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末明初,远祖景七公(讳政),世居诸暨县城西隅后街(今诸暨市区光明路南段)。景七公生子友九公(讳经,字同文,号史庄),是明代初期的一代才子;友九公的次子尊廿五公(讳惠,字叔恩,号德庵),则是维尧房始祖。
尊廿五公的三子震三十九公(讳浣,字永新),生二子:长子泰四十一公(讳棠),其后人称为泰四十一房;次子泰五十一公(讳榓),其后人称为泰五十一房。
泰五十一房:泰五十一公(讳榓),生一子,就是乾七十二公(名讳失传)。下传四子,其中幼子尧廿五公(名讳失传)。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尧廿五公从诸暨县城迁居正二都石桥头,是为石桥头郦姓始祖。
从尧廿五公开始,历经秉、萃、豫、恒等字辈,已有五世,人口不断增加。经过艰苦创业,族人的生活也不断改善,渐渐发展为富裕家族。
与此同时,留居诸暨县城的泰四十一房,也在不断发展。錤生三子,其中次子萃四十六公(讳天衢,字寰海),为牌头始祖翼(恒九十一公)的祖父。三子萃六十一公(讳汝礼,字庆全),为另一支石桥头郦姓的祖先。
汝礼生三子,其中长子豫四十八公(讳时用,字梃枝),为本县庠生。时用生二子,其中长子恒廿五公(讳应发,字含章),为本县儒士。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应发带领妻儿迁居正二都石桥头,得到泰五十一房尧廿五公的后人支持,开始艰苦的创业。
此后,泰五十一房尧廿五公的后人居住之处称为前郦家,泰四十一房恒廿五公应发及其后人居住之处称为后郦家,彼此实际距离很近。
居住石桥头村前郦家的泰五十一房后人,由于冒犯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惨遭文字狱的野蛮镇压,豫恒升隆四代近五十人先后被杀戮,以至于这一支人员减少一半。
到了咸丰十一年九月廿六日(1861年10月29日),太平军从浦江进占诸暨。太平军占领期间,诸暨人口由90万减少到27万,人口损失63万,损失比例为70%。
石桥头村前郦家的泰五十一房后人,在战争期间遭受灭族之祸,临观随三代近五十人先后被杀戮,幸存者仅有五人。同治二年正月廿二日(1863年3月11日),清军重新占领诸暨县。
此后,前郦家几名幸存者在光绪年间陆续去世。到民国三十年辛巳四月十七日未时(1941年5月12日午后),前郦家最后一名幸存者,四十六岁的瑞棠(随三千一百五十公)在日寇侵占诸暨时,被鬼子杀害。至此,世居石桥头村前郦家的泰五十一房后人,全部绝嗣。
归根结底,这场人间悲剧是满清王朝的文字狱和太平军的大肆屠杀造成的。前人的血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无限的哀思,更多的是思考,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定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