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氏文化古迹】永乐朝迁民的原因和历史记载

    中华阎氏网 2013年4月12日 山西频道


洪武朝的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等地的荒凉局面,破坏了洪武迁民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正如河北、山东等地大量的家谱,碑文以及众多的来信所说,燕王扫碑是造成永乐时迁民高潮的又一直接原因。

   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子到各大重要城镇。免有留京夺嫡的祸害。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分封北京是为燕王。诸王中大多只是少数护卫兵力,而燕王多次受命巡边,英勇善战为此握有重兵。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死,九月立太子嫡子朱允败为皇太孙。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章病死,传位于16岁的允煅为帝,次年改为建文元年。朱允败即位后以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为宠臣主持国事。当朝第一件大事就是对长他一辈的诸王势力极不放心,首先不准诸王参与朱元璋葬礼。这已引起诸王的耽心和不快。随后齐黄密商“削藩之策”,朱元璋死才一个月,先逮扑周王棉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又以伪造钞币和擅自杀人的罪名欲逮扑湘王柏,湘王自焚而死。接着把齐王也废为庶人,软禁于京师,最后把代王废为庶人软禁于大同,齐黄经过一番策划准备削夺握有重兵的朱棣,并派张呙和谢贵等官驻北平洞察燕王。然而朱棣早有准备,一场皇家叔侄之间的内战就开始了。

   朱棣在北京看到这种形势,伪装重病,装疯弄傻,暗中却加紧练兵,建文元年六月下诏书严斥燕王造反。七月朱棣杀了北平左布政使张呙邾都指挥使谢贵等人,以“清君侧”的名义随即发兵率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朱棣集山西、河北、山东30万兵力沿至南京一线展开激烈的战斗。燕王率兵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自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斩首数万,死者十余万人”。中原地区的一些老百姓由于正统的观念认为燕王是谋反,为此便帮助政府军自动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百姓杀无遗类,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庄会”的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肖寨村光绪二十年定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请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建文四年六月燕军人南京,朱允般自焚也有说外逃。第二年1403年朱棣即皇帝位,改元永乐,永乐十九年又迁都北京。

   因此,“靖难之役”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乐时迁民有下列7条:

   (1)永乐一年八月,徙苏州等十府,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

   (2)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3)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4)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二百四十人,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迁之”。

   (5)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徙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裁种,户给路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6)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西、山东、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7)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府、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饶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县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建立后,仍沿袭元代“里社制”,在移民垦荒的国策下,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的移民垦荒制度。古大槐树处所迁之民,以及流民、贫民、罪囚建立民屯,均由各布政司编里发迁,或有的送户部编里发迁,所迁之民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迁往各地方州县辖治。被迁之民迁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区域分里甲,与土著有以社分里甲之别。也有迁民入社为籍的记载。河南省汲县明代迁民碑记载了迁民里长郭全之名为屯名。土著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田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为之广亩。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仍有不少村庄以姓和名命名的。如河南林县有崔家屯、刘家屯、和尚屯。辉县有赵宁屯、马正屯。河北省有的县村叫上耕,以迁民人姓氏为名,如卫上耕、赵上耕。民间流传“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也有一部分村名以迁民者的原籍命名的,如北京市郊区的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等,表明这些村庄的居民当年从赵城、洪洞迁去的。并以此分里甲。

   从“正史”资料来看,虽然并未明确提及在洪洞大槐树下集中迁民(这当然盼望能从未整理的明代档案中发现),但是正史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是平阳府人口最多的县,洪洞是迁民重点毫无疑问的。更重要的是千百万被迁之民记载了自己背井离乡的沉痛历史。五百年来,他们祖辈相传,均言祖籍洪洞,从大槐树下迁来,且有碑文、族谱记载。因此,明初在洪洞大槐树处迁民应得到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分享按钮>>【阎氏文化古迹】洪武朝迁民的原因和记载
>>【阎氏文化古迹】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的来历