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氏网新闻】盐阜闻氏为一家

    中华闻氏网 2013年2月26日 万家姓


闻氏出于姬姓,殷商末年纣王时有太师闻仲,元末明初的大丰人施耐庵在其《封神演义》中对其有详细著述。后在武王伐纣时闻仲公为国捐躯,周公姬发嘉勉其忠心,谥封闻氏为世德堂,取“世有贤德”之意。从此闻氏宗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族人不仅遍及朝歌(殷商国都,今河南安阳附近)等中原地区,还逐渐迁徙到了江南和江汉平原(如闻一多的家乡湖北浠水)等南方富庶地区。所以秦始皇时又册封闻氏郡望为吴兴郡,郡址乌程,即今浙江湖州。

明初,官至礼部尚书的闻伯业公,公正廉节,勤政爱民,看出了明太祖朱元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险恶用心,在火烧功臣楼后,告老退隐。正所谓“大隐隐于市”,伯业公选择在繁华的古城姑苏定居。苏州是当年盐城灶民张士诚领导的大周农民政权的国都。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东征张士诚时,曾遭激烈抵抗,围攻苏州十月才破城。因此,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以及苏州百姓耿耿于怀,怀恨在心,不仅课以重赋,还对苏州人实行了报复性的移民遣散政策(包括将著名的江南首富沈万山发配充军到云南),仅留苏州城西的阊门供人逃逸,史称“洪武赶散”或 “红巾赶散”。伯业公一家老小也不例外,夜遁阊门,乘船经寒山寺,沿京杭大运河越江北上,一路舟车劳顿,马不停蹄地赶到离海很近的古镇庙湾东门外的射阳河畔(今阜宁经济开发区窑湾村闻家墩)才伫足和安顿下来。

自此闻姓宗族在盐阜地区传承近六百五十年。在重新修订的《闻氏家谱》中如是记载:“……即尊阜邑伯业公为一世祖,今盐阜两邑闻氏族人悉为一世祖伯业公之后裔也。”另人遗憾的是原有的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由洪门秀士闻见先公等汇编的族谱或毁于战火或日久腐蚀或被焚于文革时,自二到十一世的辈分序列已无从考证,仅有十二世到二十一世的辈分用字为:……大 文广 长 先 学 道 之 以 德 ,故在1989年修谱时增加了二十二世以后的辈分用字:信 义 如 山明 古 效 国天 晴 旭 煦春 久 宗 荣,现已传至二十三世义字辈。

明初的阜宁城外尚是荒芜一片,人烟稀少。同样因“洪武赶散”而来自苏州的众多百姓,蜂拥盐阜,先到的人们插草为标,围田自守,后人称为“标地”(类似于满清旗人的狩猎圈地)。随着海水的东退,阜宁城东和射阳县逐渐成陆适合了人的居住,就有部分族人从闻家墩沿射阳河向东标地垦荒到吴滩镇丁河庄和射阳县的陈洋镇吴墩村、通洋镇双港村、千秋镇、耦耕乡的边港村、县城合德镇,甚至还有在六垛乡附近的苏北灌溉总渠两侧扎根的。而从阜宁县西南地区的射阳河沿岸,一直到宝应县射阳湖附近,向为鱼米之乡,商贾云集,所以又有经商的闻氏族人聚居到了“苏北小上海”——益林和东沟。例外的是清末时十四世广祯公的后人随王氏表亲迁居到施庄镇凤冈村,到了1930年代十七世学足公一脉因不愿寄人篱下而又重回闻家墩的祖屋打理祖产,此事还引发了一场轰动当时的官司,在此按下不表。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年过九旬的闻乃骧公,年轻时远赴日占的宝岛台湾创办实业,现已儿孙满堂并成为台湾的商界领袖,但仍念念不忘父老乡亲,于1998年回大陆出资帮助修订完成了新《闻氏家谱》。

自古以来,闻姓名人众多,其中有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拍案而起却惨遭暗杀的爱国文人闻一多。明正德年间进士闻泽,历任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他曾因谏阻贪玩的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南巡而受杖刑被传为美谈。明洪武、永乐年间出使暹罗(今泰国)、苏门答刺(今印尼)等地的名臣闻良辅,先后出任广东按察使、监察御史和大理少卿。殷商末年闻仲太师精忠报国却惨遭昏君和奸臣陷害致死。

 


分享按钮>>【闻氏网新闻】88年后续修闻氏家谱
>>中华庞氏宗亲人物庞中鹏谈:日本能“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