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从的家里,宾主的礼节非常周到,丰盛的饭菜摆满餐桌。他们一家对我们的热情接待,使我无法忘怀,以至于彻夜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们返回馆舍,经过仔细询问,允怀给我全面叙述了君从的母亲郦氏孺人的事迹。她一生坚守贞洁、孝敬老人,堪称女中典范,甚至能够作为我们家乡女子学习的楷模。她的生平事迹,让我非常敬慕。
如今(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方允怀又告诉我,他的亲戚丁君从的家族正在修编《暨阳丁氏宗谱》,允怀询问我,希望能把郦氏孺人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下来,以备各位君子查考和了解。
插图:
郦氏女在娘家淳朴孝顺,应当载入史册;出嫁后坚贞节烈,应该记入宗谱。她姿容秀美,秉性善良,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从小敬慕孟母和陶母的美德,长大铭记陶侃母亲退鱼的训言。作为名门之女慎重选择夫婿,遇到善良青年才答应婚嫁。
优秀冶匠的孩子要继承父业,必须先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孩子要继承父业,必须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畚箕。作为一个家族的后代,应当效法前人的贤德,能够缅怀祖宗的功业。宫廷里的荇藻,少女们合力采摘,是因为互相勉励,同心同德,所以她们的佳话传遍京城。
乾隆九年甲子九月(1744年10月),丁郦氏生一子:丁曰豹,字君从。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又生一女。此后,一家人男耕女织,勤恳劳作;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希望能够琴瑟和好,白头偕老。人们都说,丁郦氏具有东汉时期的孟光那种美好品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乾隆十一年丙寅闰三月十四日申时(1746年5月4日下午),夫君丁树基不幸去世,年仅二十八岁。丁郦氏怀着心中的伤痛、带着未能实现的心愿,决定立刻离开人间,同夫君一起前往天庭玉楼;最终因为夫君留在书箧中的遗书,托付她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使她顽强生存下去。
二十七岁的丁郦氏,从此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同年秋季,公爹丁永盛由于失子之痛而去世,终年五十一岁。一年之内,家中失去两代男丁,留下两代寡妇相依为命。为了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丁郦氏在农田、山林、河边、厨房到处劳作。她孤身一人,只影单形,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走过五十二年的艰难历程。
在生活的磨难面前,她含辛茹苦,忍受各种苦痛。每当夜晚,她照料着失去父亲的两个孩子,任凭泪水纵横洒落,如同一只孤单的母雁,独自带着小雁,飞过寒冷的湖塘;心中无尽的哀伤,伴随着凄切的呜咽,如同含情而又慈爱的母雁,依恋着小雁栖息在古木上。
她在厨房里精心烹制各种饭菜,每一种菜肴都让人觉得清爽美味。用餐时分,她把亲手煮好的肉丝豆腐羹奉送到婆婆的房门前;深夜和寒冬,她在微弱的青灯之下给儿女们传授着书卷里面的知识。纵观古今孝顺的儿媳,侍奉婆婆也不过如此啊!北宋中期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在失去丈夫后,用荻草杆在沙地上教儿子写字的感人事迹,也是这样的苦心吧。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冬季,婆婆娄氏离她而去,终年六十岁。此后,丁郦氏依然割不断对丈夫的爱,她甘受清贫,坚守节操,誓不改嫁,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培养孩子的学业上,在闱门之内担当起教师的职责。她留给孩子们的谆谆嘱咐,能够帮助他们在将来过上稳定安乐的生活。
因此,治理家庭必须严肃家规,人人都要摒弃骄奢淫逸的风气;培养孩子必须辛勤教育,孩子才能具备男子汉大丈夫的志气。请看看古时候荀公的厨房,当年堆放的无非是野菜杂粮。再看看古时候颜渊的旧居,如今生活的都是平民百姓。
丁郦氏平时食用的是粗粮和野菜,居住的房屋只求能够遮风挡雨;儿女长大之后的婚嫁大事,一切礼仪也是按照平常人家的档次来安排的,又有谁会说她做得不好呢?
丁郦氏一生的志向没有别的,只为了怀念夫君、坚守贞洁。在别人面前,她从来不张扬自己的美德;在亲人面前,她依然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誓愿。乡亲们对她的高度评价,口耳相传,犹如一座丰碑那样高大。作为她的儿女,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丁郦氏到了晚年,喜欢在家门前种上一些萱草花(美丽的金针花),而她的坚强性格,也犹如晚霞那样,更加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