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文化古迹】江西晏氏发源始居地——晏源

    中华晏氏网 2016年10月31日 晏宗生


   晏源属江西省宜丰县花桥乡管辖,在花桥经同安的路段中,即出花桥乡五公里左右,花桥粮管所旁进去一公里的第一个村庄。


   晏源村是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廓依山傍建,地势呈高低略带斜雅。陵峰耸丘之上,人工造林绿带杉树郁葱繁茂,参杂翠竹绿绿幽幽!与山下平坑百倾金黄粮田反衬,独显其宁静致远,犹然南山!村貌生机盎然,灵峰独秀。青龙白虎,腾空跃涧!玄武朱雀,锦绣霞彩!望村容而赞!洋房挺耸座落欣荣,村路弯延洁净儒雅!


   晏源村是东南晏氏始祖晏墉的第一故里(居住地)。公元八百六十年唐懿宗元年,二十五岁的晏墉中进士,由山东淄博迁任江西观察判院(现代公检法机构)。任期执法公正、秉公断案、爱民如子。其政绩突出,深得洪都人民爱戴。任满欲将返回山东老家之际,结果洪都人民攀辕不舍,亦因国内黄巢李仙芝起义,境外阿保机攻打山东等战乱因素,便选择留居瑞州花桥晏源(旧制一府辖三县,即瑞州府辖高安县、宜丰县、上高县),所以在当时花桥晏源应该归高安管辖。


   晏源村在晏墉居住的时候,应该不叫晏源村,因为晏墉是第一个去那里居住的晏姓人,不可能一去就叫晏源村。叫什么?谱上没有记载,也无从考究?但我大胆揣测,晏源村定名应该与二个人有关:即北宋仁宗朝晏殊(第一位编修晏氏家乘)和明崇桢未年南京给事晏文辉(相当于现代政府办公厅主任),第一次东南晏氏统修族谱的主编。理由是晏殊是晏墉第五世孙,当时仁宗皇帝要各大臣编修家乘的时候,晏殊应该考究了晏源这个地方。而离晏源三四公里靠近花桥赵家村,有个叫相公堆的地方。相传,晏殊五六岁的时候,跟父亲晏固从文港沙河回花桥省亲,便在这个土堆边的小河里戏水游玩。在土堆上四处张望,指着对面三个山峰,说是像他写字作习搁毛笔的笔架,故称笔架山!延续至今。所以,断定在晏殊时期已定名晏源。


   其次,大篇幅出现晏源村时,就是在文辉公主持的第一次东南晏氏统修谱上,此时已把晏源定为东南晏氏发祥地,与蟹坑(茶花树下)并称“东镐二京”,在此有必要阐述下晏源与蟹坑的先后立居关系!
   相传,墉公闲而无事,便带着家丁,骑着快马到处围猎。一日围猎到棠浦蟹坑,见此地奇花异草,香獐麂跳兔蹦,在阳光的沐浴下和谐喧闹,犹如仙境一般!公欣然喜悦,便下马步入,八方端详。只见四面八方有二十四个山头齐对蟹坑,果然佳境。而恰巧此时,猎狗围着一棵茶树打转,并用两只后脚搭在茶树上,两只前脚顶在地上拉尿(注:狗拉尿是跃一只后脚拉尿的)。公好奇,催狗而归,但狗在茶树下盘居不动。墉公心想,难道此茶树底下有地乎?便随手折茶树枝一株,用茶树尾反栽地下。心想,如来年再来此打猎,茶树活了,便在此做屋定居。
   越明年,墉公到茶下下寻访扦插之茶枝。大喜,只见茶枝不但活了,而且还分了二枝,上枝结了七个茶子,下枝结了八个茶子。这就应验了后来有“七子上蒙山,八子下江南”的辉宏局面!即一株茶树(墉公之子延昌公),分二枝(延昌之二子晏郜和晏邵),上枝七个茶仔(晏邵七仔:麒、鸾、清、先、珍、明、生),下枝八个茶仔(晏郜八子:旦、固、谏、情、亮、聪、贞、渐)。


   此时,可大胆的说,全国五十二万多晏氏,除山东老家为数不多的晏氏外,整个东南晏氏都是晏墉这十五子孙的后裔!而且墉公在生时,有两地互相轮流居住的时候常多,所以,先有晏源后有蟹坑(茶花树下),这是勿用致疑的。

   墉公去逝后,葬在相公堆左边,笔架山的对面,也就是目前赵家村的祠堂底下。晏文辉修的东南统修谱记载,曾为此事,明朝时还和赵姓对薄公堂。因墉公下葬之后若干年,赵姓迁此定居。推测墉公下葬之地和赵姓立祠之地都请过风水先生看过,所以选择了同一个地址,也算是风水宝地罢!应该是墉公先葬赵姓后来才建祠堂在上面的。亦算是我东南晏氏的一大憾事!

   可惜,如今的晏源村只是图有晏姓发祥之名。居住的都是湖南水库移民,有易姓,张姓,陈姓,卜姓等诸多杂姓。据村中老人讲,易姓是继晏姓之后在晏源村发展较久的,但在前清时也家道中落,没有壮大。解放后,湖南移民入住晏源,才有目前的状况!


墉公第三十五世孙晏宗生
二0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分享按钮>>祭 母 文
>>新疆何氏参加新疆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大会庆典活动的乘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