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由于家谱具有维系亲情、载录家史、规范伦理等作用,各个宗族对于家谱的编写极为重视。每隔几十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
根据有关史籍和族谱记载:郦氏家族起源于黄帝时代。轩辕黄帝娶炎帝之女彤鱼氏为三妃,生子夷彭于酉山,以酉为姓。夏代初年(前2069年),其后人涓公,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郦邑(今河南内乡郦城村),赐姓郦氏,是为内乡郦姓始祖。可见,我郦姓家族乃炎黄二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得姓最早,历史悠久。
商朝年间,郦国演变为骊戎部落,先后迁居骊邑(今河南新蔡)、骊山(今陕西临潼)。商朝末年(前1046年),骊戎部落帮助周武王灭商兴周,成为西周开国功臣之一。春秋中期,骊戎部落被晋国攻灭。周惠王十年(前667年),庞公被封为陈留侯(今河南开封陈留镇),是为陈留郦姓始祖。其后,嘉公修政爱民,清正廉洁;蟠公为国殉难,满门忠烈。
秦代末年,食其公协助汉高祖灭秦收齐,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其后裔世袭武遂侯;其弟商公,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后代世袭曲周侯。东汉后期,炎公迁居涿郡(今河北涿州),是为涿州郦姓始祖;十六国时期,郦姓家族一部分躲避战乱迁往江南金陵,是为南支郦氏;另一部分继续留居华北涿州,是为北支郦氏。北魏前期,范公军功卓著,为官四十余年,成为朝廷的栋梁重臣,北魏的名门望族。其子道元公历任朝廷要职,严惩权贵豪强;同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文绍公率领众将护卫宋高宗南渡长江。其后,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绍公定居越州(今浙江绍兴)。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其第三子元亨公,担任诸暨学正,遂迁居暨阳(今浙江诸暨),是为暨阳郦氏始祖。至南宋后期,景辅(玺七公)精于律法,诰赠大理寺提领,在浣江之西开基立业,是为浣江郦姓始祖。
元代后期,暨阳郦姓家族子孙繁衍,分为景三、景八、景二、景四、景五、景七、志一、志四、曾十、曾十一等支派。明代后期,景三派后裔明贵(节廿五公),自幼失去母亲,立志自己创业,经过数年奋斗,拥有丰厚家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从诸暨县城迁往泰南乡江龙村,是为江龙郦姓始祖。据《诸暨地名志》记载,江龙村位于浦阳东江之畔,村东山岭形如盘龙,故名江龙,实乃龙腾虎跃之地。
清代初年,其子廷圭(铨廿一公)名列县学,气宇轩昂,非同凡响。传四子:增彦(仁三十三公)、增荣(仁三十六公)、增贤(仁三十七公)、增懿(仁三十八公),是为江龙各房之祖也。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江龙郦姓已传至履字辈、需字辈。至共和国六十年(2009年),江龙重修宗谱,恰逢明贵公迁居江龙四百周年,江龙郦姓已经传至渐字辈。近代以来,江龙地处诸北抗日前沿,为抗日救国前赴后继,用血与火续写了慷慨悲壮的村史,江龙村实为英雄豪杰之乡!
自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开始,诸暨郦氏宗族曾二十一次修编宗谱。其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式夫公主编的宗谱、以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述先公主编的宗谱,集先人记载、后人查访之大成,凝聚众多贤达之心血,乃历代宗谱最完整之版本。今日重修宗谱,为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我郦姓家族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与祖国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