贾氏、曹氏、范氏均为汉晋时期迁入高昌的中原望放,在高昌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权势颇盛。索氏与张、贾、曹、氾诸姓的联姻,体现出明显的身分内婚姻的特征:讲究门当户对,政治色彩较浓。
  索氏家族高昌分支是敦煌索氏的支系,他们在高昌地区的政治、婚姻活动扩大索氏家族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社会的时步。


分享按钮>>【索氏文化古迹】敦煌索氏家族研究(一)
>>【索氏文化古迹】敦煌索氏家族研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