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氏家谱源流】第三篇 《籍姓来源再考》

    中华籍氏网 2013年1月28日 万家姓


一、籍姓之始的下限绝对不会晚于西周末期。
    据《左传.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记载:周景王对籍谈说:“叔氏,而忘诸呼?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封呼?…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呼有董史。汝司典之后,何故忘之?…”意思是说:“叔氏,你忘了这些了?叔氏的先祖唐叔(虞),是成王的同母弟弟,他难道反而没得到封赏吗?……以前你的高祖孙伯黶掌管晋国的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直到辛有的二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才有了姓董的史官。你是司典后代,为什么会忘了这些呢?…”(见《左传》鲁昭公十五年周景王诘晋不献彝鼎)。

晋国始封于周成王(公元前1402-1021年在位)之时,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墟,后其子晋侯燮父改为晋。籍姓始祖孙伯黡,作为成王之母弟唐叔(虞)的后人担任晋国的司典之官,所以称为籍氏。
       辛有是周朝太史,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无道被杀,周平王即位,次年为元年(在位于公元前770-720年)。史记称:晋文侯10年(前770年)平王东迁,辛氏家族成员辛有正担任周朝太史,此时他还到过伊川,他目睹当时“礼崩乐坏”之形势,所以他以其二儿子入晋。辛有的二儿子董(其后人以董为姓)仕晋大约也在平王时期,即在进入春秋之前。换句话说,籍氏先祖司晋典籍之时,应在董仕晋之前,籍姓之始的下限绝对不会晚于西周末期。
       当然,董氏之所以能够取代籍氏而成为晋国世代依靠的史官家族,正是因为董幼秉家教、耳濡目染、深谙周礼、精通史官职责;再加上当时各诸侯国都以得周公之制为荣,所以董入晋后就立刻成为晋国太史,董氏才逐渐取代了籍氏家族在晋国史官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二、籍氏出自西周时期晋国之姬姓,籍氏为晋之公族。
       1、籍氏为晋之公族,出子晋之姬姓。
       据《潜夫论·志氏姓》载:晋之公族郤氏〔一〕,又班为吕〔二〕,郤芮又从邑氏为冀〔三〕,后有吕锜,号驹伯〔四〕。郤犨食采于苦,号苦成叔;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五〕,各以为氏。郤氏之班,有州氏〔六〕、祁氏〔七〕。伯宗以直见杀,其子州犁奔楚〔八〕,又〔九〕以郤宛直而和,故为子常所妒,受诛〔一0〕。其子伯嚭奔吴为太宰〔一一〕,惩祖祢之行仍正直遇祸也,乃为谄谀而亡吴〔一二〕。凡郤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一三〕,及富氏〔一四〕、游氏〔一五〕、贾氏〔一六〕、狐氏〔一七〕、羊舌氏、〔一八〕季夙氏〔一九〕、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黡〔二0〕,皆晋姬姓也。
       2、籍姓始祖孙伯黡为晋之正卿,西周和春秋时期世代为晋国卿、大夫。
       据《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曰:“孙伯黡为晋之正卿,世掌典籍,有功,故曰籍氏是籍谈九世祖也。九世之祖称高祖者,言是高远之祖也。”
       据《世本》记载:孙伯黡是籍谈九世祖。据《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孔颖达正义)引自《世本》称:“其九世之次,《世本》云:‘黡生司空颉,颉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谈,谈生秦是也’”。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籍氏世代为晋国卿、大夫,首先从典籍上看,始祖孙伯黡和9世祖籍偃、10世祖籍谈、11世祖籍秦,现存史籍均有记载。其次从名字上看,2世祖司空颉、5世祖司徒公、7世祖司功大伯,十分明显是卿大夫;3世祖南里叔子、6世祖曲沃正少襄,是否就是“南里”、“曲沃”那些地方的长官?8世祖侯季子是何官职难以推测,晋国有“侯掩”一职,是否为军队的情报官员?属于自己妄加猜测。
       至于称呼中的伯,除了官爵称呼外,与仲、叔、季一样,应该是同辈排行。

 

三、籍姓始祖孙伯黡可能是晋成侯以上某代晋侯之孙
       据上述《潜夫论·志氏姓》所称:籍氏为晋之公族。那么籍氏始祖孙伯黡应是晋国某代国君之庶孙(若是嫡长则承继大宗)。
       1、现存典籍未载出自何公,在于原有典籍被毁,或埋于地下的典籍尚未发现。
       籍氏始祖孙伯黡究竟出自何代晋君,尚未查到有关文献记载。鲁史称《春秋》,楚史称《梼杌》,晋史称《乘》。晋国史书之中也许对籍姓先祖有所记载,也许会记载比鲁史《春秋左传》为详,但现流传于世的史书不见晋国史书之《乘》。司马迁写《史记》之时已经不见,据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称:(唐叔虞以下五代无纪年)“靖侯以下年纪可推,靖侯以上无其年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或毁于晋室之乱;或毁于春秋战国;或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及秦汉战争之乱;或因地下仍有埋藏尚未发现。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考古不知是否有晋国史书、谱牒之类典籍出土,若有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虽未查到确切记载,不妨进行比照推测。

2、比照栾氏家族,籍姓始祖孙伯黡可能出自晋成侯以上某代晋侯。
       据《史记·晋世家》所载西周晋侯世系:唐叔虞子晋侯燮父,燮父子武侯,武侯子成侯,成侯子厉侯,厉侯子靖侯,晋靖侯子嫠侯,嫠侯子献侯,献侯子穆侯,穆侯子文侯姬仇和次子成师(即曲沃桓叔)。
       据《春秋》与《史记》所载,栾宾是晋靖侯庶孙,由此可知,栾宾当与晋献侯同辈,长晋穆侯一辈,栾宾长晋文侯和曲沃桓叔姬成师两辈。《春秋》与《史记》称:“栾宾相桓叔”,即栾宾辅佐曲沃桓叔,(晋穆侯公元前809年立,在位27年;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4年,公元前780年穆侯子文侯立;公元前746文侯子昭侯立;昭侯2年,公元前744年昭侯封其叔成师为曲沃桓叔,桓叔已58岁,当生于公元前802年),栾宾应与曲沃桓叔同时人,或略小于桓叔。从栾宾到栾盈七代卿相,栾盈为栾宾七世孙,栾宾之子栾成、栾成之子栾枝、栾枝之子栾盾、栾盾之子栾书、栾书之子栾黡、栾黡之子栾盈。公元前553年因栾盈为乱而而遭到族灭,凡220——240年,每代平均间隔30年以上。
       籍氏第9世祖籍偃与栾黡(栾书之子)为同时人,都是晋悼公时公族大夫(栾盈是栾书之孙、栾黡之子,栾盈为乱,籍偃受到牵连),籍偃年龄肯定大于栾盈,晋悼公初执政时籍偃担任上军舆司马,栾黶担任下军将,而栾盈还名不见经传。
       比照栾氏按辈分推,因籍偃与栾黡为同时人,从栾黡起上溯至栾宾共6世;从籍偃起上溯至叔正官伯也是6世。籍氏第四氏祖叔正官伯当与曲沃桓叔、栾宾大致同时;假如三人出生年份都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推算曲沃桓叔生于公元前802年),从其出生至晋悼公初执政(公元前573年)计227年;假如籍偃与栾黡在晋悼公初执政时已有孙辈人,每代间隔约32.3年。
       籍氏始祖孙伯黡是叔正官伯的曾祖父,假如叔正官伯与曲沃桓叔同辈,则小栾宾两辈,也当与晋文侯同辈;那么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嫠侯同辈,则是晋厉侯庶孙。
       假如叔正官伯大曲沃桓叔一辈,小栾宾一辈,也当与晋穆侯同辈;则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靖侯同辈,则是晋成侯庶孙。
       假如叔正官伯与栾宾同辈,即长曲沃桓叔两辈,也长晋文侯两辈,则与晋献侯同辈,那么,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厉侯同辈,则是晋武侯庶孙。
       假如叔正官伯长栾宾一辈,即长曲沃桓叔三辈,也长晋文侯三辈,则与晋嫠侯同辈,那么,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成侯同辈,则是晋侯燮父庶孙。
       若叔正官伯长栾宾两辈,即长曲沃桓叔四辈,也长晋文侯四辈,那么,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武侯同辈,则是唐叔虞庶孙。
       按每代间隔时间推,如果从曲沃桓叔(叔正官伯同时)出生时间(前802年)按间隔三代上推(至籍氏始祖孙伯黡),每代间隔30年,共计90年,为公元前890年(是周孝王2年、假定为籍氏始祖孙伯黡出生时间)。据《断代工程》,周成王在位为前1042年-前1021年,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燮父后该为晋),据有关典籍所载,周成王15岁即位,当生于公元前1056或前1057年,与其弟唐叔虞年岁恐怕相差不会太大。假如相差10岁,唐叔虞出生不会晚于公元前1046年。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90年,共计156年,每代按30年计,约合5代,大体也可推论籍氏始祖孙伯黡与晋厉侯同辈,当为晋武侯庶孙。

据《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籍氏是晋国贵族,西周早期和中期并未“礼崩乐坏”,又不是国君可以早婚,必须执行礼制,每代间隔不可能少于30年,况且上述籍氏各位世祖未必全是长男,即使全是长男,也未必全是头胎。若每代按25年计,约合6代,则籍氏始祖孙伯黡当与晋靖侯同辈,则是晋成侯庶孙。然而,每代间隔低于30年可能性不大,显然,籍氏始祖孙伯黡是晋成侯及其以下晋侯庶孙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上所述,大体也可推论籍氏始祖孙伯黡为晋武侯或晋武侯以上晋侯庶孙。

 


分享按钮>>【籍氏名人楷模】 籍登魁原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
>>【籍氏家谱源流】第二篇 《籍姓来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