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章镇支景7,政,景七派始祖,定居诸暨县城西隅后街——友9,经——尊27,忠,秉彝房始祖——震35,深——泰53,本——乾64——坤48——秉17——萃56,柱——豫又193,怀瑛——恒195,豹文——升284,永康;升306,永耀——隆473,肇源;隆509,肇霞。迁居上虞县板桥(今属章镇)——临2062,贵臣;临2150,文臣;临2051,大谟;后世又分居南堡(今属章镇)
第三支:崧厦支景7,政,景七派始祖,定居诸暨县城西隅后街——友9,经——尊27,忠,秉彝房始祖——震35,深——泰54,根——乾82——坤101,迁居三十五都板桥——秉117——萃188,安宇——豫228,继元,迁居三十五都桂花庄——恒又279,能贵——升394,维礼——隆517,洪范——临2052,硕义,迁居上虞县崧厦;后世又分居百官——观2437,三龙;观2547,文宝;观2645,金宝;观2664,宝龙
根据《浣江郦氏宗谱》记载,维尧房始祖郦惠,时当元末明初,距今六个半世纪了。升四百〇四公,讳成尧,惠的九世孙,生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七月十六日(1713年9月5日)。他出生时只是婴儿,还没那能力迁居。如果是父母带他迁居,那么宗谱肯定写他父亲的名字,而不是写他的。所以,迁居上虞的,肯定是在成尧长大以后的事情。
那么,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个男青年,能够从诸暨迁居上虞,在那交通条件很不发达的清代,必然要20岁左右才能付之于行动吧;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力才行。他到达上虞以后,还得艰苦创业、开垦田地、积累家产,才能成家立业、传承后代。所以,他迁居上虞,年龄太迟也不符合事实的。
那么,成尧会不会是把成家后,再举家迁移呢?我们注意到这个假设,但是,如果他是成家立业以后迁居的,必然在诸暨的宗谱里面交代他的夫人、孩子的。可是,在《浣江郦氏宗谱》里面,除了他本人的名字,其他家庭成员一字没提。可见,他到达上虞以后,才成家立业的。但是,此后,他们和家乡失去联系,诸暨方面就不知道他的后来情况了。毕竟,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脑和电话,就连汽车都没有啊。
可是,他为什么要迁移呢?那时候,诸暨一带反清复明的起义,此起彼伏,成为满清王朝连年镇压的地方。加上连年灾荒,更加难以生存。康熙、雍正、乾隆,文治武功很有能力,但是对于我们汉人,真是穷凶极恶的。诸暨当时反抗满清的起义军很多,清朝对于诸暨恨之入骨。诸暨的县志记载,当时诸暨各地都惨遭镇压,清军到处放火烧山,全村杀绝,真的是血流成渠。这都是当时的人们亲眼目睹,记载下来的。
我们分析,成尧大约在20左右离开诸暨,前往上虞避难。他也是因为生活艰难,被迫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逃亡上虞,延续我们的血脉。迁居以后,他还要继续保持郦姓。自己的姓氏,永远不会丢失的,四千多年了,郦姓宗亲走遍全国,都没丢失自己的姓氏。如今,大家遍布全球了,依然姓郦。
既然他是生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那么二十年后迁居,就应该是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距今二百七十六年了。再过四年,就是成尧迁居上虞二百八十周年,我们应该纪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