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郦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世系字第   新闻热点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民情风俗   青史留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贵三公景五派郦仁元迁居白墙庄年代考 已阅:2822 / 回复:1(楼主)

经过一年努力,《浣江郦氏宗谱·白墙庄支谱》已经正式出版。共和国六十年己丑四月廿三日辰时(2009年5月17日8时50分),该村宗谱颁发仪式在诸暨市三都白墙庄村口举行。

在举行仪式时,有村民向我提问:“白墙庄始祖郦仁元究竟在什么时候迁过来的。”我明白,因为我们在修编该村宗谱时,缺乏权威性的资料,不便轻下结论。在此,我们不妨略作推算,以供后人参考。

根据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年)郦述先主编的《浣江郦氏宗谱》第三十四卷景五公派行传第四十一页记载:

坤廿五公幼子,艮五十二,讳仁元,字复初,号南城,迁居三都白墙庄。生嘉靖壬辰十月廿六日辰时,卒万历丙申八月廿七日戌时,葬郦家山柏树右边。
配应氏,生嘉靖戊子六月十九日寅时,卒隆庆庚午十二月十三日未时,葬十一都大青山;生一子:希贤(嘉七十三)。
继陈氏,生卒阙,葬正一都马村庵山;生三子:有德(嘉百廿六)、有庆(嘉百廿九)、有贵(嘉百三十二)。

从这些真实的记载,对应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出版的万年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坤二十五公(讳炅,字日高)的幼子,排行艮五十二,讳仁元,字复初,号南城,他是三都白墙庄郦氏宗族的始迁祖。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十月二十六日辰时(1532年11月22日上午),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廿七日戌时(1596年9月19日夜晚),享年六十五岁,葬于郦家山(今诸暨市区老鹰山)柏树右边。
配应氏,生于嘉靖七年戊子六月十九日寅时(1528年7月5日黎明),卒隆庆四年庚午十二月十三日未时(1571年1月8日午后),终年四十三岁,葬于十一都大青山(今属应店街镇);生一子:希贤(嘉七十三)。
继陈氏,生卒时间缺记,葬于正一都马村庵山(今属暨阳街道城西片);生三子:有德(嘉百廿六)、有庆(嘉百廿九)、有贵(嘉百三十二)。

这里,我们首先注意到仁元的原配夫人,她姓应,去世以后葬于应店街镇西北侧的大青山。虽然诸暨境内还有县城东南册应山村也是应氏聚居地,但是应店街的应氏家族来源于永康县,应山的应氏家族来源于昌国县(今舟山市),应山人不可能葬于应店街镇。所以,仁元所配的应氏,只能是十一都应店街人。

仁元同诸暨西北方向的应氏联姻,同他离开诸暨县城,进而向西北方向的三都白墙庄开基立业的方向是相同的。那么,他的迁居创业、成婚生子时间也是相隔不远的。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查清楚仁元的长子希贤(嘉七十三)的出生时间,才能大致推算出仁元迁居创业的年代,这同样需要查阅宗谱的。《浣江郦氏宗谱》第三十四卷景五公派行传第四十七页记载:

艮五十二公长子,讳希贤,字成之,号襟川,…… 生嘉靖丙寅正月十四日子时,卒崇祯己巳八月初八日申时。

这段记载说的是:艮五十二公(讳仁元,字复初)的长子,讳希贤,字成之,号襟川,…… 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丙寅正月十四日子时(1566年2月3日凌晨),卒于崇祯二年己巳八月初八日申时(1629年9月24日下午),享年六十四岁。

我们据此推算出仁元和他的长子希贤,父子年龄相差34年,1566-1532=34。他从诸暨县城迁居白墙庄,起码创业十年左右,才能娶妻成家。仁元的行传里面没有提及他生育女儿,就算他成亲后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希贤,那么他的迁居创业时间也是在希贤出生之前十年以上,当时仁元二十二岁。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仁元在二十二岁从诸暨县城迁居白墙庄,这年是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十年后,他通过辛勤耕作,基本创业成功,开始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此后两年,娶妻应氏;再过一年,生子希贤,此时仁元三十五岁,时为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仁元迁居三都白墙庄,至今已有456年,2009-1553=456。再过四年,就是白墙庄开创460周年了。


作者:郦林春 (2009/5/19 19:13:06)   回复此贴
  回复:贵三公景五派郦仁元迁居白墙庄年代考 第 2 楼

白墙庄的村谱,已经在5月份出版了。

作者:郦林春 (2009/7/31 22:04:3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郦氏论坛  执行时间:109.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